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運動會感想(李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運動會感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運動會感想》中國當代作家李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運動會感想

我的住所前方是學校,所以我經常聽見課間跑操喊口號的聲音:一、二、三、四…一二三四…那聲音出自幾百張口,合在一起匯成同樣的字,氣勢如虹,像要響徹雲霄。但是學校的體育館橫在我的窗口和操場之間,我看不見喊口號人的臉,只能聽見響亮的口號,不過憑藉我的經驗那一定是形態各異的人,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且都穿着相同的校服,列成方陣在操場上整齊地跑着。

唯有到了五一前和十一前的一天不再一齊跑,則由幾個人組成一夥去跑,一夥接一夥不斷,連着跑一天,只有中午休息。如果說平時跑操整齊劃一,此時人聲嘈雜,跑道上的同學跑着,觀眾區裡的同學擊鼓吶喊,操場上滿是七嘴八舌的聲音。那是在開運動會。

對於學校,一年兩度開運動會是慣例,只是一兩天之分。當你發現操場上擺滿了方傘,插滿了彩旗,或者幾個熱氣球隨風飄蕩,音響里傳出解說詞的彩排,第二天肯定要開運動會了。此時,太陽黃經達45°或達195°,要麼步入夏天,要麼走近深秋。

我在忙碌自己的事情,偶一抬眼,看見樹葉微黃,方傘擺滿了操場,我知道,又是一年秋季到。

第二天早晨七點鬧鈴剛響了,操場上的音響里就傳出了聲音,今年秋季的運動會開始了。我一想廣播喇叭聲音太大,反正也睡不着,乾脆別睡了,起床洗漱,開啟新的一天。就在我起床穿衣的一剎那,頭腦里閃回到那年初中的運動會上。

十年前,我剛走進初中,那年學校操場裝修,沒能開成運動會,因此在我的初中生涯里參加過兩次運動會。我由於個人原因,高中時期沒有在校上課,那三年的運動會,老師一次也沒叫我。到了大學,大一那年學校開過運動會,只是在新校區開的,學院選人參加,由於我沒報項目,自然輪不到我的份。大二過後,疫情來了,學校是否開過運動會我也不清楚,即便開運動會也是住校同學參加。小學時是真真正正參加過幾次運動會,我記得二年級開運動會前班主任還特意要求每人買白鞋和白帽子,那頂白帽子現在我還帶着。四年級和五年級校舍重建,到了另一所學校借讀也跟着開了兩次運動會,只不過我們學校是以配角身份出現的。六年級搬回原校舍開過一次比較隆重的運動會,為此我還特意買了一台卡片機。此後的十年裡,我就帶着這台相機走街串巷拍遍了我的家鄉

總體上看,我參加過的運動會次數不多,遺憾就是一次也沒報過項目,但每次我參加過的運動會都給我留下了幾個難忘瞬間。

其實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初中的那兩次運動會。運動會的前一天,班主任告訴我們第二天可以往學校帶零食,儘管到了八年級,同學們依然童趣未盡,買了許多小食品,我則沒買幾樣,原因之一是那時我對小食品不再感興趣,之二是我更想在比賽時拿着我的卡片機多拍些照片。

初中生已經是大孩子了,在運動會前一天,同學們自己把方傘撐起,再從教室里搬下一排桌子和所有椅子,就萬事俱備了。至於渲染氣氛的工具第二天現擺來得及。走隊列和比賽訓練在半個月之前就開始了,體育課上除了常規身體訓練就準備這些運動會事項,儘管活動量比平時大一些,同學們還是不亦樂乎。還有,學校特意為參加比賽的同學打印了運動員號碼牌,班主任囑咐同學要把兩張紙縫在衣服上,不要用別針,以免受傷。當運動會前一天最後一節課下課時,同學們興奮地歡呼,迎接次日到來。

運動會當天,平時愛遲到的我早早地來到學校,拍下學校運動會場景。我坐在觀眾席上,不時地和旁邊的同學聊兩句,也幫着檢錄的同學看包。我作為一個忠實的觀眾,觀察着學校運動會上的每一個細節,從校長宣布開幕式,到各班同學的文藝表演,再到逐個項目比賽,我看着班級里化了妝以後的男生女生,拿着接力棒在跑道上飛馳的老師,既陌生又熟悉,仿佛這一天在歷史中只是一個瞬間,好像這個瞬間載入了永恆的歷史。

