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道義可尊無擇負販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道義可尊無擇負販是一個名詞,屬於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目錄

名詞解釋

符合道義就應當受到尊重,即便他是地位微賤的小商販。猶言在道義面前人人平等。「道義」即道德、正義;「負販」即挑着擔子做買賣的小商販,泛指社會底層的人。人是否可尊敬,不應以身份地位論,而應以內在品格論,即以道義為根本依據——言行符合道義則可尊敬,言行不合道義則不可尊敬。此言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崇尚道義的精神。

引例1

天下無生而貴者。是故道義可尊,無擇負販。 (杜佑《通典·選舉四·雜議論上》) (天下沒有生下來就尊貴的人。所以,符合道義就應當受到尊重,即便他是地位微賤的小商販。)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是指由中華民族所創造或構建,凝練、濃縮了中華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詞或短語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詞。這些術語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思想表達之中,諸如,「天下為公」「民惟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等。這些術語構成了中華民族思想的基礎和表達方式。

人類的不同文明各有其特點,這些特點也反映在其語言、文化傳統、思想和觀念上。面對不同自然條件的挑戰,生存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在生產和生活形態上自然而然地有了差異。譬如,在人們生產活動和生活樣式上,熱帶和溫帶肯定不同,平原地區和丘陵山巒地區當然有差異,沙漠地帶和沿海地區顯然有別,牧區和農業區也會有許多迥異之處。這些生產活動和生活樣式的特點逐漸積澱凝結並且通過詞語即術語的方式固定下來,就必然影響到民族的文化樣式、行為習慣和精神特質。這些術語所表達的民族文化樣式、行為習慣和精神特質,反過來又闡釋、維護和強化着其賴以出現和發展的特定生產和生活形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