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走近溫榆河(馬進思)

走近溫榆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走近溫榆河中國當代作家馬進思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走近溫榆河

溫榆河,是北運河的上游,發源燕山的余脈軍都山,是北京的母親河。

我每天上下班的時,都要從溫榆河邊走,那一條或曲或繞,或直或彎的河堤,在不斷延伸;那一河或寬或瘦,或急或緩的流水,永不停息的流淌。只有到了最冷的季節,它才安靜下來,如同一塊條形的青玉,蜿蜒鑲嵌在河底,靜靜的等待消融,等待着歡快的流淌。

也許是離溫榆河太近的原因,覺得陌生又熟悉。之所以陌生,是對於這它的歷史,所知甚少;之所以熟悉,是每天都路過它,看着它。甚至有時閒下來,靜靜的站在河堤上,看垂柳飄逸、看蘆葦搖盪、看白鷺斜飛,看遠山蒼茫、看落日絢麗、看明月]皎潔;或聽流水悅耳、聽鳥兒鳴啼、聽蟬聲鳴叫、聽蛙聲委婉、聽歌聲悠揚。特別是那種「垂釣逍遙閒,任憑流水去」的畫面,讓我很是享受。

不過細細想來,一條流淌的河,亘古至今,何嘗不是歷史和文化的流淌呢?溫榆河,也是如此。

順着歷史的脈絡翻閱,發現溫榆河就像是一部浩瀚無邊、博大精深的史書。那些依河而築的古城、那些依河而居的村舍、那些商賈往來的船帆、那些依河繁衍生息的人們,那些曾經的烽火狼煙和恬靜田園,那些曾經的繁華之極和衰落之快,都默默的在這條河邊演繹着、變遷着、沉澱着、流傳着、改變着。

有學者考察,溫榆河源頭,是由諸多的泉水匯聚而成。又因北側湯山一帶流量較大溫泉水匯入,且而得名。它屬於北運河幹流河道,又因北運河是海河北系河流之一,而海河又最終注入渤河,這無不印證着成河歸海的真理。

史書記載,曾經溫榆河,漕運發達,上可一直追溯到漢朝。元朝時,水利學家郭守敬提出的從溫榆河百泉引水濟漕方案,解決了始終困擾大都城運糧送水的困窘,這極大提高了溫榆河在北京河道中的地位;明朝時,溫榆河成為朝廷往十三陵運送大批建築材料和軍糧的航道,當時的商船貨運也很發達,也曾盛極一時。只是到清朝後期,隨着漕運衰落,自此一蹶不振,曾經的繁華,都湮沒在歷史的風煙中,留下的,只是遺棄的碼頭、來回擺動的河道和一個個荒誕神秘或美好傳奇的故事。

特別是夏秋季節的洪水泛濫,也常常淹沒兩岸的村舍和莊稼,給生活在兩岸的人們,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北京市在溫榆河上修建了小沙河水庫,才控制住了這條肆無忌憚的河流,形成了一個煙波浩淼、魚躍鳥鳴的湖泊,特別是跟遠處逶迤的西山相眏,跟周圍的婆娑的垂柳相襯,在朝霞或餘暉中,共同完成了一卷巨幅的山水畫,讓人們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二十多年前,我有幸來京,被分配到溫榆河邊的一所學校教書。那時我常去河邊,那時的溫榆河,碧波蕩漾,清澈見底。我會坐在河邊的石頭上,翻看着書,把腳伸進那溫熱的河水,享受着涼爽的河風;或是靜靜的看着平緩涌動的流水,時飛時落的水鳥,或隱或現的游魚,還有那螺螄、河蚌,真覺得是一種用語言無法表達的愜意和舒暢。

那時,我經常和幾個老師去河裡用網簍去撈魚,運氣好時,一次能撈七八斤。有時還能摸到魚,有一水性好的老師居然能從河裡摸出三四條大魚來。太小的魚我們也都挑揀出來重新放生,只把稍大的魚拿回宿舍,養在臉盆里,隔上幾天燉着吃,雖然沒有什麼調料,但覺得味道是那樣潤嫩鮮美。那時,撈的最多的還是田螺。任何一株浸泡在河裡的樹杆上,都能撿出好幾斤田螺,就地清洗後,再拿回宿舍,泡在水桶里,然後再用清水洗,用小鉗子將螺尾夾掉,煮着吃。那種豐腴細潤、清淡爽口的美味,現在想起來都讓人垂涎。

但那樣的生活似乎沒享受多長時間,不知道從什麼地方開來了幾隻龐大的挖沙船,一下子打破了溫榆河的寧靜。那煙筒里突突冒出的黑煙像驅趕不走的魔雲,縈繞在河流的上空;那一綹一綹滲漏的廢機油,一片一片的飄浮在河裡;岸邊的沙石,像小山一樣隆起,一輛輛猛獸般的重型卡車,在河灘和岸堤上沒有任何攔阻的怒吼、輾軋、奔跑。河水一天天變得渾濁,一隻只鳥盤旋着,哀叫着,帶着眷戀和不舍,無奈的飛走了。