當發令槍冒出白煙的那一刻,六個跑道上的同學如箭一樣竄出去,擊鼓聲,喝彩聲,嬉笑聲,口哨聲灌滿了整個操場。我比較沉靜,注視着跑道上的同學,預判他們的名次。跑道上的同學們奮力地跑着,有的脖頸留下了汗水,浸濕了運動員號碼牌;有的張着大口喘息着,腿依然努力蹬地;有的同學衣服被風掀起,露出白花花的肥肉;還有的同學在比賽時摔倒了,到醫務室簡單地擦了點紅藥水又接着參加下一場比賽;有的同學眩暈了,被同學往嘴裡塞塊糖不就就恢復了;還有的同學穿釘子底跑鞋喝紅牛,準備應戰。我在想,這是蓬勃的胴體,飛揚的青春,學生時代刻下的標記。儘管我和他們年齡差不多,我不擅長體育,也就沒重在參與,不過我替他們高興,在少年時拼搏,在賽場上擺出精彩的動作。我在一旁坐着,心想這種觀察與思考也是我青春里的獨家記憶。

就連秩序冊至今我都保留着,每個班只有一個運動會秩序冊,許多班級在開完運動會就把秩序冊扔了,我主動向班主任要來,回家裝訂好,放在檔案盒裡。儘管上邊沒有我的名字。

運動會很短暫,兩天過去後迎來了漫長的假期,這七天有的同學旅遊,有的同學在家,從學校分別後回歸家庭過起了自己原本的生活。

我在穿襪子的時候腦海里蹦出來一個問題,我的那些同學現在都怎麼樣了?

年輕人的同學關係和老年人有很大不同,畢業後基本沒聚會過,甚至沒什麼聯繫,或許真的像老師說的,畢業即為永別。

還記得我加入網絡是在2012年,正好小學畢業,就在畢業前夕我註冊了QQ,一直用到大學以前。於是我的QQ里有我的小學、初中、高中部分同學,現在我的QQ只用於傳輸文件,在上線的時候偶爾會看一看好友動態,間隔為一年半載,每次看見這些同學的照片一打眼都感到很陌生,再仔細看依稀能辨出從前的樣子,因為他們都長大了。可能我看自己不太能看出變化,看別人很明顯。

我打開QQ的動態,基本都是我最近三五年認識的朋友的動態,刷了好久才看見小學初中和高中同學,裡邊有一半的同學不用原來的QQ了,是註冊了新的賬號還是改用微信不清楚,可以肯定的是,如今大家都已天各一方。

有一位小學同學的媽媽和我媽很熟,所以我知道他大專畢業後在外地一家工廠工作。有一位初中同學家距離我家不遠,她畢業後沒有升學,則選擇了工作,時常能看見她與她媽媽逛街,很顯然已經留在家鄉,下一步就是結婚生子了。還有一位高中的同學,剛入學時可渺小了,像一個機靈鬼兒,如今經過健身長出了肌肉塊,還紋了花臂,從女生的團寵變成了猛男,和從前的形象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最令我注意的是初中時我班的學霸,他原來與我在一個班級,拆班後又分在一個班級,他是以忠厚老實的形象在班級呈現的,甚至有些木訥,由於他英語欠缺,他平時最愛捧一本英語詞典翻來翻去,時間長了書口變得黝黑髮亮,好像盤過一樣。他還有一個特點,不喜歡用草紙,一節數學課下來手心手背寫得筆跡密密麻麻,老師批評他埋汰他也不介意,用力地將寫在手上的筆跡搓掉,笑着對老師說,這不就乾淨了嗎。一時間老師無語凝噎。他的刻苦是班級里出了名的,不僅在學習方面,體育方面也是如此,初中畢業的體育加試有跑跳投三項,起初他跑步的速度也不快,最後是他硬練出來的,當時我看着他跑步中捂着胸口痛苦的表情擔心他猝死,最後他一直活着,並且體育得了滿分。

當我這次翻看他的動態時發現他如今已經考上了哈工大的研究生,戀愛也持續了五年,真不可想象曾經一個不愛用草紙的小孩如今學業愛情雙豐收。這又是情理之中的,是他的努力和刻苦讓他獲得了今天的收穫。

我的微信里還有幾位同學,也各自有了自己的人生定數,有的找到了工作,有的已經考學成功,相比而言,他們的人生快速而平坦,安逸而簡單。

每當看見別人的優秀,我都會去比一比,也許是我多年來養成爭強好勝的習慣。我已經24周歲了,到底這些年混得怎麼樣?我可能從小就是一個不安的人,所以我的青春路枝椏縱橫。我多次自我反思,自己是一個失敗者還是成功者?如果說是失敗者,我14歲研究地方史,17歲加入市作協,23歲加入省作協,也徒有作家虛名。我10年間拍過20萬張照片,搜集1000冊資料,共寫出文章50萬字,在家鄉業界的線上線下大小有點知名度,而且為家鄉的文物保護事業做出了一定貢獻。可說我是成功者很不恰當,無疑我在同齡人中是失敗的,我不太適應應試教育的模式,從小學到大學我都是很勉強念下來,未來升學還是一道道關,如果沒有文憑何談好工作?並且到了這個年齡也沒有中意且適合的伴侶。成家立業對我來說是天方夜譚,三十而立對我來說更是夢。

