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和下西洋使用的船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和下西洋

來自網絡的圖片

鄭和下西洋使用的船隻鄭和船隊是鄭和下西洋所組織的遠航船隊,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一支大規模的遠航船隊,也是一支史無前例的海上特混艦隊。鄭和船隊由200餘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遠洋海船組成,將士二萬餘名,規模宏大,人員眾多,組織嚴密。[1]

簡介

船隻介紹

鄭和船隊七次下西洋,經過南海西南太平洋、印度洋,到達東南亞、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訪問了亞洲、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是同時代其他遠航活動無可比擬的。鄭和船隊規模之大、人數之多、航行範圍之廣是前所未有的。

鄭和船隊中最大的海船是寶船,是鄭和率領的海上特混艦隊的旗艦。鄭和寶船是鄭和船隊中的主體,它在鄭和船隊中的地位相當於現代海軍中的旗艦、主力艦。鄭和寶船是供鄭和船隊的指揮人員、使團人員及外國使節乘座。同時,用它來裝運寶物,有明朝皇帝賞賜給西洋各國的禮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國進貢明朝皇帝的貢品、珍品,還有鄭和船隊在海外通過貿易交換得來的物品。為此,稱為「寶船」,意為「運寶之船」。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船隻規模

鄭和船隊是由多種不同類型、不同大小、不同用途的船隻組成,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緻,種類較多。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五種類型的船舶,除了寶船外還有四種:第二種馬船,是一種遠洋運輸船,用來裝運戰馬,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 是一種遠洋運輸船,用來裝運糧食,糧船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 是一種交通遠輸船,用來裝載人員、貨物,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 由此可見,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遠航船隊。鄭和船隊規模之大、船舶種類和數量之多是史無前例的。

船隊歷史

事件

六百年前(一四○五年,乙酉,明永樂三年),七月十一日(當時的農曆六月十五日),江蘇太倉劉家港上,有一支龐大的船隊,大小二百艘,揚帆出海。帶領船隊的是欽差正使總兵太監鄭和。  鄭和的船隊目的是直出大洋。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在這裡休整,等候信風。因為那時的船隻,還是以風帆為動力。在這裡,也祭祀了天后娘娘,就是我們常見的天后廟或媽祖廟中的天后。天后娘娘是海上漁民船民的精神力量。 船隊出動。出閩江,五虎門,穿過台灣海峽,進入南海。第一個目的地的占城國(在現在越南中南部)。這就開始了歷史上稱為三保太監下西洋的重大事件。

歷史意義

鄭和下西洋(共七次,從鄭和三十四歲起,到六十二歲在第七次下西洋回航中途病逝止,成為鄭和的終身事業),在近世,越來越成為世界矚目的歷史大事件。因為在那時候,世界上的航海技術還未發展,哥倫布還沒有出生,明王朝的這一支船隊,遠航到亞非、阿拉伯等國家,是人類海上交通的極重要的創舉,顯示出當時中國人掌握的航海技術,造船技術,國力,都達到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水平。今天人們研究這段歷史,包括外國人,都不禁發出驚嘆。

船隊組織

戰船

鄭和這位三保太監,統領這支船隊,從事先的組織,到出發後在海洋上的統馭領導,對航海技術的掌握,到處與各國(有的是從不知道的國家)打交道,既宣揚國威又做了睦鄰友好的外交,都是很出色的。這位太監的確是個非凡人物。甚至,他能很好地指揮作戰,隨船隊出去人員有二萬七千多人,其中有許多是戰鬥人員。二百零八艘船隻中,戰座船有一百艘左右。這支遠航的隊伍帶去許多財富珍品,要與各國交流,沒有這些保衛的武力是不行的。但這支武力隊伍又是出奇地強大。 事實上,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真的打過幾次漂亮的仗。有一次是海盜陳祖義向鄭和船隊突襲,想發大財。但鄭和早得到消息,故作沒有準備的樣子,讓海盜船直撲向主要的寶船。突然,青燈轉懸紅燈,各船燈火齊明,船隊包抄,把海盜全數或屠或擒。著名的首領陳祖義被俘,後來押回首都正法。這是一支人數在五千人以上的海盜,這一仗打得並不簡單。

下西洋目的

這裡有一個問題提出來:鄭和的隊伍這樣有規模,有強大的武力,但是,事實上七下西洋,不去占人家一寸土地,不去發展殖民地,甚至也不積極發展貿易(雖然客觀上是促進了貿易與商業),那為的是什麼呢?這不禁令人想到,傳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找尋建文帝的下落。因為朱元璋死後,由皇孫(建文帝)即位,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不甘心,起兵奪位,是為明成祖。當時攻入京城時,宮中起火,建文帝從此不知下落,成為一個謎。這始終是明成祖心頭的大疙瘩。他為此鄭重派出這麼一支船隊,到海外去查訪,看看建文帝會不會跑到海外去,積聚力量,反過來再奪位。這麼一想,鄭和船隊具備那麼強大的武裝作戰力量,就很能理解,說得通的了。[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