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起電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目錄

名詞解釋

起電,就是使物體帶電。

起電的本質是電子轉移。

起電並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引起了電荷的轉移,使物體顯電性。

起電的方法有三種:摩擦起電、感應起電、接觸起電。

摩擦起電

也叫接觸摩擦分離起電。

原理

由於各種物質束縛電子的能力不一樣,摩擦兩個不同物體就會引起電子的轉移,使得到電子的一個物體顯負電,另一個顯正電。

兩個被摩擦的物體帶的是異種等量電荷。

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體帶電。摩擦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實質是電子的轉移感應起電。(感應起電也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的正負電荷分開,使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實質是使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接觸起電。它的實質是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兩個相同物質摩擦不能起電。

摩擦起電順序表:空氣 人手 石棉 兔毛 玻璃 雲母 人發 尼龍 羊毛 鉛 絲綢 鋁 紙 棉花 鋼鐵 木 琥珀 蠟 硬橡膠 鎳/銅 黃銅/銀 金/鉑 硫磺 人造絲 聚酯 賽璐珞 奧綸 聚氨酯 聚乙烯 聚丙烯 聚氯乙烯 二氧化硅 聚四氟乙烯

在表中列出的物體中,距離越遠,起電的效果越好。

感應起電

當一個中性物體靠近帶電體,或帶電體移近一個中性物體時,由於帶電物體電場作用,這中性物體在靠近帶電物體的一端出現與帶電物體所帶電荷極性相反的電荷,而遠離的一端出現與帶電物體電荷極性相同的電荷。這類起電方式也是大大存在的。

原理

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

帶電的物體能吸引不帶電的物體,就是因為感應起電。

接觸起電

將一個帶電體與另一個不帶電的物體接觸,就可以使不帶電的物體帶電。

接觸後,兩個物體帶同種電荷。

原理

感應起電和電中和。

電磁感應起電

現代工業和日常生活中用的動力電、照明電等都是利用電磁感應發電原理起電的。靜電技術應用也都是利用電磁感應發電原理的低壓電變換成高壓電的新技術應用。

射線電離空氣起電

空氣、絕緣體在放射性同位素α、β、γ射線的照射下,會使中性分子電離起電。

物質三態變化起電

水是良導體,而水在4℃以下,液態變成固態,結冰時,冰是帶電的,液態水變成水蒸汽一氣態、水蒸汽是帶電的。水蒸汽上升遇冷凝結成水珠、雪或冰雹等,也是帶電的。

場致發射起電

粒子在任意電場中,會變為一個電偶極子,若電場強度很高,粒子中的電子可能被高電場作用從負端引出,稱電子場致發射,或者粒子中的正離子可能被從正端引出,稱正端子場致發射。

極化起電

在電場中,一些不帶電的電介質的正負電荷,在電場力的作用下,會相互向反方向微小變位,而對多數極化性分子來說,其偶極子要定向排列,因此,出現一端為負電荷,另一端成為正電荷,通稱為介電極化。

分子分裂起電

物體的變形、破碎、斷裂等都會使其中性分子分裂而帶電,甚至有時突然斷裂、破碎的瞬間出現放電火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