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苞香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苞香蒲

長苞香蒲(學名:Typha angustata Bory et Chaub.,別名:蒲黃草)是香蒲科香蒲屬植物,分布於歐洲、北美、南美、亞洲和大洋洲等地。

長苞香蒲地上莖直立,粗壯,灰白色或黃綠色,上部扁平;葉鞘邊緣膜質,向上漸狹呈錐形或具耳狀葉鞘;雌雄花序遠離,相距0.5~12.5厘米;雄花序長15~55厘米,雄花通常具2枚或3枚雄蕊。它生長於湖泊、河流、池塘淺水處,沼澤、溝渠亦常見。

目錄

物種起源

形態特徵

生長習性

分布範圍

繁殖栽培

主要價值

物種起源

《中國植物志》等文獻中記載的長苞香蒲(Typha angustataBory & Chaub.)為錯誤鑑定

Typha angustataBory & Chaub.是法國人博里(J.B. Bory)和喬巴德(L.A. Chaubard)在1832年根據他們采自希臘南部伯羅奔尼撒半島(Peloponnesus)的標本發表的。該名稱是長苞香蒲(Typha domingensisPers.)的異名。由於長苞香蒲(Typha domingensisPers.)在1807年發表但並未被注意,以至於長期以來世界許多文獻中都採用了Typha angustataBory & Chaub.這個名稱博利(Bory)和肖巴爾(Chaubard)在原描述中指出該種植株粗壯,高1.5-3米,雌雄花序遠離,稀相接;雄花序軸絲狀毛淺褐色,頂端尖或具齒;雌花子房柄長約1毫米,雌花絲狀毛頂端尖;花粉粒單體等,但對小苞片的形態未加描述。

許多學者將雌花小苞片長度與絲狀毛及柱頭長度的比例作為長苞香蒲(Typha angustataBory & Chaub.)和水燭的區別特徵,並認為雌花小苞片長於絲狀毛,與柱頭近等長者即長苞香蒲,而小苞片與絲狀毛近等長、短於柱頭者即水燭。從《中國植物志》關於長苞香蒲(Typha angustataBory & Chaub.)的描述和圖來看,除雌花小苞片略長於絲狀毛外,與水燭幾乎沒有區別。我們在檢查大量的中國標本後發現,水燭和長苞香蒲(Typha domingensisPers.)其雌花小苞片、絲狀毛、柱頭的長度特徵與標本採集時間有一定關係。經反覆檢查館藏的國內標本,尤其是孕性雌花小苞片和柱頭顏色特徵,確認除一份標本(近田文弘、郎楷永544(PE))外,其他所有被鑑定為Typha angustataBory & Chaub.的標本都是水燭之誤,《中國植物志》等文獻中記載的長苞香蒲Typha angustataBory & Chaub.屬於錯誤鑑定。

中國長苞香蒲(Typha domingensisPers.)的確認及其形態特徵 Typha domingensisPers.是法國人珀松(C. H. Persoon)在1807年根據采自南美多米尼加共和國首都聖多明各(St. Domingo)附近的標本描述的。在原始描述中作者未給出雌雄花序形態和大小以及雌花小苞片、絲狀毛和柱頭等形態特徵。據庫克(Cook)研究指出,該植物粗壯高大,高可達3米以上;雌花序與雄花序相距1-6(-9)厘米,雌花序長(5-)15-25(-35)厘米,肉桂色至淺棕色;雌花小苞片白色透明,先端多具小尖頭;柱頭條形,淺褐色。王茹和王東野外觀察和標本研究發現,分布於中國甘肅和新疆的一些標本其形態特徵屬於長苞香蒲的範疇,也與PE存放的采自北美、澳大利亞並被鑑定為長苞香蒲標本的特徵相符。《Flora of China》中雖收錄了該種,但其描述的植物卻為與長苞香蒲不同的植物,所記述的性狀與水燭沒有本質區別。[1]

長苞香蒲與水燭在外部形態上相近,種間界定除需研究宏觀性狀外,也需要對花部特徵做細緻觀察。庫克(Cook)、熱文(Hotchikiss)和迪澤爾(Dozier)提到長苞香蒲葉鞘邊緣膜質,向上漸狹呈錐狀,而水燭通常為耳狀葉鞘。王茹和王東觀察發現,植株上部着生的葉其葉鞘通常為耳狀,而下部的葉其葉鞘則多為錐形,泰瑞特(Thieret)、盧肯(Luken)和史密斯(Smith)也有與王茹和王東一致的觀察結果,顯然葉鞘形態不能作為長苞香蒲和水燭的分種特徵。王茹和王東對雌花序的觀察發現,成熟時其顏色為肉桂色或淺棕色,其中肉桂色者較粗,直徑約3厘米,果穗表面粗糙,在局部的凸起部分可見到白色半透明的小苞片,該類型在國外多數文獻中有記載,在中國新疆分布較廣,也見於甘肅;淺棕色者較前者細,直徑約1.5厘米,個體較少,在中國新疆僅局限分布於輪台縣、墨玉縣等地,張(Zhang,et al)報道美國南佛羅里達州也有分布。

