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自行車運動協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銀川市自行車運動協會是2013年3月22日登記成立的社會團體。
業務範圍
開展自行車運動技術、安全知識、競賽常識等培訓;組織各類型等級的自行車運動競賽、自行車健身騎行[1]、旅遊觀光等活動。
註冊地址
相關資訊
城市騎行回暖 催熱單車市場
晨曦微露或者夜幕降臨,穿戴好騎行裝備,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來一場騎行,成為不少銀川市民的新愛好。從低碳出行的新風尚,到打開社交圈的新方式,再到成為拉動新消費的載體,「回暖」的騎行熱使自行車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出行、通勤工具,而是逐漸集納更多屬性,成為一種個性化自我表達的載體。如今,減脂又低碳的騎行已成為一種運動、旅遊相結合的健康生活方式。
自帶社交屬性火速出圈
隨着騎行的火爆,在銀川街頭,經常能看到頭戴頭盔、身穿騎行服的騎行者,在網絡上,也開始經常有人在微信朋友圈等社交軟件分享騎行路線圖。為何自行車騎行又突然火了起來?近幾年,滑板、飛盤、騎行等戶外運動成為健身休閒的新選擇。騎行既有綠色、環保[2]、健康的特質,也能近距離接觸大自然,因此備受歡迎。另外,騎行是一項十分親民的運動,騎車簡單易上手,它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也不乏痴迷的「發燒玩家」。同時,自行車的價格區間分布均勻,城市自行車道建設逐漸完善,種種因素都促成了騎行熱的興起。
在銀川市一家企業工作的90後溫輝每天都騎自行車上下班,之前她一直在深圳上班,通勤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忙碌、擁擠以及時刻緊盯地鐵運行站點中度過,因為離家太遠,去年她從深圳辭職回到了銀川。因為現在的工作單位離家也不遠,溫輝決定買一輛山地車騎行上班,這樣既避免了堵車,還鍛煉了身體。後來,她又加入了騎行俱樂部,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騎友,每周末都會參加俱樂部組織的騎行。「通過騎行確實能感受到,自己的身體素質提高了,耐力增強了,社交圈也拓寬了,最主要的是,騎行的時候可以暫時放下手機、遠離喧囂,感到身心愉悅、渾身舒暢。」溫輝認為,隨着社會的發展,自行車也已經不再僅僅是普通的交通工具,發展成為了集生活、社交、通勤為一體的「第三空間」,騎行也會一直熱下去。
每天早晨六點半,年近七旬的騎行愛好者吳順林照例戴上頭盔、護目鏡,準備出門去集合點等待他的騎友。吳順林騎行已有十多年,因為一直堅持騎行,折磨自己多年的糖尿病、脂肪肝等病症得到很大緩解。
吳順林說,自行車就像一根紐帶,它把許許多多熱愛騎行的人拴在了一起。看着身邊的中老年騎友越來越多,為了把大家團結起來,更加規範、安全地組織騎行活動,2014年,吳順林發起成立了寧夏捷安特矍鑠單車俱樂部。經過幾年的發展,俱樂部經常參與騎行活動的會員已經達到100多人,平均年齡超過60歲。由於熱心騎行事業,幾年前,吳順林被推舉為銀川市自行車運動協會副會長。他告訴記者,目前在協會登記備案的騎行俱樂部有30多家,經常參加騎行活動的有2000餘人。近幾年,銀川市在全民健身方面投入很大,新建了很多騎行道,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騎上自行車,不管是出行代步還是騎行健身,都在為全民健康、為碧水藍天作貢獻。「過去騎自行車很大一部分是為了通勤出行,現在的騎行更多是運動和愛好,和騎友們一起外出騎行,這其實也是一種社交方式。」吳順林說。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現在的騎行熱和以前的騎自行車還是有所不同,過去騎自行車是一種為了省錢的交通方式,現在的騎行對於年輕人、老年人等各個年齡段的人來說,更多的屬性是社交貨幣、圈子談資,因為騎行運動不只具備運動健康功能,還兼具社交功能。越來越多人選擇從飯桌、酒桌上下來,轉而選擇一種更健康的社交方式——自行車就變成一種社交的工具。對於騎行愛好者而言,鍛煉身體、休閒娛樂、運動等是他們共同的愛好和需求,也是一個重要的社交方式。
城市新運動帶火自行車銷量
繼滑板、飛盤之後,騎行成了2022年最受年輕人歡迎的運動方式之一。寧夏自行車運動協會會長王海利認為,隨着銀川市道路建設的完善、人們對運動健康理念的追求以及騎行大賽引入等因素,帶動了一大批自行車騎行愛好者尤其是年輕人加入騎行。同時,作為個人專屬的代步工具,自行車在疫情期間也降低了人們進入公共乘車空間的可能,因此,騎行成了更多人的交通出行選擇。它曾經是一種出行方式,如今潮流回歸,更多人騎車不止為出行,更為強身健體。
王海利說,相較於其他運動,騎行可以獨自騎行,也可以組隊參與,兼顧了社交屬性與靈活性。很多人不僅享受騎車的過程,更喜歡跟朋友一起完成一段騎行的經歷,騎行結束之後還會持續交流。為了社交,不少騎行愛好者都會加入專門的騎友群或者騎行俱樂部。對於當下的年輕人來說,不同的天氣、不同的道路、不同的車型,都可以帶來不一樣的樂趣。這些都可以解釋,騎行的吸引力為何能在不同年齡段的群體中快速上升。
