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那部車子(張曉風散文)

《那部車子》是中國台灣作家張曉風寫的一篇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朋友跟我搶付車票,在蘭嶼的公車上。

「沒關係啦,」車掌是江浙口音,一個大男人,「這老師有錢的啦,我知道的。」

這種車掌,真是把全「車」了如指「掌」。

車子在環島公路上跑着——不,正確一點說,應該是跳着,——忽然,我看到大路邊停着一輛車。

「怎麼?怎麼那裡也有一輛,咦,是公路局的車,你不是說蘭嶼就這一輛車嗎?」

「噢!」朋友說,「那是從前的一輛,從前他們搞來這麼一輛報廢車,嘿,蘭嶼這種路哪裡容得下它,一天到晚拋錨,到後來算算得不償失,乾脆再花了一百多萬買了這輛全新的巴士。」

「這是什麼壞習慣——把些無德無能的人全往離島送,連車,也是把壞的往這裡推,還是蘭嶼的路厲害,它哽是拒絕了這種車。」

「其實,越是離島越要好東西。」朋友幽幽的說。

車過機場,有一位漂亮的小姐上來。

「今天不開飛機對不對?」車掌一副先見之明的樣子。

「今天不開。」

「哼,我早就告訴你了。」忽然地又轉過去問另一個乘客,「又來釣魚啦!」

「又來了!」

真要命,他竟無所不知。

這位司機也是山地人,台灣來的。

他正開着車,忽然猛地急剎車,大家聽到一聲悽慘的貓叫。

「唉呀,壓死一隻貓了!」乘客嚇得心抽起來。

「哈,哈!」司機大笑。

那裡有什麼貓?原來是司機先生學口技。那剎車,也是騙人的。

大概是開車太無聊了,所以他會想出這種娛人娛已的招數,這樣的司機不知該記過還是該記功。

「從前更絕,」朋友說,「司機到了站懶得開車門,對乘客說:」喂,爬窗戶進來嘛!『乘客居然也爬了。「

早班的公車開出來的時候,司機背後一隻桶,桶里一袋袋豆腐,每袋二十四元,他居然一路走一路做生意。

每到一站,總有人來買豆腐。

不在站上也有人買,彼此默契好極了。司機一按喇叭,穿着藍灰軍衣的海防部隊就有人跑出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除了賣豆腐,他也賣檳榔。

「檳榔也是狠重要的!」他一本正經的說,仿佛在從事一件了不起的救人事業。

豆腐是一位湖北老鄉做的,他每天做二十斤豆子。

「也是拜師傅學的,」他說,「只是想賺個煙酒錢。」

他自稱是做「阿兵哥」來的,以後娶了蘭嶼小姐——跟車掌一樣,就落了籍了,他在鄉公所做事。

「我那兒子,」他眉飛色舞起來,「比我高哪,一百八十幾公分,你沒看過他們球隊裡打籃球打得最好的就是呀!」

車子忽然停下來,並且慢慢往後倒退。

「幹什麼?」

「他看到海邊那裡有人要她搭車。」朋友說。

海邊?海邊只有礁石,哪裡有人?為什麼他偏看得到?

那人一會功夫就跑上來了,后里還抱着海里摘上來的小樹,聽說叫海梅,可以剝了皮當枯枝擺設。

那人一共砍了五棵,分兩次抱上車。

「等下補票,」他弄好了海梅理直氣壯的說,「錢放在家裡。」

車掌沒有反對,說的也是,下海的人身上怎麼方便帶錢?後來他倒真的回家補了錢。

「喂,喂!」我的朋友看到了他的蘭嶼朋友,站在路邊。他示意司機慢點開。因為他有話要說。

「你有沒有繼續看病?」他把頭伸出窗外,他是個愛管閒事的人。

「有啦…」那人囁嚕嚅嚅的說。

「醫生怎麼說?」他死盯着不放。

「醫生說…病有些較好啦。」

「不可以忘記看醫生,要一直去。」嘮哌叨叨的叮嚀了一番。

「好…」

車子始終慢慢開,等他們說完話。

「這些女人怎麼不用買票?」

「她們是搭便車的。」

「為什麼她們可以搭便車?」

「因為她們是要到田裡去種芋頭的。」我不知道這能不能算一個免票的理由,但是看到那些女人高高興興的下了車,我也高興起來,看她們在晨曦里走入青色的芋田,只覺得全世界誰都該讓他們搭便車的。[1]

作者簡介

張曉風,筆名曉風,桑科,可叵,1941年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它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作品富有人道精神,並蘊含愛國懷鄉情感。其作品曾獲台灣中山文藝獎、編劇金鼎獎、香港基督教文學獎、台灣文藝散文獎等。 [2]

張曉風的散文作品既有慨嘆人生的虛無,亦不沉溺於文字的晦澀,其字裡行間自有一股索然不磨的英偉之氣、俠士之風,而又不乏女子雅致、淒婉的纖細柔情。張曉風的文章里,有獨立山頂悲千古的英雄少年,也有站在氤氳梅香中的梅妃,還有在紅地待毯那端默默堅寧的少女……在她的作品中能讀到漢代的史傳、唐朝的詩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戲曲。她的行文善用知性來提升感性,視野上亦將小我拓展至大我。她有一雙透視平常的慧眼,將瑣碎平凡的生活,品出美麗、典雅、溫柔。 同時在戲劇領域也頗有貢獻。[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