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那蒸飯、打飯、分飯的食堂歲月(秋夢悄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那蒸飯、打飯、分飯的食堂歲月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那蒸飯、打飯、分飯的食堂歲月》中國當代作家秋夢悄醉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那蒸飯、打飯、分飯的食堂歲月

高中同學群挺單純,現在經常有人冒泡,股票、房子、旅遊,還有家鄉佚事,有人扯個話題開個頭,有興趣的就跟着說兩句,隨興得很。二十幾年了,我們還是單純,難得,大家珍惜。也許我們都不單純了,但我們都還想留一個單純的地方保持單純的同學之情。

國慶前一天,莫名就扯到學校的食堂。民以食為天,在食物匱乏的年代,在長身體的青春歲月,我們對吃飯的關注可以說毫不亞於成績:我們極度害怕回去修地球,但餓肚子實在是必須想方設法解決的首要問題。這話題對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住校的農村學生來說,應該都有滿滿的回憶。

我有三段不同的學校食堂生涯。

初中,在離家十幾里遠的鄉鎮中學讀書。那是蒸飯蒸菜的食堂歲月:自己帶米帶菜,用自己的飯盒或洋瓷筒蒸。

星期天下午,和哥從家裡出發,他高我一級。背袋米,比小學天天聽到吃紅薯就哭的日子好多了。再背袋菜,有豆角干、蘿蔔片或蘿蔔絲、黃花菜、干椿芽等,分小袋裝。原來有辣椒粉,村裡的辣椒粉又辣又甜,方圓幾十里挺有名。還有干筍,這是和哥自己拔的。這兩樣東西在山下挺稀罕。開飯稍去晚,我們蒸菜的洋瓷筒便沒了蹤影。吃幾天白飯後,回家再要一個洋瓷筒(自己沒錢買),老媽便狠罵我們:為什麼不偷別人、只偷你們的,你們到底幹啥了?我們幹啥了?不知道啊。後來醒悟:竹筍辣椒粉惹的禍。於是再不帶竹筍了,辣椒粉、油也不先放了,吃飯的時候再加,菜筒便不怎麼丟了。

蒸飯菜很簡單,拿飯盒洋瓷筒,量米加水,倒水泡乾菜加鹽,然後放進學校一層一層的蒸籠,密密麻麻的橫格豎囪,可無暇密集恐懼,還得記位置,好及時快捷取走,便不容易丟——往往一個人拿錯飯盒菜筒,引起的連鎖反應有時達幾十個,當然有故意的,也有無意的,還有被迫的,聖賢道理在餓肚子面前不頂什麼用。置於大鍋上蒸。蒸飯的校工待人倒是極好,可不知是懶、還是時間不夠、還是什麼別的原因,鍋里的水幾星期不換,飄着厚厚一層稠稠的類似於垢的東西,散發出一種怪味融進飯菜。大家習慣了。只是一生病,便怪罪於熱氣,蒸飯蒸菜熱氣重。

生米生菜放在木箱裡,木箱放在蒸菜的禮堂或住的宿舍里。一個宿舍幾十人,每人一個箱子。冬天一個星期不洗澡不換衣服,夏天只有兩三件內衣褲。回想起來臉紅,那時晚熟,穿件大褲衩就去上課。我和哥兩箱子,一放宿舍,一放食堂里的大廳,靠根大柱子,中間有天井,雨天還得把箱子往屋檐下挪,防雨水淋。這裡是公共的區域,沒人看守。我們的菜筒沒人偷了,箱子又免不了遭人惦記:內有辣椒粉。後面我們連辣椒粉也不帶了。 生活用水自打,用自己的桶和繩。把繩頭挽在手裡,往井裡放桶,先急後緩,待桶底坐着水面,任其小旋輕晃,瞄好角度後,橫對桶提手輕輕一抖一縱繩,桶一個一百五十度左右的小翻躍側扣水面,慢慢下沉再桶口翻起朝上,水滿了,提上來。我們用桶打水洗臉洗澡洗碗洗衣服做飯,也用桶比試打水誰更快。有時候繩頭沒挽好,滑掉井中,桶沉井底,便找來磁鐵把桶吸到水面,再用鈎子鈎住桶提手拉起。桶平時大都放在外面,倒是沒被偷過。男孩子在井邊洗澡,只穿件內褲或淋或搓,似乎沒有顧忌過女孩子怎麼看。那時鄉下挺保守的,但這方面卻不懂得害不害羞。

我和哥背的東西越來越簡單。先是不要竹筍,再是不要辣椒粉,只有米和兩三樣乾菜,一點鹽,一瓶油。油落在現在絕對高端:純天然野生茶油。我們不想吃茶油,只想吃豬油。可當時,豬油是奢侈的,而我們家撿的茶籽榨油每年至少可榨幾十斤。我們倆在學校吃油有定量,一個月一瓶,500克的一瓶。有一次,背的中途放包動作重了點,油瓶碎了,我們一個月的菜沒放一滴油。即使我們的菜越來越簡單,哥有兩三個同學還是經常到我們這蹭菜。

這是蒸飯歲月。中考我考入一中,那是縣裡的重點中學。他們說我一隻腳已經踩進了大學,其實那時候一中應屆生的升學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多,還包括大專中專。這已然是好學校。

重點中學還是有些不一樣的,不用蒸飯,也就不用擔心丟飯盒。自己的飯盒自己保管,開飯時排隊買飯,給飯票菜票。菜票有四角兩角的,用錢買。飯票論份,四兩一份,可以要半份,有二兩的票。飯票可用米換,一斤換一斤,也可用錢買。我父母在外打工,家裡沒米,只能買。某年米價突然倍漲,K同學漲價前換了很多,高興得不得了。我也幸好買了幾十斤。現在學校還允許農村學生用大米換飯票嗎?

三件事印象很深:一是我一頓能吃三份飯,壘得高高的,三兩分鐘幾口一份。當然我不是最能吃的,據說有同學打賭,吃了十二還是二十個大饅頭(有待考證),吃吐了。其實吃七八個饅頭是常事。但我們平時不敢放開肚皮吃,偶爾才犒勞下自己。二是裡面打飯打菜的都是師母。我們鄉鎮中學的校長因教書好調進一中,師母跟來學校到食堂打飯。她認識我,對我很照顧,每次看到她,喊句師母,她抬頭笑笑,然後飯揀厚的給,菜勺舀滿點、稠些,有時挑點油渣打來。那時打飯,先去窗口看看,她在哪個窗口就排哪裡的隊,那點照顧讓難吃的飯菜變得可口了很多。三是練出一身擠功。上下午最後一節課,老師不拖堂,我們便飛一般衝到飯堂。其實老師多知道這情況,非不得已不拖堂,有的老師貼心,還會提前點放學。這一兩分鐘可以讓我們占據打飯先機。多數時候飯堂是排隊的,經常有教學年紀組的組長在維持秩序。有時候也亂,擠成一堆。長期的實戰使我練就了過硬的擠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擠到窗口前,後來擠公交啥的就沒怕過。

[1]

作者簡介

秋夢悄醉,山東禹城,畢業於德州學院藝術系音樂專業,喜愛音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