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出生 1866年9月21日
國籍 英國
別名 Herbert George Wells
職業 著名小說家和政治家
知名作品 《時間機器》、《莫洛博士島》、《隱身人》、《星際戰爭》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又譯作赫伯特·喬治·韋爾斯,英國著名小說家,新聞記者、政治家、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他創作的科幻小說對該領域影響深遠,如「時間旅行」、「外星人入侵」、「反烏托邦」等都是20世紀科幻小說中的主流話題。 1895年出版《時間機器》一舉成名,隨後又發表了《莫洛博士島》、《隱身人》、《星際戰爭》等多部科幻小說。他還是一位社會改革家和預言家,曾是費邊社的重要成員,會晤過羅斯福斯大林,撰寫了《基普斯》、《托諾-邦蓋》、《波里先生和他的歷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預測》、《世界史綱》等大量關注現實,思考未來的作品。

威爾斯一生創作了一百多部作品,內容涉及科學、文學、歷史、社會及政治等各個領域,是現代最多產的作家之一。[1]

人物生平

威爾斯1866年出生於肯特郡的布朗利(Bromley,現在的倫敦西區小鎮)一個貧寒的家庭。父母都作過僕人。父親約瑟夫曾經是職業的板球運動員,後來經營一家五金店鋪。母親尼爾則一直給有錢人家做僕人。

1880年,由於父親的店鋪倒閉,威爾斯只好輟學到溫澤的一家布店做學徒。但是他在這裡的工作沒有得到店主的滿意,1個月以後他就不得不離開,到薩墨塞特郡當了很短一段時間的小學教師。後來還在蘇塞克斯郡的一個小鎮上給一個藥劑師當助手。1881年4月,他又來到朴次茅斯的一個布店作了兩年學徒。令人無法忍受的學徒生活迫使他最終離去,在蘇塞克斯郡的一家文法學校得到一個助教職位。

1884年他得到助學金(每星期一個基尼),進入了英國皇家科學院的前身堪津頓科學師範學校。他在這裡學習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天文學和生物學。其中他的生物學老師是著名的進化論科學家托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他後來的科幻小說寫作受赫胥黎的進化論思想影響很大。1890年他以動物學的優異成績獲得了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的理學學士學位。從1891年到1893年倫敦大學函授學院教授生物學。

少年時學徒的經歷,使威爾斯形成了一種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並且始終貫穿着他的一生。

他接受了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他自稱「從學生時代起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的科幻小說創作,也是他試圖通過教育和科學技術改造社會的一種嘗試和努力。但是他並不信仰馬克思主義,而是熱衷於改良主義,他稱自己是一個「保守的社會主義者」。他不贊成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但是認為有必要消滅資本主義社會裡無政府狀態。

他曾與英國著名文學家喬治·蕭伯納相識並結為密友,經蕭伯納介紹威爾斯加入了以蕭伯納為首的「費邊社」。「1903年,威爾斯成為標榜改良主義的社會主義團體費邊社社員。對於費邊社溫和的、改良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他仍然認為過於激進。而他對年輕成員的影響和個人領袖慾的膨脹,使他和蕭伯納等發生分歧,最後退出了這個組織。他的長篇小說《安·維尼羅卡》(Ann Veronica)和《新馬基雅弗利》(The New Machiavelli)反映的就是他在這段時期的生活經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威爾斯參與了國聯活動,並前往各國訪問,他的採訪文章常常引起世界性的轟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用了1年時間完成了100多萬字的《世界史綱》(The Outline of History),這本著作展現了他作為歷史學家的一面。

威爾斯還在1920年和1934年訪問蘇聯,受到了列寧斯大林的接見。他雖然不大理解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但是仍然作了比較真實的報道。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

1920年代以後,威爾斯轉向政論性小說創作,借科幻小說的形式,來宣傳他的改革理想,但整體上被認為缺乏藝術特色。

1946年威爾斯在倫敦去世。他晚年的作品轉向了靈魂、宗教、道德等一面。

評價

威爾斯的科幻作品改變了凡爾納科幻小說的樂觀主義傾向,重新拾回了英國文學中那種對前途的憂慮和不安;但由於威爾斯的個性中存在着某種仁慈的氣質,因此在其悲觀的作品中總是伴有希望的閃光,而且大部分作品結尾還是樂觀的。

威爾斯在創作時運用了當時的先進科學技術,特別是現代物理學和現代生物學;但他又不拘泥於這些學科,不受這些科學理論的局限。韋爾斯所關注的不僅僅是科學的進步,而且還有科學進步給人們所帶來的美好或不良後果。

此外,威爾斯還從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可以證明科幻能夠引入大場面。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