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遠東冰原上的貓頭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豆瓣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入選各大圖書獎項

◢2020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長名單

◢愛德華·斯坦福旅行文學寫作獎決選名單

◢《泰晤士報》2020「年度自然之書」

◢美國筆會/愛德華·威爾遜科普文學獎

◢《紐約時報》「年度矚目之書」

◢《華爾街日報》「年度十大好書」

◢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史 密森尼學會》《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環球郵報》等2020年度最佳圖書

◢《紐約時報書評》編輯精選推薦

◢「文學中心」電台(LitHub)2020年度最受期待圖書

◢《科克斯書評》夏季書單推薦圖書

★這是對大自然與野性之地的熱愛,屬於我們時代的冒險故事

一段走入冰原的田野調查,一份驚心動魄的自然筆記。

一位宛如當代遊俠的鳥類學家,深入幽僻的遠東雪林,在脆弱的冰河上疾馳而下,只為尋見這世上神秘而碩大的一種貓頭鷹……

★自然學家海倫·麥克唐納私人書單推薦

「這本關於俄羅斯遠東地區毛腿漁鴞的調查記錄令人無比興奮。即便在最熱的夏天,手捧本書也會令你宛臨冰原。」

當喬納森·斯拉特還是個觀鳥新手時,他偶然遇到了地球上頗為神秘的一種鳥類,它比他所知的任何一隻貓頭鷹都大,看上去就像一隻長着羽毛的小熊。他拍下一張照片,並分享給專家,這便是世界上體形碩大的貓頭鷹——毛腿漁鴞。隨後,斯拉特開始了為期五年的調研之旅,在俄羅斯東部茂密偏遠的森林中尋找這種巨大而神秘的生物。

儘管毛腿漁鴞的翼展長度達6英尺,身高也超過2英尺,但它們總是神出鬼沒,人類對其所知甚少,可供參考的資料也極為有限。它們在冬天最容易被發現,因為它們在覓食過程中會在雪域河岸上留下大而獨特的足跡。毛腿漁鴞同時也是瀕危物種。因此,斯拉特和他的團隊開始着手捕獲這種貓頭鷹以做研究,並嘗試據此制定出一個保護計劃,以幫助這一物種存活下去。為了完成任務,他們不得不應對各種挑戰:在冰冷的帳篷里通宵監測,瘋狂地駛過將融的冰河,毫無防護地爬上朽爛的樹木以檢查巢穴中珍貴的漁鴞卵。為捕捉和追蹤漁鴞,他們使用尖端的定位設備,亦即興設計巧妙的陷阱,還必須始終警惕與熊或東北虎發生衝突。在斯拉特異常生動、精確,同時不失幽默的敘述下,毛腿漁鴞漸漸展露真容:它們是狡猾的獵人,忠誠的父母,怪異的「二重唱夫婦」,是不擅記仇且相對溫順的猛禽,也是在條件嚴酷、面積不斷縮小的棲息地上頑強生存的珍稀物種。

除此之外,斯拉特還以令人捧腹的筆調描寫了生活在俄羅斯邊疆區域的各色人物:有似乎永遠也不清醒、以伏特加為糧的嗜酒村民,有與黑幫交易失敗後逃命至荒野的古怪隱居者,有為了可以賣10美元的貂皮而獵殺毛腿漁鴞作肉餌的無知少年……對於沿途經過或停駐的大小城市、村莊,斯拉特亦不吝嗇筆墨,關注這些地方的歷史,以及它們在蘇聯集體經濟時期的發展和如今的沒落。

斯拉特以一份驚心動魄的田野筆記,向讀者全面展現了這片遠東冰原上的生靈、人類、居住地、自然景觀及文化風貌。

名人推薦

這本關於斯拉特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研究毛腿漁鴞的記錄令人無比興奮。這是一種巨大的貓頭鷹,它們羽毛蓬鬆,有着黃色的眼睛,在冰冷的河流中涉水捕魚,對於人類,它們是神秘莫測的鳥兒……即便在最熱的夏天,手捧本書也會令你宛臨冰原。

——海倫·麥克唐納

本書豐富地交叉記錄了科學調查、動物保護及荒野探險等不同層面,它是罕有的一種自然寫作,其所講述的事實既準確又富於華麗的故事性。本書飽含敘事上的快感,充滿孤注一擲的冒險、望而生畏的挑戰和令人沮喪的逆境描寫——從遭遇暴風雪、封路被困、在冰冷的河岸邊守夜,到技術上失敗、駛過危險的春季冰河,以及身邊那位令人疲倦、滔滔不絕的田野助理……作者絕好地描繪了毛腿漁鴞這一稀有物種。

