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連雲港太倉灌南高新技術產業園

連雲港太倉灌南高新技術產業園(考察)原圖鏈接來自 崑山市江西商會 的圖片

連雲港太倉灌南高新技術產業園》於2010年2月經省發改委、商務廳批准成立的。規劃面積1.12平方公里,作為共建園區的啟動區,位於連雲港化學產業園內,主要引進化工原材料製造、醫藥、化工新材料等項目,目前入駐企業21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5家。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更多的是着眼於產業發展規律。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對於「高新區」的介入甚至都細化到了產業的指導目錄,也就是說,哪個地方的高新區應重點發展何種產業,都有着明確的規定。

目錄

園區介紹

2013年,太倉、灌南兩地黨委政府在一期化工區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合作,推進共建園區建設邁上新高度,成立了太倉灌南高新技術產業園,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毗鄰灌南縣經濟開發區和風景秀美的碩項湖,主要引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物流業及其配套的現代服務業。

目前,已完成12平方公里總體規劃,4平方公里控制性詳細規劃,2平方公里城市設計,形成以綜合服務中心為「一心」,以來安大道、新海西大道為「兩軸」,以連淮鐵路景觀廊、公興河景觀廊、碩項河景觀廊、南六塘河景觀廊為「四廊」,以生態居住組團、高尚居住組團、節能環保組團、電子信息產業組團、精密機械產業組團、物流與生產資料交易組團、綜合服務組團為「七組團」的總體規劃布局。高新技術園區500畝核心區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並已建成12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引進了光電產業集群。2014年,園區又引進了太倉宏達集團,規劃建設1平方公里的宏達循環經濟產業園,占地面積1平方公里,計劃投資24億元,集熱電聯產、光伏、生物制酶、新材料、食品深加工、紡織印染於一體。至此,太倉灌南共建園區正式形成以化工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循環經濟產業為主的「一園三區」發展模式。

各方優勢

灌南具有優越的交通優勢,寧連高速、瀋海高速及建設中的連鹽、連淮揚鎮鐵路貫穿全境,園區距太倉、上海、南京、蘇州等地僅3~4個小時車程,距連雲港港口85公里,距連雲港機場65公里,距淮安漣水機場僅20公里,具備了通江達海、海河聯運的獨特優勢,且每天都有飛往中國各地及世界主要城市的航班。

灌南人力資源雄厚,35萬適齡勞動力和10餘所勞動技能培訓學校可常年向企業輸送機械、紡織、電子等各類不同層次的專業人才,滿足企業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

園區在完善交通、水、電、氣、通訊等基礎配套的同時,逐步完善生產性、生活型服務配套,鄰里中心、公寓酒店、標準廠房、污水處理廠等服務配套正逐步推進。

高新區發展歷程

高新區發端於1988年國務院啟動的「火炬計劃」,所以有的高新區起名為「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注意去掉了「新」字),比如「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間,中國實行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的基本國策,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一階段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源、資金和廉價勞動力推動的粗放式增長模式。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於是1988年6月,總設計師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

「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該計劃的兩項核心內容就是「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創辦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88年第一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北京誕生[2],當時名稱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實驗區」,簡稱北京試驗區。這就是大名鼎鼎「北京中關村」的前身。截止到目前,全國已有156家高新區。

視頻

連雲港太倉灌南高新技術產業園 相關視頻

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 促進農民致富
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