還記得2015年春節晚會鄧紫棋表演完接受採訪,主持人問她,你在24歲本命年就能登上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是什麼心情。她是什麼心情我自然不得而知,但我在電視機前是什麼心情我最清楚,別說24歲上春晚,有多少人一輩子連村晚都上不去。我知道我再努力也達不到有的人的起點。

余華說,我們活在巨大的差距中,然而這種巨大的差距令人們習以為常,人們最在意的就是與周圍人的差距,因為它存在於不難企及和不太容易之中。慢慢長大,我對命運這個詞有着不斷深刻的體會,命運之所以玄妙,是因為我們身在其中。就像地上的迷宮讓你暈頭轉向,站在上帝視角不過是小菜一碟。漸漸明白,命的壓迫與運的偶然基本歸結於自身與環境,可能有的人從一出生命運就一錘定音,有的人如鳳凰涅槃脫離死亡之境獲得新生,這受人生的軌跡的影響。人生軌跡不是列車軌道,而是船的航道,儘管很難,但不會一成不變,縱使我們無法調轉船頭,但可以努力地向着光亮一點點偏航。

我不太相信命中注定這個詞語,更有甚者說上天給每個人都準備一個小本本,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人扭轉命運的確很難,因為出身、階層、地域、環境、教育、眼界、思路、習慣等都會成為跳跳框架將人約束在其中。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不是玄學,而是科學。一個人除了基因與天賦外早年受的影響非常巨大,你的屁股決定了你的腦袋,你的位置決定了你的眼界。

不談出身這樣無法改變的問題,只談環境充滿奧秘的玄機,曾經我想過,憑藉我的思想能力,如果生活在文化繁榮的城市何至於小時候經歷那麼多痛苦和磨難,也許我早就飽讀詩書遊歷南北,進入了人才濟濟的高等學府。如果我在一個書香濃郁精益求精的學習環境裡,或許我會成為科研領域的人才,青年人中的學者,何愁碎銀幾兩,成家立業?

可是一個理智的人最大的特點是能分清楚理想和現實,人無法改變周圍的環境,只能讓自己朝着有利的方向走。一般來說,起點低的人生絕大多數很普通,如果要飛躍,需要的不僅是孜孜不倦的努力,還有一如既往的悟性。不論何時,要堅信,外界的幫助只起輔助作用,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譬如當下我的這個年齡普遍經歷的事就是升學,這是一個由量變即將形成質變的年齡,儘管升學的人越來越多,依然分三六九等。在國內呈現出以下的趨勢:最優秀的出國留學,出不去的在國內頂尖學校保研和碩博連讀,其次是學霸一次考入理想的學校,然後是一些天資和家庭條件平平的學生費勁巴力接二連三地備考,最後是着眼現實向命運妥協的同學放棄了考學,找一份安穩的工作。

不同地域、不同環境的人走了不同的道路實屬正常,這便有人說環境的重要性,也給許多良苦用心的家長找到了挖門道洞去重點學校的理由,殊不知重點學校出來的學生依然層次分明,或者說同為血肉之軀的人,本來很難殊途同歸。

從人的起步到發展,從發展到穩定,我認為有「三拼」。首先是拼環境,環境塑造人的能力非常強大,小河永遠會流入大海,才不至於乾涸,人才只有集聚才有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作用。第二是拼家境,相似大環境為什麼部分人脫穎而出?關鍵在於別人的扶持。而父母是最主要的因素,有地位、有學識、有財富、有人脈的父母會讓一個平庸的孩子走上層行列。最重要的是拼自己,沒有人會照顧自己一生,就如沒有兩個獨立的個體會出現在所有時空里。路是自己走的,腳上的泡也是自己磨的,人的一生靠自己。

這讓我想起學校運動會的比賽,平日裡身穿校服每個人差異不大,當步入賽場穿上自己的衣服和跑鞋就看得出裝扮的差異。正如前者的三拼,在塑膠跑道和瀝青路面上肯定感覺不同,穿着跑鞋和普通運動鞋肯定效果不同,吃早飯和沒吃早飯肯定成績不同。我讀小學時學校是瀝青路面,那所學校的同學都是一般家庭的孩子,沒人能買得起好的跑鞋,能做到的只是當天吃早飯,不妨也有創佳績的同學。

我在室內握這手機一會坐着,一會站立,不斷地像腦海輸入話語,只聽窗外同學吶喊着、堂鼓敲擊着、喇叭廣播着、樹葉振動着。不知過了多久,聲音停了,原來運動會賽程過半。[1]

作者簡介

李想,遼寧作家協會會員,撫順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