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縣輔處鄉葛布教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赫章縣輔處鄉葛布教會於2014年8月14-17日,教會新堂落成典禮暨110周年感恩禮拜盛大開幕,來自原葛布總會的3000多信徒參加了此次慶典活動,讚美的歌聲響徹雲霄。
發展歷史
據《基督教葛布教會百年史》一書介紹, 1904年(光緒三十年甲辰)葛布教會建立,故謂之「龍年得道」,迄今已有一百年歷史。一百年,葛布教會蒙神的帶領和祝福,經過各種患難的考驗,證明了葛布教會是一個得勝的教會,是一個榮耀的教會,蒙恩的教會,蒙愛的教會。在百年曆程中,她總是不信邪、不怕邪、不傳邪,是榮神益人的教會。
葛布是黔西北地區苗族教會活動的中心,每逢禮拜,竟有數百乃至上千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禮拜。沒有教堂,就聚在山坡的草地上或鋪滿樹葉的樹木腳下,篤實真誠地唱讚美詩歌、祈禱,聽道頌讚耶和華。
為了支持烏蒙山區苗族自己建立的第一個苗族教會—葛布教會,是年年底,傳教士黨居仁牧師在安順知府瞿鴻錫,威寧知州鄧循卿的陪同下到葛布勘查建堂地基時,有人提出建堂地點最好在可樂,葛布才幾戶人。但黨居仁看中了葛布,便拒絕在可樂建堂。地點確定後,就召集朱歪土目安康寧,倮母戛安七斤等地方豪紳共商修建教堂事宜,叫朱歪土目安康寧讓出他在葛布的一塊地給教會修建教堂,指定將王約翰前門的園子地無償徵用作教堂地基。地基勘定後,便隨即計劃施工修建教堂。
黨居仁牧師回安順後,立即從安順派陳子明和楊慶安二人前來葛布協助張保羅管理賬務,監督施工。修建費少部分由苗族信徒自籌,「差會」補助大部分。木材、勞力完全由信徒奉獻。1905年初開始施工,到了1906年春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修建落成。其規模長9丈,寬3.3丈,高2.4丈,計六大間,兩端隔裝供教牧人員住宿;中間四大間,可容納一千餘人的草木結構教堂。此外,內設置講台一座,長一丈,寬7.5尺,高2.5尺,備有長凳一百餘條。這樣一座宏偉的建築,奇蹟般地聳立在這個小山寨里,這在烏蒙山區是未曾有過的。至此,苗族信徒結束了在山坡、野地里的聚會禮拜。
這就是葛布教會歷史上的第一所教堂。但不幸的是,1910年冬天,葛布苗寨發生火災,教堂同時被燒毀,1911年弟兄姊妹決定重建新堂,經過兩年的時間,新的禮拜堂又重新聳立在葛布苗寨。
葛布教會建立以後發展迅速,在很短時間內就擴展到了幾個縣,範圍很寬,人數很多,路很遠。因為路程遠近不一,有些人要提前一天來;有些人要日夜兼程趕來;有些人還要跋山涉水,種種不便,信徒們要求在最遠之處設立支堂。為了照顧遠路信徒和解決各種具體困難,經研究決定,先選擇信徒比較集中的五個地方,設立了五個支堂。
據苗族文化網報道,1936年,由於信徒劇增,經教會長老、執事商議,決定對葛布教堂再次進行擴建,經費主要由教會信徒奉獻,整個擴建工程花了一年時間,信徒奉獻了材料,石灰從80多里的轎頂山靠人工運來,擴建後的教堂內空長25米,寬13米,高8米,占地340平方米。教堂建成後,教會還設立了學校,郵政代辦所,醫院等。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葛布教會被拆毀的房產獲得了賠償,同時,教會又收到了縣財政局撥付的10000元補助資金。由於禮拜堂原址被學校修建了教學樓, 1985年經縣教育局、縣民委、可樂區公所三個部門的領導多次協調,分別作出教會禮拜堂及附屬設施暫讓給學校使用和落實原葛布志華小學、瞽目學校兩校址暫給教會修建禮拜堂的決定。建堂地基落實之後,教會教牧同工立即籌劃重建葛布教堂!同年9月,王正廷老師、王正國同工和張有德老師三人組建了建堂管理小組,教會信徒同心合意,各負其責。教堂從開工到建成,共花了7個月的時間。教堂長24米,寬11米,高8米,占地約264平方米。投資10700元(待考)。1986年4月13日,葛布教會舉行新堂落成感恩禮拜,聚會人數2000餘人。至今,這所教堂依然聳立在青山環抱的葛布。
過去,到過葛布和在葛布教堂工作過的外國牧師有黨居仁牧師,裴忠謙牧師、岳克敦牧師、貝爾克牧師、劉谷森牧師、艾文斯牧師、羅偉德牧師、何嘉轍牧師、倪桂宣教士、衛理達、羅柯荷書。其中,2名來自英國,3名來自澳大利亞,2名來自加拿大,1名來自新西蘭,1名不明國籍。艾文斯牧師的愛人為了福音工作而長眠於葛布。他們帶來的基督教文化和西方文化,直接帶動了苗族社會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
建設新堂
2013年,鑑於教會信徒的不斷增加,經教會教牧同工研究,決定在保留原來的磚木結構教堂的同時,再重新建一所鋼筋混泥土教堂。於是,教會信徒踴躍捐款捐物,出工出力,一棟具有現代建築風格的教堂終於拔地而起,並於2014年8月竣工。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教堂於2013年5月19日舉行奠基儀式,6月10日動工修建,歷時一年兩個月的時間。
建堂期間,赫章縣人民政府在落實教產等問題上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教堂占地340平方米建築面積780平方米。其中綜合樓長15米,寬10米,高20米。一樓和二樓為教會辦公室樓。
牧師
牧師,新教多數宗派中的主要教職人員。拉丁文作pastor(牧羊人)。《新約》[1]中以牧人喻耶穌,以羊群喻教徒,所以新教用牧師稱呼主持教務和管理教徒的教牧人員。
新教各派認為每個信徒都可憑藉自己的信仰與上帝直接相通,教職人員只是引導教徒走向基督的「引導人」,而非「中介人」。在實行長老制的教會中,牧師由地方會眾選舉產生,與長老共同組成各級大會、堂會或區會,並為該會的主持人。在實行公理制的教會中,牧師為各獨立自主的堂會的教務負責人,由信徒直接民主選聘產生。在實行主教制[2]的教會中,牧師(聖公會譯為「會長」)的職位介於主教與會吏之間。
參考文獻
- ↑ 聖經舊約新約介紹,學時網,2016-04-21
- ↑ 主教制、長老制、公理制、家長制、無政府主義制的簡要區別,個人圖書館,201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