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邂逅河湟(晚石)

邂逅河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邂逅河湟》中國當代作家晚石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邂逅河湟

四月的河湟兩岸,從青海省海南州貴德縣河陰鎮起,滿目芬芳,一路奼紫嫣紅,一派生機盎然。女人們穿着五顏六色裙裝,男人們穿着沒有衣袖的青夾夾,白汗褟,最是讓人羨慕。

但美好的風光留給青藏高原的空間實在太小,細數一下從黃河源頭沿着水的走向,到共和縣境內氣候才有了質的變化,到了貴德縣才展現出大美青海的另一番天地,滿城的梨花,清清的黃河,古樸的城牆……因而貴德被譽為省城西寧的後花園,感覺名副其實。再往下就到了生我養我的化隆縣,黃河流經長度據說168公里,但沿途大部分高山橫立,懸崖峭壁,適宜人類生產生活好地方也不是太多。化隆2740平方公里,所轄的17個鄉鎮,僅有占全縣六分之一面積的三個鄉鎮沾點雨露。近年來化隆舉全縣之力集中連片開發的群科新區,處在黃河谷地核心區,如今杏紅柳綠,泡桐綻放,居民小區拔地而起,樓台聳立,往來商賈雲集,初顯城市形態,尤其政府在推進城市建設同時,主抓生態綠化,打造人文景觀,挖掘黃河文化等方面成效明顯,接續發展下去前景廣闊,未來可期。

黃河綿延淌過化隆就進入全國唯一的撒拉族自治縣循化,它的南面是青色的奧土斯山,北面是紅色小積石山,洶湧澎湃的黃河橫亘在中間,河兩岸田園阡陌,炊煙裊裊,鳥語花香,循化縣清真餐飲業相對繁榮,是旅遊休閒的好去處。黃河穿過積石峽,青藏高原海拔最低的民和縣官亭鎮和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鎮隔河相望,千年相守。官亭鎮喇家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唯一一處大型災難遺址,又被稱為「東方龐貝」。至此,黃河在青藏高原已到了盡頭。

湟水河在黃河流域北面,河流長度有限,最終在甘肅河口匯入黃河,自然比起母親河無論境內氣候條件,輻射的面積等遜色不少,但不同的是湟水谷地土地肥沃,人口居住密集,是青海省主要的產糧區和人口集聚區。

對青海來說,不僅三江之源,萬山之宗,其黃河和湟水河猶如人之兩條腿,支撐起了72萬平方公里的身軀,穩健地走到現在,並一直走向未來。

我的老家在拉脊山系支脈馬陰山(拔延山)腳下,剛好夾在黃河和湟水河的中間溝叉里,距離「兩河」直線二十公里左右,關鍵是南北都是雄偉的大山,平均海拔在2800米左右,我就是生養在大山裡的「山民」,並且和馬陰山「竹馬青梅」。

「兩河」對氣候的調節,滋養由於大山的阻隔顯得愛莫能助。因此,老家的春天總是來的遲緩一些,莊稼也足足晚熟了二個月,桃柳棗槐更是談不上成長。惟有挺拔葳蕤的白楊樹妝點着蒼茫的原野,貧瘠的家鄉才有了人間煙火氣。特殊的環境,自然條件,使得此地此山,養育出的人民普遍具有包容海內,敢闖敢拼,不怕艱難的堅韌品格,在外也深深打上了思路活泛,輕文重武,民風彪悍的標籤和烙印。

據《隋書·禮儀志三·煬帝紀》記載,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帝率文武官員,龐大的軍隊在甘肅臨津渡過黃河,於四月到達青海東部,在西平講武以後,以「冬狩之禮」,大獵於馬陰山。這次狩獵的規模之大,景況之盛,參加人數之多都是空前的,僅布圍的軍隊就有四十萬之多。一時間,沉睡千年的馬陰山,旌旗遍野,鼓角震天,群獸奔突,萬馬嘶鳴,數十萬大軍的齊聲鼓譟更是令人心顫。大一統封建中央政權帝王的足跡,就這樣第一次印在了青海的大地上。也把血性和中原文明注入到這片文化的荒原上。巡行至張掖,意氣風發的君王揮筆寫下流傳千古的《飲馬長城窟》詩行。西北大地上第一次留下了古代帝王「肅肅秋風起……」的筆墨痕跡,給後人以無窮的聯想和讚嘆。是啊,這的確不是擦肩而過,這是有為帝王的有心眷顧。