——《華爾街日報

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它令我們沉浸其中,感受着每一種微小的事物,宛如身臨其境。為此,這是一部對我們這個時代而言不同尋常且大受歡迎的作品。它有力地彰顯了斯拉特作為作家兼研究者的才能。

——《紐約時報書評

這是一本迷人而抒情、溫柔卻振奮人心的回憶錄,它講述了對一種奇特而美麗的鳥類長達數年的追尋。斯拉特的敘事中穿插着優美的散文篇章,貓頭鷹的奇異完全吸引着讀者。同樣令人挪不開視線的還有居住在這一地區的人們身上的種種「怪癖」。不僅如此,書中還充斥着對麋鹿肉、劣質伏特加和俄羅斯桑拿等事物的描寫……透過斯拉特的書寫,我們得以了解到這個世界的新貌,幫助我們更好地棲身於世。

——《泰晤士報

毫無疑問是本傑作。有科學記錄,有回憶,有冒險故事,書寫得迷人而驚心,筆觸優美……斯拉特是位了不起、有思想的作家,他將故事講述得如此流暢,富於懸念和戲劇性,又滿有細緻的科學觀察,同時還少不了一抹詼諧與謙卑。

——《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

喬納森宛如一位當代遊俠,冒險深入俄羅斯的遠東叢林,歸程後用堪比驚悚小說的文筆,講述着有關自然保護科學的迷人故事。

——《獵戶座雜誌》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里偉大的生存冒險故事之一……斯拉特的真實經歷讀起來就像最傑出的小說,它是傑克·倫敦與J.A.貝克的合體,洋溢着那些勇氣時刻,以及對大自然與野性之地的熱愛。

——《拉夫·勞倫雜誌

從最初幾頁開始,斯拉特就用生動的語言和緊湊的故事牢牢抓住了讀者。這本書的成功要部分歸功於作者的寫作才能,他向讀者呈現種種冒險,並將其中的緊張氣氛延長,使一個原本有可能枯燥的觀鳥故事,變為一部引人入勝、了解鳥類保護的必讀作品。通過書中所描寫的駕駛雪地摩托狂奔過冰河,與當地村民在一杯接一杯的伏特加中相識,以及在孤獨而美麗的夜晚親眼觀察這種不可思議的貓頭鷹等經歷,斯拉特那粗獷的自然保護者形象躍然紙上。

——《科克斯書評》

作者簡介

喬納森·斯拉特(Jonathan C. Slaght)

美國德魯大學學士,明尼蘇達大學碩士、博士,野生動物保護協會(WCS)俄羅斯與東北亞地區協調員。他的研究項目是毛腿漁鴞、東北虎等瀕危物種,並協助WCS調研從北極到熱帶地區的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路線上的鳥類保護活動。他 目前是世界上研究毛腿漁鴞的重要專家之一。斯拉特的文章、研究、攝影多見於《紐約時報》《衛報》《史密森尼學刊》《紐約客》等媒體。

任晴 (譯者)

美國佛蒙特大學自然資源博士,美國佛蒙特州可持續發展學校研究所評估與項目研究員。譯有《鳥的智慧》《貓頭鷹的秘密生活》。

原文摘要

那一夜,在阿格祖附近,漁鴞捕獵了鮭魚。聲音對漁鴞來說並不重要,因為它們的主要獵物都在水下,不會留意陸地上聲響的細微變化。大多數貓頭鷹物種都能追蹤齧齒動物目標在森林底層碎屑中竄動的聲音,像倉鴞就能在漆黑的環境中做到,但漁鴞要捉的卻是水裡游的獵物。這種狩獵方法的差異也體現在身體結構上。很多貓頭鷹都有明顯的「面盤」一臉上特殊的呈圓形排列的羽毛,能將最微弱的聲音傳送到耳孔。但在漁鴞身上,這個「面盤」並不明顯。從演化角度來說,它們根本不需要這種優勢,所以這個特徵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消失了。 漁鴞的主要獵物——鮭魚所生活的河流,基本上有數月都是凍結的。為了在氣溫常低至零下30攝氏度的冬季生存,漁鴞儲備了厚厚的脂肪。因此,烏德蓋人曾把漁鴞當成珍貴的食物。吃掉漁鴞後,他們還把巨大的翅膀和尾巴鋪開曬乾,做成扇子,在獵鹿和野豬時用來驅散結成團團黑雲的咬人的昆蟲。

