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送征衣·過韶陽

《送征衣·過韶陽》

作品名稱: 《送征衣·過韶陽》

創作年代: 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文學體裁:詞

作者:柳永

《送征衣·過韶陽》[2]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的作品。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這是柳永為宋仁宗祝壽而作的一首詞。詞人引經據典,搜盡《詩經》、《史記》、《漢書》、《宋書》等書中溢美之詞,並將仁宗的誕生與黃帝軒轅氏、顓頊高陽氏的誕生等而視之,極盡頌揚之能事。仿佛是在向世人證明,我柳永寫《鶴沖天(黃金榜上)》而落第,不是仁宗的緣故;「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也不是在向仁宗發牢騷;「奉旨填詞」,更不是對仁宗的不敬。恰恰相反,仁宗才是對我有知遇之恩的人。我要寫出最美的祝壽詞獻給仁宗帝,既為報恩,也為洗冤!據考,柳永恰當仁宗親政之第一年及第的,其受仁宗沾溉則無疑,三年之後,柳永寫了這首詞。由此可推知,柳永因所謂「薄於操行」,嘗作「浮艷淫冶」之詞而被「深斥」不第,決其事者應當為章獻劉皇后而非仁宗。千年冤屈,柳永洗之。

極其美好的時光。電光旋繞北斗,星如虹流華渚,國運千載會當興盛隆昌。進獻全天下不同尋常的祥瑞。懷胎十月產期滿,我皇誕生,皇圖有繼,普天同慶。金枝玉葉芬芳,五色雲氣升騰。並賜予祥瑞的天、地、人之靈眷顧保佑,秀挺英哲,足以掩蓋前王。年年遇逢四月清和嘉節,賞賜全國舉杯祝酒。

不論屬國中原,都不遠萬里梯山航海而來。朝廷內奏起象徵教平音和、君聖臣賢的舜之《韶》樂,如大禹時全聚各路諸侯。朝班如鵷鷺井然有序。附屬國仰望宗主國,山也呼喚,鰲也鼓舞,遙燃香爐。我皇猶如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仰望祝壽:祝我皇壽比南山,萬壽無疆。願崇高的皇位和帝王基業,與天地同長久!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極其美好的時光。電光環繞北斗,星如虹流於華渚,國運千載會當興盛隆昌。進獻全天下不同尋常的祥瑞。懷胎十月產期滿,我皇誕生,皇圖有繼,普天同慶。金枝玉葉芬芳,五色雲氣升騰。並賜予祥瑞的天、地、人之靈眷顧保佑,秀挺英哲,足以掩蓋前王。年年遇逢四月清和嘉節,賞賜全國舉杯祝酒。

不論屬國中原,都不遠萬里梯山航海而來。朝廷內奏起象徵教平音和、君聖臣賢的舜之「韶」樂,像大禹一樣全聚各路諸侯。朝班如鵷鷺井然有序。附屬國仰望宗主國,山也呼喚,鰲也鼓舞,遙燃香爐。我皇猶如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仰望祝壽:祝我皇壽比南山,萬壽無疆。願崇高的皇位和帝王基業,與天地同長久!

簡介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東(今山西),曾為沙縣縣丞,在州郡頗有威信。父親柳宜,出仕南唐,為監察御史;南唐滅亡後,柳宜供職北宋,任雷澤縣令,不久,改為費縣縣令、濮州任城令。柳永即出生於其父任所(984年,費縣)。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鄉,遊覽名勝中峰寺,作詩《題中峰寺》。柳永讀到《眉峰碧》,甚愛此詞,將它題寫在牆壁上,反覆琢磨。咸平四年(1001年),柳永嘗試為詞,作《巫山一段雲•六六真游洞》,歌頌家鄉風景武夷山,有「飄飄凌雲之意」。

表面上看,柳永對功名利祿不無鄙視,很有點叛逆精神。其實這只是失望之後的牢騷話,骨子裡還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魚水》中一方面說「浮名利,擬拚休。是非莫掛心頭。」另一方面卻又自我安慰說「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因此,他在科場初次失利後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戰科場。

柳永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他還描繪了都市的繁華景象及四時景物風光,另有遊仙、詠史、詠物等題材。柳永發展了詞體,留存二百多首詞,所用詞調竟有一百五十個之多,並大部分為前所未見的、以舊腔改造或自製的新調,又十之七八為長調慢詞,對詞的解放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間口語寫作大量「俚詞」,下開金元曲。柳詞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於音樂美。他的詞不僅在當時流播極廣,對後世影響也十分深巨。[7]

視頻

中國文學——柳永情懷
宋詞十家之柳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