自此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馬陰山(拔延山)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青海的「兩河」流域,甚至中國西北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駛入快車道,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和精神品格逐步得到全新塑造。

在這波瀾壯闊的變遷演化中,尤其「城頭變換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烽火歲月里,繞不過河州(臨夏)的馬步芳家族統治青海的四十年,從隸屬於甘肅到民國十七(1928年)年建省,馬步芳盤踞在化隆巴燕橫徵暴斂,培植親信,攢足了登上了河湟舞台的人力,財力。排擠走親叔馬麟後,馬步芳大量任用「兩化(化隆、循化)」的親信,大權獨攬,所以西北民間就有了「河州(臨夏)的主席,「兩化」的官,樂都的文書,湟中湟源一二三」之說,這從側面反映了河湟各地人民在那個時代所扮演的腳色和地位,也凸顯了馬陰山腳下子民民風活絡,敢於爭先的一面。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潮流浩浩蕩蕩。尤其在得到內陸先進文化的浸潤洗禮和錘鍊下,特別是青海獲得解放,在中國共產黨的光輝照耀下,河湟一隅馬陰山腳下繁衍生息的各民族聰明才智才得以充分釋放,各行各業人才輩出灼灼其華,燦若桃李。湧現出諸如文史大家李文實,史學家杜常順,作家梅卓,李成虎,書畫家張元吉,馬國良,數學家姚海元,戰鬥英雄康世彬等等不勝枚舉。

改開的春風吹拂在祖國的南方時,河湟谷地的「兩河」人民,翹首關注着時代的風起雲湧,敏銳地捕捉着發展的機遇,當第一批沿海城市深圳、廈門、珠海等開放發軔的關鍵節點,馬陰山腳下巴燕鎮臥力尕村的韓錄懷揣着僅有的幾百元錢,義無反顧地奔向廈門,開起了第一家牛肉拉麵館,在如沐春風,如臨春雨的政策環境下,馬錄賺取了首吃螃蟹後的第一桶金。也許馬錄當時不會想到,他的輕輕一步,帶動了後來河湟幾十萬人從事拉麵產業,進而遍布全國,甚至走出國門,由此造就蔚為壯觀享譽海內的「拉麵經濟」。

河湟兩岸真是片神奇的地方,尤其在四月的春風裡,沿着「兩河」水的走向,梯級的田壟星星點點,風光無限,其中馬陰山是這片神奇土地上鑲嵌的一顆璀璨明珠。而我喝着河湟的水,嚼着家鄉的麥,與馬陰山長相廝守到兩鬢斑白地老天荒,真正產生出「我見青山(馬陰山)多嫵媚,料青山(馬陰山)見我應如是」的純真情意。

時光一去永不回,慶幸的是我們這一代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裡,未經歷過前人的苦難,卻享受着花前月下,歲月靜好的日子。特別在閒暇之餘,漫步在貴德河陰鎮的街上,品味着化隆群科新區的槐花馨香,流連於省垣西寧的都市繁華,亦或坐在老屋窗前,看着馬陰山雲蒸霞蔚,吃着樂都的沙果,聽着河湟的濤聲,夫復何求!

邂逅河湟,擁抱河湟,建設河湟,枕着馬陰山長眠於河湟,這將是我們每個河湟人的至尊禮遇,至高追求。如此,到最後的最後,可以豪邁地說「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已經飛過!」[1]

作者簡介

晚石,原名李伶,青海化隆人,文學愛好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