對於長苞香蒲柱頭和小苞片等的長度特徵,庫克(Cook)指出「柱頭至少與小苞片和絲狀毛等長」,這與王茹和王東對采自中國新疆、甘肅等地部分標本的觀察結果是一致的,但王茹和王東也觀察到有小苞片短於柱頭的情況,這說明小苞片、絲狀毛以及柱頭的長度特徵不穩定。王茹和王東推測,長苞香蒲與水燭之間長期以來的混淆很有可能是由於缺少對該特徵的觀察所致。

克朗菲爾德(Kronfeld)、格雷布納(Graebne)指出該種絲狀毛頂端膨大,王茹和王東觀察到部分標本其絲狀毛頂端確有膨大現象,但同時也發現很多標本其絲狀毛頂端不膨大。另外,香蒲屬有苞組除小香蒲(Typha minimaFunck ex Hoppe)花葯長1.2-1.5毫米外,其他的花葯長約2-3毫米,產自中國的長苞香蒲其花葯長1.7-2.5毫米,與世界文獻記載花葯長1.5-2.2(-3)毫米基本一致。《中國植物志》中「花葯長1.2-1.5毫米」及《Flora of China》中「花葯長約1.4毫米」等描述是否正確有待於進一步核實。

形態特徵

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地上莖直立,粗壯,高1.5-2(-4)米葉條形,灰白色或黃綠色,長48-164厘米,寬0.4-1.2厘米,上部扁平;葉鞘邊緣膜質,向上漸狹呈錐形或具耳狀葉鞘。

雌雄花序遠離,相距0.5-12.5厘米;雄花序長15-55厘米,雄花通常具2枚或3枚雄蕊,偶見1或4至5枚,花葯長1.7-2.5毫米,花粉粒單體,花序軸具褐色彎曲絲狀毛,線形至楔形,頂端多具細長裂片;雌花序肉桂色至淺棕色,長10-35厘米,寬1.5-3厘米;雌花小苞片白色,半透明,寬匙形或披針形,長(4-)5-12(-13.6)毫米,寬(0.08-)0.15-0.23(-0.28)毫米,頂端多具小尖;孕性雌花柱頭淺褐色,條形,長(0.4-)0.6-2(-2.4)毫米,稍寬於花柱,子房披針形,(0.6-)1-2.2(-2.5)毫米,子房柄明顯長於花柱,長(2-)4-8(9.2)毫米;不孕雌花子房倒圓錐形或棒狀,長(4-)5-11(12.5)毫米,頂端稍凸或平,偶見褐色斑點,柱頭存在或否;白色絲狀毛頂端稍膨大或否,短於孕性雌花柱頭及小苞片。花果期6-9月。

生長習性

長苞香蒲生長於湖泊、河流、池塘淺水處,沼澤、溝渠亦常見。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喜肥沃的土壤環境,喜光照。

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洲(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希臘、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土耳其)、北美(美國)、南美(多米尼加、阿根廷、玻利維亞、巴拉圭)、亞洲(印度、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利比亞、中國)和大洋洲(澳大利亞)等地。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新疆(輪台縣、墨玉縣等)、江蘇、江西、貴州、雲南等省區。

繁殖栽培

選1-3月齡的新株,按2-3株/叢進行栽植。栽植深度以10-15厘米為宜,以利於萌發。栽植時的水深不宜超過50厘米,太深則生長恢復困難。長苞香蒲性喜肥沃疏鬆,因此適宜腐殖層深厚的土壤環境。一般栽植後7-10天開始恢復生長,1個月內即有新株萌發。長苞香蒲生長生物量較大,冬季枯敗後的殘體會產生二次污染,進而影響水域水質,因此需在秋冬葉片枯黃時進行收割,留茬高度5-10厘米即可。收割的殘體需帶離水域集中處理。

主要價值

長苞香蒲具優美的豎線條,最適水邊栽植。葉叢挺秀,色澤光潔淡雅,水體中成片種植或在角隅處點綴,頗有野趣或自然風光,也可盆栽觀賞。

參考資料

  1. 長苞香蒲,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