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鐵線里 (臺南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營區

圖片來自tainan

鐵線里位於臺灣臺南市新營區南端,名稱來自里內最大莊──鐵線橋莊,該聚落為新營最古老的聚落之一,東南兩面被急水溪環抱,主要聯外道路是臺19線甲線。當地地名在荷蘭時期稱為Terramisson,而在清康熙年間,「鐵線橋」三字便已經確定出現用以指稱當地。2018年1月29日,併入五興里[1]

沿革

鐵線里一帶明鄭時期在屬於天興縣開化里,入清之後改為諸羅縣開化里茅港尾保,而後約在雍正元年改隸自茅港尾保獨立出來的「鐵線橋保」,保頭在鐵線橋莊,轄急水溪東西21莊社;日治時期「鐵線橋保」改稱「鐵線橋堡」,並以通濟宮舊廟後方道路為界,以北為第一保,以南為第二保,另有三保「五間厝」、四保「姑爺」,後來在大正九年(1920年)改行州廳制後,今之鐵線里一帶隸屬於臺南州新營郡新營莊(1933年後為新營街),為底下的大字鐵線橋秀才。二次大戰後即將兩個大字合併為今之鐵線里。

里名由來

鐵線里之名來自里內大莊「鐵線橋莊」(今1-12鄰),「鐵線」一說是因為當地興建橋樑時有用上鐵線固定竹篾,橋因而名鐵線橋,莊名因此得來,另一說則認為名稱是音譯自西拉雅語[2],不過「鐵線橋」三字可確定在清康熙年間便已使用,如《臺灣府志‧卷六》(蔣毓英版)的「市廛」一章便有提到「鐵線橋:在茅港尾保」。鐵線橋也用來指當地的港口,如《續修臺灣府志》就曾提及:「昔時有倒風港分三支,一為麻豆港,一為茅港尾港,北為鐵線橋港」。另據學者翁佳音的考證:鐵線,是鐵汕的音譯,也就是當地的沙汕地,非常堅硬,如果有船隻不幸碰上,往往造成船隻損壞,因此稱之為「鐵汕」之名。

而關於橋樑,《諸羅縣志》記載:「同(康熙)五十五年,(諸羅知縣周鍾瑄各建木橋,監生陳士俊自捐銀五十兩,募眾捐以助,兼董其事,堅緻牢實,四時皆無病涉以。」、《再重修鐵線橋碑記》(1766年)記載:「……前人刱造利渡,由木而竹,由竹而木,多歷年所澤云普矣!然屢修屢廢……」,可知當地確實有橋名「鐵線橋」,但建材是竹木。另外該橋曾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一度更名「通濟橋」,希望能讓橋北雨多的橋頭分些雨氣到橋南去,當地媽祖廟「通濟宮」之名亦因此而來。另外橋樑一開始是橫越通濟宮前的港道,後來在道光年間張丙事件時已經橫越急水溪,為鐵線橋保與茅港尾保之間的交通要道;在橋的南北有形成商街,故當地亦稱為「鐵線橋街」,而橋北稱為橋頭,屬於鐵線橋保,橋南則屬於茅港尾保,橋為兩保之界線,而日治時期雖然橋又變回冬春時架,夏秋改以竹筏渡溪的模式,但亦為新營郡曾文郡之分界。

此外在鐵線橋莊東邊亦有一橋,冬春時架,夏秋改以竹筏渡溪,後來柳營望族劉崑煌曾購置義渡田,在此成立義渡。二次大戰後該橋仍是木便橋,莊民每年都捐田甲錢集資,由單數鄰與雙數鄰輪流架橋,約於農曆八月時架,隔年三、四月拆除,而此種情形一直持續到民國六十幾年(1970年代)興建混擬土橋後才停止。

設施

寺廟

  • 鐵線橋通濟宮
  • 伽藍廟:主祀伽藍尊王,配祀范、謝將軍,目前的廟宇建築是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所建。皇民化運動時期,主神神像被藏起來,由假神像與因太大尊藏不起來的通濟宮東西媽神像一起被交到新營郡役所,後因東西媽神像顯神蹟而被送回。
  • 開山宮

學校

參考文獻

  1. 新營區.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專區. 臺南市政府. [2018-10-27]. 
  2. 王派仁,〈臺灣清代古橋概覽〉(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97年12月號,臺灣省政府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