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酹江月 驛中言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酹江月 驛中言別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酹江月 驛中言別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文天祥

酹江月 驛中言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作品之一。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出生于吉州廬陵淳化鄉(今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文家村)。是南宋時期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其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數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稱頌。1256年,21歲的文天祥來到京城臨安(今杭州)參加會試,優異入選,殿試第一。文天祥在獄中所作的《正氣歌》塑造了堅貞不屈的偉大人格。1283年,文天祥慷慨高歌,從容就義,時年僅47歲。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永遠激勵着世人。[1]

正文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惜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

那信江海餘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雲滅。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衝冠發。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2]

注釋

鄧剡和文天祥是同鄉好友 。1278 年,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為虜。次年鄧剡拘押在一地,又一同被押解北上元都。到金陵時,鄧剡因病留下,文天祥繼續北上。臨別之際,感觸良多。鄧剡作詞贈天祥,為好友壯行。詞中融匯亡國之痛和別友之情,如一首慷慨悲涼的歌,氣貫長虹,將歷史的一瞬,定格在這樣一種鏡頭。

亡國之痛是此詞上片的主旋律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惜世間英物」,感嘆金陵的水闊天空。「世間英物」,指的是文天祥。面對長江,不禁令人心思神往:長江險阻,能拒曹兵,為何不能拒元兵。英雄沒有天的幫助 ,只能遭人憐惜。「東風」如此不公平,可恨之極。這兩句,凌空而來,磅礴的氣勢之中,蘊含着無限悲痛 。隨即引出許多感嘆 。「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 」,寫金陵城中殘垣斷壁的慘象 。「蜀鳥」,指產於四川的杜鵑鳥 ,相傳為蜀亡國之君杜宇的靈魂託身。在殘陽夕照中聽到這種鳥的叫聲,令人頓覺特別感到淒切。「吳花」,即曾生長在吳國宮中的花,現在在殘陽中開放,有過亡國之苦,好象也蒙上了一層慘澹的色彩。

悽慘的景象,使人不忍目睹;蜀鳥的叫聲,更叫人耳不忍聞。

「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杜牧曾寫有「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句,這本是一個大膽的歷史的假設 ,現在居然成了現實。借歷史故事,描寫江山易主的悲哀。三年前元軍不是早把謝、全二太后擄去了麼?「金人秋淚」典出自魏明帝時,曾派人到長安把漢朝建章宮前的銅人搬至洛陽,傳說銅人在被拆卸時流下了眼淚 。但宋朝亡國,國亡數被遷移,此恨怎能消 。「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寶劍是力量的象徵 ,奇傑是膽略的化身,所向披靡。可如今,卻空有精氣上沖鬥牛的寶劍和文天祥這樣的奇傑了!對文天祥的失敗,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詞的上片情景交融。金陵風物是歷代詞人詠嘆頗多的 。但此詞把其作為感情的附着物融入感情之中,別有一番風韻 。蜀鳥、吳花、殘垣斷壁 ,是一種慘象,但表現了作者複雜的情感。

下片主要寫情,表達對文天祥的傾慕、期望和惜別之情。「那信江海餘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頌揚文天祥與元人作鬥爭的膽略與勇氣。幾年前文天祥被元軍扣留,乘機逃脫,繞道海上,歷盡千辛萬苦回到南方。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雲滅」。

鄧剡前面跳海未死 ,這次又病而求醫 ,為的是「留醉眼」,等文天祥東山再起,再起復宋大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衝冠發 」,「睨柱吞嬴」,趙國丞相藺相如身立秦庭,持璧睨柱,氣吞秦王的那種氣魄 ;「回旗走懿」指的是蜀國丞相諸葛亮死了以後還能把司馬懿嚇退的那種威嚴。用典故寫出對文天祥的期望之情 。這自然是讚許,也是期望 。「 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最後再轉到惜別上來 ,孤月意喻好友的分離、各人將形單影隻了。我雖然因病不能隨你北上 ,但將在一個又一個的不眠之夜中為你祈盼 。這句話雖然普遍 ,但朋友之情,家國之悲深蘊其中。

這首詞在藝術上的特色除了寫情寫景較為融洽之外,還用典頗多。借歷史人物,抒發自己胸臆。各種歷史人物都已出現,較好地完成了形象塑造。這首詞用東坡居士詞原韻。難度極大 ,但仍寫得氣沖斗牛,感人肺腑,蓋因真情在其中耳。

人物簡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 、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 ,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 ,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 ,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3]

著作

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4]

史書評價

宋史[5]: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論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賢之,則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嶇嶺海,以圖興復。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可不謂之"仁"哉。宋三百餘年,取士之科,莫盛於進士,進士莫盛於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