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蓋足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鋸蓋足鱸 |
鋸蓋足鱸,Sphaerichthys osphromenoides (Canestrini, 1860)
簡介
分布於婆羅洲、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蘇門達臘的緩流中。分布於婆羅洲、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蘇門達臘的緩流中。對水質要求嚴苛,喜歡弱酸性的軟水,水溫25~28℃。魚缸中需廣泛種植水草,水流平穩,不可一次大量換水。是口孵性魚類一次約可含80顆卵孵化。屬於小型魚類,大小約5~8厘米。外形呈橢圓形,曲線型的吻部長而尖,尾柄短而細。體色是迷人的巧克力色,有金色的條紋。尾鰭無色,腹鰭上有延伸的絲狀鰭條,背鰭和臀鰭長度相等,各占身體的一半長。
評價
如不是技術良好的飼養者,就得花費相當大的心思才能飼養此魚,可嘗試成對飼養該物種體近卵圓形,極側扁,背鰭起點處為體最高點。頭小,頭高。吻鈍圓,其長小於眼徑。口裂小,上位,下頜突出。眼較大,位於頭的前半部。眶前骨下緣游離,具鋸齒。鰓蓋骨外緣亦具細鋸齒。頭及體均被有較大櫛鱗。側線鱗35-39,側線至背鰭起點的垂直下方急劇下彎,到尾部呈側中位。背鰭具硬棘7枚;臀鰭具硬棘10-13枚,鰭條31-37枚;胸鰭圓形;腹鰭胸位,鰭棘退化,第一鰭條呈長絲狀,可伸過尾鰭基;尾鰭叉形。體色艷麗基色銀白帶綠色光澤。自吻部至尾鰭基具多數藍色斜橫紋;體側中央和尾鰭基部各具1藍色圓斑。背、臀、尾鰭具多數亮藍斑點。雄魚體色較深,背鰭方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