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日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远东战役)
前往: 導覽搜尋

蘇日戰爭(俄語:Совет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或稱「日蘇戰爭」(日語:日ソ戦爭)、「遠東戰役」或「八月風暴行動」(Operation August Storm),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與蘇聯之間的一場戰爭,也是二戰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該行動以蘇聯發動的大規模進攻為主,蘇軍迅速占領了庫頁島南部以及南千島群島,並迫使日本帝國於滿洲(今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軍事力量在此打擊下繳械投降,日方傀儡政權「滿洲國」因此滅亡,傀儡政權皇帝溥儀也被蘇軍俘虜。

1945年初軸心國集團各地戰線皆瀕臨崩潰,同盟國於雅爾塔會議上規劃戰後秩序與要求蘇聯加入對日戰爭,後者承諾將於納粹德國投降後3個月加入遠東戰鬥。亞洲方面日本急於應付逐漸進逼中的英美聯軍,冀望尚對日中立的蘇聯可從中調停,以維持日本在東亞的利益。蘇聯表面上與日本「友好」,但已秘密備戰且漠視日方調停要求。蘇聯在對德戰爭結束前即開始轉調軍隊至遠東地區,其主要對手為駐於滿洲70萬日本關東軍,與蘇軍相比,關東軍早將精銳單位調出實力大減。

1945年8月8日,150萬蘇軍同時自北、東、西3方向對滿洲發動進攻,蘇聯通過廣播宣布對日宣戰,蘇軍進攻順利,攻勢凌厲,期間,蘇軍將滿洲國當敵國看待,軍紀弛懈,犯罪嚴重,導致當地治安敗壞。占領滿洲後,蘇聯立刻展開對南庫頁島和北方群島登陸行動。最終,在美國原子彈轟炸的共同作用下,日本天皇於8月15日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於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蘇聯於8月14日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主要內容有蘇軍出兵攻打滿洲國後3個月內從東北「撤完」,中華民國政府同意外蒙古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是否獨立。蘇軍攻占滿洲後,根據該條約撤出東北,但撤軍因掠奪大量財物及工業設備等戰利品並搶運至蘇聯境內而推遲,1946年初,蘇聯撤軍,中華民國國軍進駐東北

簡介

在1943年11月在德黑蘭會議上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同意蘇聯將在納粹德國戰敗後加入對日本作戰。在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同意盟國請求將於歐洲戰爭結束的3個月內加入太平洋戰區對日作戰。行動開始於1945年8月9日正是德國5月8日(莫斯科時間5月9日0時43分)投降後的3個月。

這次行動發動於8月6日廣島市原子彈爆炸和8月9日長崎市原子彈爆炸之間。儘管斯大林並沒有被同盟國各政府告知有關西方盟國的原子彈計劃詳細內容,但通過蘇聯的情報來源他已經了解到了這一計劃及其目的。不過由於在德黑蘭和雅爾塔會議上已確定進攻時間,並且德黑蘭會議後蘇聯軍隊在遠東做了長期準備,因而日本遭原子彈襲擊明顯對蘇軍確定何時開始行動影響不大;行動日期是根據雅爾塔協議、德國投降日決定,而事實上在8月3日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向斯大林報告,如有必要,他可以在8月5日上午展開進攻。

跨貝加爾時間1945年8月8日晚上11時,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向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尚武通告,表示蘇聯已向日本帝國宣戰[1],並從8月9日起,蘇聯政府將進入對日作戰狀態。從跨貝加爾時間1945年8月9日0時01分起蘇軍3個方面軍同時向滿洲東、西及北3個方向進攻,行動被分成數個小規模行動及戰術部分。

雖然戰爭範圍蔓延到傳統認為「滿洲」區域(中國東北)之外,不過對日本北方占領區協調和集中侵入也被稱為「滿洲戰役」。1983年在美國軍隊歷史學家大衛·格蘭茲以「八月風暴」作為關於此次行動自己的論文題目後,這次行動有時也被稱為蘇日戰爭,它亦被加上蘇聯名字「滿洲戰略性進攻行動」、「滿洲國戰役」。

這次進攻不同於蘇日國界戰爭(特別是諾門罕戰役或在1939年5月至9月的諾門罕事件[2]),該戰爭因日本戰敗於1939年而結束,產生《蘇日中立條約》。

視頻

蘇日戰爭 相關視頻

蘇日戰爭、蘇德戰爭、美德戰爭打滿全場
二戰經典蘇日戰爭片,日軍遭蘇軍大規模猛攻,慘烈戰後軍官破腹自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