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那年,冒雨從臨汾繞走陽城返回陽泉(李彥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那年,冒雨從臨汾繞走陽城返回陽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那年,冒雨從臨汾繞走陽城返回陽泉》中國當代作家李彥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那年,冒雨從臨汾繞走陽城返回陽泉

1983年秋,35歲的我考入了山西師範學院的「教育管理專修科」,為8301班,9月13日報到開學。兩年後畢業時,學校的名字變成了「山西師範大學」。2014年,20歲的侄兒馮國平考上了「山西師範大學文理學院」的「空乘專業」,也是在9月13日報到開學。他的爸媽六弟夫婦要送孩子到師大報到,於是邀請了家兄和我同行,計劃安頓好孩子後,帶着我們做故地重遊

時隔31年,當我再次走進校園,覺得山西師大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特別是那新生報到的場面實在是宏大,讓我不由地想起我的入學和報到的情景。記得我報到那天,從火車上下來,家兄扛着我們結婚時爹媽送我的那個不大的梧桐木箱子,裡面放着我的鋪蓋卷,我背着裝有洗臉盆等日用品的網兜跟在他後面由接新生的校友把我們迎進了校園。校園中的老師和學生像是在看古董,把驚詫的目光投在了我們這對年近不惑,滿身土氣的鄉下人身上。

1983年,還沒有「成人高考」的叫法。我們的「教育管理專修科」是省委組織部委託本省大專院校為基層代培幹部而通過考試招收的成人班。當時是由教育系來管理,後來聽說歸到了「成教學院」。考生的條件必須是工作過三年以上的公職人員,年齡在35歲以下,先由縣委組織部推薦,政審合格之後讓考生到招生學校參加考試,由招生學校決定是否錄取和發放入學通知書。那年夏天到師大參加考試是我第一次到臨汾。記得是在一可容納數百人的大教室里參加考試,監考老師就有十來個,很嚴很嚴。我們考到半截都禁不住咳嗽起來,好一陣才平靜下來。後來才知道是學校西面有個染料廠,風把染料廠排放的有毒的刺激性廢氣吹進入考場,考生初來乍到,受不了嗆,就咳嗽起來了。接着是飛機場上空飛機起降的轟鳴聲,震耳欲聾,使得考生們不由地向窗外張望。監考老師也表示無奈,大家對笑。考試結束幾周後,我曾經讓在師大工作的老鄉幫我打問錄取情況。老鄉對我說:「你能夠考取的希望不大。因為你的數學才考下15分」。好掃興,於是我又接了新的班級,又當開了班主任。沒有想到,很快就卻接到了錄取通知書。原因是我的文科成績還不錯,不只把數學的溝壑填起來了,總分還不算低。《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作文救了我的駕,平時捎帶教學生的史地常識也幫了我的大忙。教育專修科的第一個班招收了40名學員,我是其中之一,依學號看,我還在20名之前。班裡只有3名女學員。比我大點的大姐郭文慧,是太原師範附小的模範教師。比我年輕的小妹李生艾是運城報社的資深記者。在讀書求學的二年中,我們姐妹仨,同吃同住同學習,結下了深情厚誼。班主任是後來榮任長治學院院長的李忠康教授,那時候他風華正茂,比我們大部分學員的年齡都小。系主任是刁海泉先生,也教我們教育學,心理學老師是王殿璋先生,教政治經濟學邏輯的教授都是學有專長的知名學者。學了兩年,結業了20多門學科程,1985年畢業後大家都又回到了原籍。山西師大的兩年脫產學習成了我後半生命運的轉折點,山西師大也就了個很值得我懷念的地方。

本計劃在安排好國平之後去運城拜謁關帝廟,可天不作美,一直在下雨。所以就改變了計劃,決定繞走上黨,到陽城的皇城相府轉轉,到長治拜會個文友,隨後走新開通的「陽左」高速就返回陽泉了。

9月16日清晨,在綿綿細雨中從師大出來,到臨汾的古老地標建築鼓樓兜了一圈。思緒自然回到了30多年之前,在師大讀書時,鼓樓是我們姐妹仨常常光顧的地方。那時候鼓樓上有一鑄於金明昌七年(公元1197年)的大鐘,足有一間房子大,所以鼓樓也名「大鐘樓」。據史料記載,臨汾的鼓樓始建於唐代,金代改為鐘樓,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地震倒塌,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1399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又遭地震塌毀,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帝西巡時發令重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又遭地震破壞,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再次重修。1948年蔣閻困守孤城,國共兩軍對壘,上兩層被毀,留下底座。解放後做了整修,下層為十字拱頂,十字路通向東西南北四向,很寬綽,可行車馬。頂上閣樓高接雲天,出檐飛虹,站在檐下放眼山河,頓覺神怡心曠。鼓樓東西南北四個門洞上方那「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并」的題刻字跡凝重莊嚴,內涵言簡意賅,明了地勾勒出了臨汾的地理位置,讓人過目難忘,浮想聯翩。臨汾故稱「臥牛城」,相傳城的四角各臥有一尊鐵牛。我在臨汾讀書時還看見過1977年在城東北角出土的鐵牛,牛臥在鐵板上,兩個向里彎曲的牛角特有牛勁。據出土碑刻記載,鐵牛埋藏於五代之前。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掘出之後原地埋藏。後在1773年修城牆時也曾掘出,立碑後又藏於原地。地處河東腹地的臨汾東倚太岳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隔河相望,北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接壤,大運縱貫其中。整個地脈表里山河,土地肥美,物產豐富,地靈人傑,自古以來兵家必爭,治家必富。鼓樓就是臨汾的瞭望塔,人們看見了鼓樓,也就看見了臨汾。拜別鼓樓,我們就去瞻仰號稱「天下第一門」的華門。

