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銅鼓縣高橋鄉

銅鼓縣高橋鄉位於江西省銅鼓縣境西部,距縣城路程33公里,花山隧道通車後將縮短至約24公里。全鄉總面積146.35平方公里,其中森林約18萬畝,耕地約7000畝,森林覆蓋率達94.3﹪,居全省第一。高橋鄉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度,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含量達7.5萬個,為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清潔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標準的75倍,有「天然氧吧」之美譽。高橋有三大國寶:分別是南方紅豆杉娃娃魚長壽老人。境內有野生南方紅豆杉群落30多個,野生南方紅豆杉20多萬株,是名副其實的南方紅豆杉之鄉。有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大鯢(娃娃魚)60多尾。全鄉有7個行政村,常住人口5897人(2017年),其中80歲以上長壽老人44,90—99歲有20人,百歲老人1名,是一個遠近聞名「長壽之鄉」。央視《走遍中國》欄目組先後三次來到高橋,拍攝了紀錄片《神奇翠竹》、《與杉同壽》和《客家美食》。高橋鄉林業資源豐富,鄉轄的江橋公司充分挖掘高橋鄉毛竹資源,自主研發的竹鍵盤等系列產品填補了世界空白。該公司製造了一個長2.01米,寬0.69米並可正常使用的竹鍵盤,並榮獲了「世界最大竹鍵盤」的吉尼斯世界紀錄。[1]

中文名稱: 高橋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江西省銅鼓縣

郵政區碼: 336211

面 積: 146.35平方公里

人 口: 5897人(2017年)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目錄

簡介

高橋鄉是江西省五大水系之一修河的源頭,隔花山與縣城比鄰,經花山隧道至縣城24公里,國土面積146.35平方公里,轄7個村1個居委會,65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5897人(2017年),全鄉共有林地面積約1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4.3%,位列於全省第一。

黨建工作

高橋鄉現有各級人大代表48名,其中市人大代表1名,縣人大代表10名,鄉人大代表43名。鄉人大代表於2011年5月第十六屆鄉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分別來自全鄉各條戰線、各個群體,分布在全鄉八個村(居)委會。本屆人大代表在縣人大常委會和鄉黨委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全鄉中心工作,突出改革、發展、穩定這個大局和人民群眾密切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和帶領全鄉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職責,發揮參與決策、監督協調、橋樑紐帶、模範帶頭作用,大力推進農村政治文明建設,保障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維護和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歷史沿革

1959年9月成立高橋公社,1960年調整時改稱為花山公社,1961年復稱高橋公社,1972年將部分生產隊分別劃入花山林場和大溈山林場,1984年改社為鄉,稱高橋鄉,2001年2月花山鄉撤消合併為高橋鄉,花山林場行政區劃併入高橋鄉。因境內曾有明代石墩木板橋橫跨金沙河上而得名。鄉域內有國家重點保護樹種——南方紅豆杉,國家二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娃娃魚,世界瀕危水生動物棘胸蛙。高橋鄉是蘇維埃紅色政權的發源地,銅鼓縣第一任縣委書記湯久倫、第一任農民協會主席李建康等領導的蘇維埃紅色政權就設於高橋鄉,其中湯久倫遺骸葬於高橋鄉英溪村,李建康就義於南昌縣,全鄉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有480餘人,紅色古蹟有:中共銅鼓縣委員會舊址和銅鼓縣蘇維埃政府舊址(1930—1934年)、第一次(1929年)和第四次(1932年)工農代表大會會議地址、革命烈士墓、神州塔、萬壽宮——許仙真君廟等。

旅遊資源

2014年國家環保部授予高橋鄉「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代表景點有:

南方紅豆杉公園

紅豆杉是國家一級保護樹種,在中國具有美麗的傳說,自然分布廣,有着「紅豆生南國,此物最相思」的佳句稱頌。我鄉的紅豆杉不僅外形美,木質好,而且藥用和旅遊價植極高,擁有成片的天然紅豆杉是我鄉的一筆巨大財富,被客商譽稱為沐着杉風、吸着杉氧的「紅豆杉之鄉」。2007年7月經省委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了南方紅豆杉森林公園,境內保存有全國面積最大的「南方紅豆杉」群落,有南方紅豆杉20餘萬株,分布甚廣,其中以上四坊、黃沙、柘園的山地較為集中連片,如「上四坊」擁有4500畝的山林面積,畝均在20株以上,大的直徑達60cm,非常壯觀,內有著名的紅豆沙溝、紅豆杉窩、紅豆杉王,為全國罕見,完全是紅豆杉的世界,紅豆杉的海洋。1995年中央電視台等7家新聞媒體進行了宣傳報道,在全國產生很大的反響,許多專家紛至沓來考察,從我鄉移栽到江南名樓騰王閣的六株紅豆杉成為一道美麗的著名風景線。2006年4月7日至8日,中國農業經濟開發中心副主任張友茂先生和相關人員,實地對江西銅鼓高橋鄉的南方紅豆杉進行了考察。他們在我鄉轄區山林區域內,發現了約20萬株野生南方紅豆杉,其中包括純原生林和胸徑達1.2米的千年「樹王」。高橋南方紅豆杉遺存數量之多,不同樹齡及新木發育之完整,杉木生勢及生長環境之好,群落分布及帶狀分布之集中。我們認為,這是在中國中部非原始森林生態區發現南方紅豆杉遺存數量最多最大的群落,這也是一項世界奇蹟、世界奇觀、世界罕見性的發現。此次南方紅豆杉專題考察,堪為是一次舉世瞻目的重大發現,取得了初步成果。此次考察的重大成果將會載入銅鼓乃至中國與世界珍稀瀕危植物發現與保護的歷史史冊。

省最佳人居環境範例獎——美麗蘇灣

蘇灣自然村位於高橋鄉膽坑村東面,緊傍金沙河,距高橋集鎮600米。全村居民區轄地0.5平方公里,有耕地165畝,山林1820畝,農戶33戶,總人口139人,黨員2人。蘇灣有崇鄉名勝古蹟——萬壽宮、崇鄉大姓宗祠——王氏宗祠、佛光普照——雲峰寺。

崇鄉名勝古蹟——萬壽宮

膽坑下莊段保存最完整廟宇宮殿是許仙真君殿。「萬壽宮」建造時間無記載,經現場實物考察論證為明朝後期建築,殿宇分兩次建成現在規模,殿內有僅存實物檀香爐,銘文大明宣德爐為證。萬壽宮建築為兩部分,初建為前門牌坊、中殿和後殿。在清朝嘉慶年間由地方信士捐款,建造前樓閣戲台,現存殿內石碑有記載。殿內神像在解放後社教期間全部燒毀,在1993年由當地百姓捐資4萬多,內外牆體翻新從修,恢復神像20多尊,前殿主為普天福主許仙真君,後殿聖母仙娘。萬壽宮在全縣是最大古建築,宮殿占地1000多平方米,是典型明朝建築,建築規模僅次於南昌西山萬壽宮,是高橋鄉、棋坪鎮、港口鄉統稱崇鄉,是崇鄉共同唯一名勝古蹟寺廟文化遺產。萬壽宮廟會為我鄉的民間文化特色,附近村民自發,以紀念崇鄉祖先艱苦創業、勤勞致富、抵禦外敵和許仙真君孝、悌、忠、信教化鄉里的民間特色文化。

崇鄉大姓宗祠——王氏宗祠

膽坑村從前稱膽溪,王氏遷落崇鄉膽溪始祖名谷英是南宋軍隊督糧官,也是唐宋八大家書畫名人,修水黃庭堅的岳父,其人為山西太原王氏之後一枝,由宋朝南遷至浙江,後分金華,再遷江西修水縣今銅鼓崇鄉,膽坑大屋裡,生有兒子,其一子遜逸,字佰安,子孫在清朝道光2年公元1822年膽坑下莊段建王氏佰安宗祠,占地800平方米,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毀於戰火。在2011年其崇鄉的子孫後裔在佰安祠遺址上新建其父王氏谷英宗祠,仿古建築,磚木結構,占地1400多平方米,分上下兩棟,是當地最大的古建築,規模之大氣勢宏偉,祠內文化底蘊內容豐富,是崇鄉具有代表性宗祠之一。