騎行愛好者小鍾平時喜歡在小紅書APP上記錄自己的騎行快樂時光。她說在這個平台,都是年輕人在分享生活日常,騎行愛好者們則在平台上發表自己的騎行心得,曬自己的愛車和裝備,也有人會分享關於自行車保養、服裝搭配、怎樣挑選適合的頭盔眼鏡等攻略。小鍾告訴記者,年輕人騎行,對自行車品牌、性能比較看重,他們不僅斥資購進高價公路車、山地車,也通過後期的配色、搭配、改裝,把自行車改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樣顯得更加個性。因此,騎行本身被賦予了更多意義,也成了一種生活審美的自我表達,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心理特徵,騎行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生活文化符號,也在打造一種全新的身份認同。
記者採訪發現,近年來,城市騎行氛圍濃厚,帶火了自行車及相關配套產品的銷售。中山街一家喜德盛自行車專賣店負責人告訴記者,經歷了這幾年疫情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仿佛也回到了最本質的狀態。疫情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身,關注身體健康,珍惜美好生活,更加青睞自行車等綠色交通工具出行,這給騎行市場帶來很好的機遇,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自行車市場回暖。就他們店來說,銷量確實比之前高了不少,以前山地車購買主力都是中學生,現在普遍都是一些年輕人,其中3000元~5000元的銷量最好,有的「發燒友」會高價買山地車及其裝備,比如花數萬元甚至10萬元以上買閃電、崔克等國外品牌的山地車,比較專業的騎行愛好者都有兩三輛自行車。「此外,受自行車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今年自行車的價格也都有一定程度的上漲,平均漲幅為5%~10%。」該負責人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除了線下自行車專賣店,線上電商平台也是消費者選購騎行產品的另一條重要渠道。根據某電商平台數據顯示,3月以來,山地車、騎行等關鍵詞的搜索熱度居高不下,自行車銷量大增,市場需求火爆。
保險產品較少參保意識待提高
自行車騎行雖然火爆,但也無法避免交通事故等意外情況的發生,與自行車相關的保險是否能跟上?記者諮詢保險公司發現,各家保險公司針對駕駛人推出了意外險或者第三者責任險,但是並沒有全面涵蓋騎車人和車輛的專業騎行保險產品。人保財險寧夏分公司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針對非機動車,公司推出了人身意外險和第三者責任險,但是對自行車本身並不提供保障。記者了解到,目前自行車保險還在起步階段,保險公司的產品不多,騎行者的參保意識也有待提高。
「目前在騎行圈裡,大部分騎友都是自己買意外險。」資深騎友小張表示,現在願意騎行健身和通勤的市民越來越多了,但在市場上,針對騎行的人身傷害保險種類繁多,但能為自行車提供的保險卻少之又少。因為對於保險公司來說,自行車不同於機動車,其市場小眾,不少保險機構認為經營騎行險面臨較強的不確定性,風險高、投入大、保費規模小,所以保險公司不太願意開發相關的保險產品,希望隨着騎行的再度火爆,能引起保險公司的重視。
新手騎行要做好充分準備
那麼,新手如果要加入騎行隊伍,需要注意什麼呢?對此,王海利介紹,一般來說,賣得最好的就是山地車和公路車,公路車適合在公路環境下騎行,受眾範圍更大。山地車適合在山地的環境下騎行,車胎較寬、前後減震,適合越野。對初學者來說,需要根據自己想參加的運動選擇合適的車。在公路上騎山地車,或者在山地上騎公路車,肯定是不好的體驗。年紀較大或操控能力較差的入門車友可以選擇平把公路車,兒童需要選擇專為兒童設計的兒童運動自行車。
「一輛入門級的山地車、公路車價格大概4000元,好一點的七八千元、上萬元,同時要購買相關的裝備,首先要選好頭盔,這是必備的一個安全保證裝備。其他還有手套、騎行鞋、騎行服等。騎行鞋可以很好地提高踩踏的效率和舒適感,快乾麵料的騎行服可以讓排汗更暢快、身體更乾爽,騎行褲可以保護臀部不被過分摩擦或損傷。」王海利說道。
王海利表示,有了車有了裝備以後,還得需要找一個能提供正確騎行支持的團隊,學一些正確的騎行訓練方法,迅速地提升自己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水平,初學者可以報名加入騎行俱樂部,系統進行騎行學習。總之,新手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還需詳細了解如何操控自行車,比如什麼時候剎車、用什麼力道、怎麼控制下坡、怎麼控制速度等,建議選擇在安全的適合騎車的環境下組團騎行。
視頻
銀川市自行車運動協會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騎自行車鍛煉,可達到五種不同效果! ,搜狐,2020-01-07
- ↑ 環保是什麼?你真的知道嗎?,搜狐,20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