書評

比如月黑風高夜、一個傻乎乎毛茸茸的身影PIAJI一下落到水裡、濺起的水花打濕了兩條大毛腿,然後你就看見一隻大雞(不是)東搖西擺地晃蕩來晃蕩去,那樣子就好像郭德綱相聲里有一巴掌寬護心毛、胸前還紋着帶魚、頭上扎着小辮兒的兩米高大汗突然撩起了他穿着的小裙子、露出兩條全是毛的粗大腿。

比如一口叼住小魚之後突然意識到有猥瑣人類偷窺!於是頓時呆住了、魚都忘記往下吞了,還露着半條魚在嘴巴外面就開始以脖子為圓心進行360度上下左右轉頭運動。倆耳朵還飛機耳了、豎起了兩隻毛茸茸的小天線。

你要是調高音量,還能聽見它一邊叼魚一邊恐嚇你的聲音——吱呀亂叫,一點都不嚴肅,尤其是配上那倆大黃眼睛,讓你忍不住想一把薅過來往死里擼。

當然這是不可以的,就像很多你想乾的壞事一樣,只能在腦子裡想一想。因為漁鴞已經是相當瀕危的鳥類了,也是世界上最大最萌(劃掉)的貓頭鷹。在本書的作者深入俄羅斯邊境森林研究它們之前,人類對它們幾乎一無所知。

一無所知到什麼程度呢?比如你會在B站搜到台北動物園救助的漁鴞。之前他們一共救助了兩隻漁鴞,於是就把他倆放在一起看看能不能談戀愛,結果一等就是好多年,一點動靜都沒有。動物園很委屈——創造了這麼好的環境、天天給魚吃,怎麼不談戀愛呢?(像不像催婚的你爹媽)然而這倆漁鴞更委屈——你們人類太瞎了!看我個子大就覺得我是母的、看室友個子小就覺得人家是公的,光知道看外形判斷性別、那會也沒有靠譜的DNA技術(公母長一個樣子的鳥一般靠DNA判斷性別最靠譜,但也有樣本污染把人家性別搞錯的),結果呢!我倆都是女孩子!壯一點的女孩子和小一點的女孩子!我倆被關一起天天大眼瞪小眼!而且我們漁鴞各自有各自的地盤!都是社恐!見面就掐!你們人類整啥呢整!

哈哈哈哈哈,對不起了,作為人類給你們道歉了。因為我們就是這麼蠢,不僅對你們一無所知,還老是瞎胡說,還老是拿獵槍打你們,還老是把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老樹砍了做成便宜的木板去給人當床板,搞得你們都話不下去了。還好有這本《遠東冰原上的貓頭鷹》的作者這樣的研究者,他們深入一不小心就會掛掉的俄羅斯邊境荒原,冒着被老虎咬死、被野豬撞死、被融冰欺騙掉進冰窟窿里凍死、被急流沖死、被偷獵者爆頭、被躲到邊境的犯罪大佬抓走……的風險,從零開始一點點科學地了解這個可愛的物種。

你要如何了解一種人類幾乎一無所知、也無法接近的瀕危鳥類呢?你了解它的方式得科學、系統、嚴謹、謹慎,還得以不傷害它們為前提。這本書記錄了這個艱難卻有趣的過程。這個過程跟《降臨》里解讀七肢桶語言的語言學家也許並沒有那麼大的區別——一個物種對另一個物種的了解,總是基於我們吃什麼、如何獲取食物、在哪裡安家(築巢)、如何尋找伴侶、如何撫養孩子、如何區分性別這些基本的問題開始,慢慢互相了解、互相尊重。這也正是作者在危險的俄羅斯冰原上賣命的理由——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熱愛漁鴞這個可愛的地球友鄰,也為了讓更多的人一起科學地保護它們和它們的家園。

讀這本書,仿佛跟着作者一起在俄羅斯荒原賣命。他在那裡的所見所聞所感總是讓我想起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的《魚王》和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這兩部作品裡人被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逼得以類似野生動物的模式艱難生存的樣子總是讓我寒徹骨、恐懼之中又覺得很刺激。這本書也有類似的風格。

讀這本書,我也在慢慢接近鳥類研究者和野生動物保護者出野外的真實生活,理解常常讀到的那些技術手段——誘捕、給鳥背上GPS追蹤器或是無線電信號發射器。我一次次意識到野生動物保育員像「老母親炫耀傻兒子居然會做奧數」一樣的驕傲——無論人類多麼絞盡腦汁給動物做丰容、發明出它們不可能甩得掉的信號發射器,動物總是會證明它們比人類所想象的更聰明、更機智、更勇敢、更可愛。這也讓我們愛動物的人更加愛它們——不是作為低於人的物種、而是作為跟人類平起平坐的地球的子民。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