國有國門,城有城門,院有院門,宅有宅門。門是人類建築司馬遷的產物,是安全的象徵。北京的天安門、巴黎的凱旋門,都是世界有名的門。華門博採有關「門」的建築精華,集歷史紀念和遊覽觀光於一體,正面三門矗立,象徵堯、舜、禹三帝,直觀地體現了華門是中華文明之門和根祖之門的文化主題。這臨汾華門,建於2002年,是一座位於堯都旅遊區中心的華夏文明紀念碑,占地150畝,建築面積2.2萬餘平方米,總投資5000萬元。主門高達18米,由基座、主門及門樓三部分構成,主體工程包括大台階、裙房、主門、閣樓4部分,地下二層,地上7層,總高50米,長80米,寬40米,高大莊嚴。華門由太原理工大學的趙建彬老師設計。華門設計為剛剛開啟的形式,象徵堯帝開啟了中華文明之門。華門內部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示了華夏文明和民族文化,並以「源遠流長、門開國盛、堯天舜日、東方巨龍、連環九鼎、天下巨聯、登高望遠、華門飛願、名門博覽、華門之夜」等十大景觀而著稱。「中國」之稱始於堯,定九州,統華夏,形成了最早的國家格局,4700多年前堯建都臨汾,開啟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華章。我記不住寫中華五千年的五百字長聯,可「中華淵源五十六族水長山高同根九洲地,國門盛開二十一朝文韜武略共祖五千年」的東門聯還是記住了。「中華祖壇」陳列着民族先祖燧人、伏羲、女媧、炎帝、黃帝、堯帝、舜帝等「三皇五帝」的青銅雕像,尊崇祖先,就是維護我們中華民族血脈和文化的根本。「中華聖壇」陳列着奠定了老子,關漢卿、賈思勰、財神、文明、孫子、韓非子等先秦諸子百家傑出代表的大型銅像,是這些聖賢哲人奠定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思想根基,敬奉他們就是承繼中華民族悠久的思想源流和崇尚科學。「中華教壇」陳列着道教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王母娘娘和佛教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彌勒佛等宗教人物的大型銅像,豐富的精神追求和包融外來文化自古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信仰文化的特色。「中華神壇」陳列着玉皇大帝、送子娘娘、媽祖、龍王、荀子、土地爺、關老爺等被民間百姓尊為神靈的人物雕像,上天和人間,原始古樸的思想觀念,秀出了中華各民族豐富燦爛的神話境界。「乾坤大廳」里陳列着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著名文獻、重大發明和重要人物。大廳的八根石柱,叫「八卦柱」,每根石柱代表一卦,體現了中國最古老的文明和最原始的文化形式。位於大廳中央的水晶球直徑7.5米,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水晶球,透過球體可以俯視中華大廳。大廳東西兩側的四個大型書架上分別陳列着中國有史以來哲學、歷史、文學、科技、軍事、地理、科學、藝術、宗教各種經典名著,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經典寶庫。門隙兩側分別陳列着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使用的矛、越王勾踐使用的箭以及戟、鉞等古代著名兵器,與兩側經典文獻相呼應,共同體現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氣壯山河的文武之道。大廳南北兩端分別陳列着萬里長城和京航運河立體銅雕,展示了中國古代舉世無雙的軍事工程和水利工程,大廳中央陳列着秦代戰車和鄭和航船,展示了中國古代陸地和水上的交通工具。四周三十二件青銅雕塑,集中展現中華民族重大發明和重要人物的藝術珍品。取火、鑿井、農耕、制陶是上古時期的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造紙、印刷是文明世界的四大發明;孔子、孫子、孟子、墨子為古代四大文化先聖;師曠、王羲之、吳道子、屈原為古代四大藝術大師;魯班、孔子、黃道婆、李時珍是四大民生巨匠;張騫、玄奘、鑒真、鄭和為四大外交名人;秦始皇、漢武帝和唐太宗、康熙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四大盛世明君;文成公主、岳飛、鄭成功、林則徐則四大民族英雄。這三十二尊群雕造型逼真,渾然一體,在全新的文化時空中,生動地展現了中華民族自遠古以來的文明成就和民族精神。站在樓頂,舉目遠遙,東邊可以迎看日出,西邊可以俯瞰汾河,南面是一望無際的田園風光,北邊是繁華的臨汾市區,四周風物盡收眼底。俯視大地,居高臨下,仰望天宇,心遨八方。登臨華門,晝能遙覽河山,夜可觀測天象。遠眺近觀,仰望俯瞰,都禁不住讓人心曠神怡意境高遠。華門頂部的閣樓叫「門祖閣」里陳列着中國的「門祖」和「門神」文化。半坡「有巢」,「居而生屋,屋必有門」,門是平安的象徵。神荼和鬱壘,白臉秦瓊和黑臉尉遲恭守門驅邪招祥祈福,真是「開開閉閉一瞬間,進進出出五千年」,「進出有道勿忘思門祖,起居無憂安身何不惜門神」。位於閣樓中央的是一尊青銅八卦願珠,借中國陰陽八卦文化和門祖門神之靈氣,您可以旋轉分布八個方向的「願珠」,寄託對天、對地、對國、對家、對人、對事的美好心愿。

但願偉大的祖國國門內外安寧,堯天舜日常在,巨龍升騰,九鼎吉祥,國泰民安。在觀光華門的過程中,我們邊讀介紹邊觀賞,其中的內涵太豐厚了,實在記不周全。秀青給我們拍了照片。因為天下雨,要趕路,所以就沒有再到堯廟其他景點去參觀。

[1]

作者簡介

李彥良,山西昔陽人,1948年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