這時,河兩岸的村舍,人們都發瘋似的蓋着一幢幢沒有任何規劃的樓房、建造着一座座沒有任何處污能力的廠房,外來人口也源源不斷的湧來,在岸邊的周圍,以私搭亂建的不同的形式居住了下來。那一條條散發着難聞氣味的污水渠,以沒有任何形式的淨化,晝夜不停的排放到河裡。致使溫榆河水面上老是泛着一層綠油油的漂浮物,岸邊也常看到死去的魚、還有鳥雀。 沒有人下河了,沒有人撈魚了,就連原本堅強挺立的柳樹,也一棵一棵的死去。枯枝、亂石、死魚、污水糾纏在一起腥臭氣味,瀰漫的在河道的上空,讓人掩鼻而逃。昔日一脈清流的溫榆河,已成為一條污水溝。原本一家想在河邊建碼頭想開發旅遊的公司,在投入了很大財力後,終因河水的污臭嚇跑了遊人,只好作罷。 大概五六年後的一天,來了一大群領導,在河岸邊走走停停,指指點點。甚至一位大領導看起來痛心疾首。過了十多天後,溫榆河邊來了很多的工程技術人員,扛各種儀器在兩岸測量着,記錄着。不久後,在報紙上看到了一條重要消息「市主要領導考察了溫榆河水域的流量、水質、污染治理等情況,做出了加快建設溫榆河綠色生態走廊,實現水清、岸綠、通航的決策,還原北京母親河秀麗面貌。」

後來我還看到過溫榆河綠色生態規劃的詳實內容。「水系整治及污水治理規劃包括全流域範圍;沿線用地規劃為昌平沙河水庫至通州北關閘段河道兩側各約1.5公里寬度,規劃區總用地面積約167平方公里。充分利用砂石坑、湖泊、窪地等擴大水面,回補地下水,涵養水源,消減洪峰,美化環境。按照溫榆河的特點,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分級落實。同步實施治河與治污,實現溫榆河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保持河道天然風光。溫榆河沿線地區結合城鎮建設和舊村改造,發展旅遊、休閒、度假功能。使沿河地區成為城市的旅遊休閒和景觀帶,創造最佳的人居環境。實現地區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很快的,那些挖沙船不見了,可河道,留下的卻是千瘡百孔。後來,河堤邊上的沙石路逐漸修成了水泥路。有的地段,還鋪成了柏油路。岸堤的邊上,也開始用鐵柵欄圍了起來。河道的兩邊,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樹,而且樹種也變的豐富起來,楓樹櫨樹、桃樹玉蘭,還有那成片成片的色彩不一的草,開始組合勾勒出美麗的圖案。河道里三三兩的羊群,零零散散的驢馬也不見了。常看到箍着紅袖圈的人員不時的巡視在岸堤上,那些很想在河岸邊野炊烤串的人群,那些即使河水很髒,但依舊熱心垂釣的人群,在一次次的勸說下,走了,少了,不來了。

在通往河裡的幾條排污渠上,也建起了一道道污水處置的設施,在一層一層白沫的翻卷中,那種難聞的氣味,淡了,瀰漫在河道的那種腥臭味,也淡了。而岸邊的蘆葦叢,一天天開始長的蔥鬱茂密。立在河岸邊的藍式的標牌上,河長制的主管人和每段的負責人,正把我的職責擺放在了最顯眼的位置,等待着每個路過邊的人的評說。

現在隨着水生態的明顯改善,溫榆河裡的水鳥多了起來,那成群的野鴨、白鷺灰鷺,那美麗的翠鳥、那高傲的大雁,還有很多叫不上名的鳥雀,時常看到它們翩翩起舞的身影,為溫榆河增添着靈動的韻味,也許在它們的眼裡,這裡,將是它們棲息的天堂。

溫榆河,是古老運河的延伸,正變的水清、岸綠、怡人。我會時常在樓上推窗即望它粼粼波光與岸邊綠柳,任憑那舒爽的風兒將草木香氣送入鼻中,感受舒適和愜意!

溫榆河,帶着厚重的文化從歷史中一路走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中,這條北京的重要的通風走廊,這條綠色長廊,這條承載着厚重文化的河,正在科學的「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溫榆河隨着「一張好的藍圖一干到底」執着和堅持,就會像一條緞帶,串聯起大運河白浮泉遺址公園、串聯起鞏華城、明翠湖、未來科學城濱水公園、東郊森林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那一個個明珠。讓兩岸人民盡情享受碧波秀水帶來的非凡靈氣,享受生活的奮鬥和美好![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