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赫連姓:意思是赫赫與天連接。那時匈奴族人對姓氏常作改動,和中原人的習慣不一樣,也因為他們的社會形態也還落後些,權力和財產的承繼關係也不穩定,所以姓氏的沿用也不穩定。

目錄

赫連(Hè lián)姓來源

源流一

源於南匈奴,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鐵弗部,屬於漢化改姓。赫連氏源出歷史上的匈奴民族。因匈奴單于取漢室女子為妻,其後裔子孫有跟隨劉氏者。至東漢末至兩晉時期,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匈奴族部首領叫右賢王劉去卑,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去卑是漢光武帝之子沛獻王劉輔六世孫度遼將軍劉進伯的後代,劉進伯北伐匈奴被擒,生了尸利,尸利生烏利,烏利生去卑。到西晉時期,劉虎改為鐵弗氏。東晉十六國時期,劉虎的曾孫(即劉去卑的五世孫)南匈奴鐵弗部首領劉勃勃稱自號"大夏天王",傲稱自己"雲赫連天",改姓名為"赫連勃勃",他建立了著名的夏國,追劉去卑為正皇帝。漢史稱"胡夏",其王族子孫遂以"赫連"為氏,世代相傳。按史籍《晉書》的記載:"赫連氏為劉元海之族,篡位自稱天王,有詔書曰:我的先祖,從北方遷至幽朔後,改姓姚,與中原的姓氏不同音,故又隨母親姓齊。子孫隨母姓是不合禮儀的。古代人姓氏不定,有隨母姓的,有隨父姓的,我現在要根據禮法改變這種習慣。帝王是上天之子,是顯赫的徽記,天地相連的樞紐。故現在改姓稱赫連氏,順應天意,永享天下。天子位尊,不能與支庶同姓,其他非正統的子孫,皆以鐵伐為氏。願我的宗族子孫剛銳如鐵,皆能征善戰。"自赫連勃勃起,其後代遂以其諧音漢字"赫連"為姓氏,稱赫連氏。

源流二

源於北匈奴吐谷渾部,屬於漢化改姓。兩晉時期,鮮卑吐谷渾部攻破並滅了大夏國(胡夏),俘虜赫連氏王族。後來,吐谷渾部自己部族中也有人以赫連為姓氏,成為鮮卑赫連氏一族。後逐漸融合入漢族,世代沿傳至今。 [1]

始祖

赫連勃勃

郡望

盛樂郡:西漢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祁縣以東廣大地區,郡治在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為渤海國。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堂號

盛樂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樂川堂:北周有赫連達,是赫連勃勃之後,剛鯁有膽量。他年少時隨賀拔岳征伐有功,賜為長廣鄉男爵。後來又迎接宇文泰匡,收復秦、隴、弘農,戰於沙苑,皆有功。武帝時拜大將軍、夏州總管。他廉儉仁恕,進爵仁恕,進爵樂川郡公卒。赫連氏因以"樂川"、"仁恕"為堂號。

仁恕堂:同上。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