佛光普照——雲峰寺

雲豐組公路上下處現有規模宏大的雲峰寺遺址,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毀於1948年間,原寺殿堂三棟前正殿大門上有乾隆提書「雲峰寺」三個大字,當時寺內香火旺盛,有田畝30多畝,供養僧人幾十人,有塔林墓葬在高橋村青泥組壕州堝山上,高的有三米多。最後寺宇倒塌,只剩下寺內一口大鐘,鐘上鑄有銘文和年代。在1959年獻鋼鐵被打碎重量1噸多。

農家旅遊馮家大院

馮家大院座落於高橋鄉梁塅村石坎組正中央,始於馮氏十六世祖朝魁公,日夜奔波尋找安居樂業之處。經明陽先生開盤定向,精心選擇,現場勘察,龍脈跟蹤,石坎屋場雙龍貫氣,山清水秀,岸山懷抱,腰帶溪水,屬人傑地靈,風水寶地。後山形似二龍搶珠,前面河繞着象一個月亮形,所以叫月形灣。這裡房子為土木結構且相當集中,極具特色,下雨時相互竄門可不換鞋、不撐傘,四周風景及紅色名勝較多,交通方便,距縣城、溫泉資源和高速僅45分鐘路程。馮家大院建築古樸而具有歷史價值,居民生活傳統,有濃厚的銅鼓客家特色。現馮家大院部分被開發為農家樂,必備基礎設施進行了建設,較為完善,主體建築整體上還保持原有古樸風貌。2013年春節期間,央視《走遍中國》欄目組來此拍攝了一集美食專題片《客家山味》,節目反響熱烈,遊客慕名而來。

崇鄉文化勝地

崇鄉——帝制時代隸屬修水管轄,銅鼓建縣後曾分為十幾個小鄉,建國後,1958年將整個崇鄉合併為紅都人民公社,後又分為四鄉一場,2002年改為一鎮兩鄉一場,所轄人口約2萬人,面積為350平方公里。今日高橋鄉是銅鼓縣西河第一鄉,也是崇鄉門戶(即清代乾隆時義寧州,除西鄉、泰鄉外,其餘高、崇、武、仁、安、奉六個鄉)。修河源頭、金沙河繞境而過(即修河)。小港河同金沙河在集鎮中心交匯,碧水青山,相互交映。高橋鄉漢族村民自古就有「本地人」和客家人之分。時至今日仍然存此稱謂。他們各自歷史地形成了一些特點,有過隔閡,但早已志同道合,休戚相關,生死與共。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崇鄉有一種特別的孝道,即朝拜,內容是兒子為母親祈福。每年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崇鄉人習慣性地進行朝拜活動,準備為母親朝拜的兒子,清晨早起,潔盡整容,跪地禱吉,口中默念,後母親受拜發話,幾步一拜由母親決定,兒子依照母親所說,從家中幾步一拜直到膽坑萬壽宮為止,為母親求神明,謝恩,方返家中。這場活動效仿人多,涉及面廣,做兒子的個個都想盡孝道,因而此活動形式沿用兩百多年。後來發展到湖南瀏陽、平江,湖北通城,江西修水等地。活動期間各地人員雲集,各種商販擺攤設點,時間長達半月余,攤點多達兩百個,所以膽坑集鎮一時有小南京之稱。每到臨近春節,家家戶戶宰豬殺羊,瘋狂購物,特別是食品類。打豆腐,做米果,家家必備。米果用料講究,必須用糯米,浸泡24小時,攤干用棒子將糯米打成粉,一次次過篩,米粉達到又細又白,手工做成圓而小的團團,用好採油炸熟,可存放20至30天。正月十五鬧花燈。崇鄉花燈種類很多,有龍燈、獅燈、魚燈、牛燈、草燈等等。「牛燈」是傳統的民間藝術節目,人們以牛的純樸、忠實、奉獻作為精神寄託,在辭舊迎新之際向人們展示豐收的喜悅。牛燈正在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我鄉都會舉辦崇鄉客家文化節,弘揚了民族文化,展示當代客家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促進民間文化交流,營造新春佳節喜慶、祥和的氣氛,展現高橋人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凝聚人心、鼓舞鬥志,激發高橋人民熱愛生活、共創美好家園的信心與熱情。

視頻

銅鼓縣高橋鄉 中央電視台現場報道 養母與繼子的恩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