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國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爾及利亞國旗

中文名稱:英國國旗

外文名稱:

所屬國家:北非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

產生: 1962年7月3日

長寬之比:3:2

正式形成時間:1962年7月5日

阿爾及利亞國旗,旗面呈長方形,長寬之比為3:2。旗面由左綠、右白兩個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中央有一顆稍微傾斜的紅色五角星和一彎紅色新月。綠色象徵未來的希望白色表示純潔與和平紅色表示獻身精神。阿爾及利亞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五角星和新月是穆斯林的象徵[1]

國旗簡介

此面旗是於1962年7月3日批准,1962年7月5日首次在首都 阿爾及爾升起。國旗由豎排的綠白兩半組成,中央鑲嵌着紅色的月牙和五角星圖案。綠色象徵着 伊斯蘭教,白色則象徵着純潔。中央的月牙與五角星是伊斯蘭教國家旗幟上所常見的標誌。這源於十七世紀統治當今阿爾及利亞部分沿海地區的奧斯曼帝國曾把月牙與五角星視為權力的象徵。 奧斯曼帝國又因統治過的絕大地區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大多數教徒也把奧斯曼帝國政權視為 哈里發(伊斯蘭教真主 穆罕默德的繼承人,伊斯蘭宗教最高的精神領袖),也之所以沿流到了不少現代伊斯蘭教影響度高的國家與地區的旗幟上,阿爾及利亞也不例外。 在近代史上阿爾及利亞則被奧斯曼帝國與法國統治過,領土上也曾飄過奧斯曼帝國與法國的旗幟。自1954年起,阿爾及利亞國家解放陣線(阿拉伯語:جبهة التحرير الوطني 法語:Front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對法國殖民者發起了爭取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游擊戰爭,經過近十年的鬥爭,阿爾及利亞於1962年7月5日在新首都阿爾及爾宣布獨立,從而開始了現今旗幟的使用。[2]

國徽

阿爾及利亞國徽啟用於1976年。是以一隻伸展的手掌為中心圖案,兩隻鴿子站在拇指與小指上,銜來和平的橄欖枝,另外三隻手指直插雲霄,象徵國家的三大革命:工業土地和文化革命。一輪旭日從手中冉冉升起,照耀着美麗富饒的綠色大地,昭示着國家的獨立,以及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心。手掌左側立着廠房、井架和密林,分別代表工礦、石油和林業;右側繪有象徵農業生產的麥穗與綠色橄欖枝。國徽下端的紅色新月與五角星將阿爾及利亞與伊斯蘭教及阿拉伯世界維繫在一起。

國石

珊瑚

阿爾及利亞簡介

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語:الجزائر‎),全稱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位於非洲西北部。北臨地中海,東臨突尼斯利比亞,南與尼日爾馬里和毛里塔尼亞接壤,西與摩洛哥西撒哈拉交界。南北線長約2000千米,東西最寬約1800千米,海岸線長約1200公里。官方語言是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語,通用法語。伊斯蘭教是國教。首都阿爾及爾。

2013年,阿爾及利亞人口共有3790萬。大多數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爾人(約占總人口20%)。

阿爾及利亞經濟規模在非洲居第四位,僅次於南非、尼日利亞和埃及。碳化氫產業(石油與天然氣的統稱)是阿國民經濟的支柱。

阿爾及利亞天然氣儲量為全世界第五,全世界第二大天然氣出口國。阿爾及利亞石油儲量為全世界第十四。[3]

首都

阿爾及爾(Alger),人口376萬。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貿的中心;最大港口,有煉油、石化、機械、 水泥、紡織、釀酒、製革等工業部門。阿爾及爾是地中海的交通要衝。公元10世紀前葉建為港口。17世紀時城市日漸繁榮。1830年後成為法屬北非殖民地軍事、政治中心。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後以此為都。

阿爾及爾是一座美麗的城市,依山而建的建築物,幾乎是白色的,清新聖潔。該城共分10個區,卡斯巴區呈斜坡式的建築、木結構的小樓、縱橫交錯的狹窄街巷,古色古香。而新市區高樓聳立,街道寬闊。阿爾及爾是一座古城,現存的古建築有馬利基(11世紀)、哈納菲(17世紀)、凱喬瓦清真寺(17世紀)和奧斯曼帝國總督宮等。

國家事件

2018年4月11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消息,阿爾及利亞一軍機在布法里克機場墜毀,造成至少200人死亡。[4]

2018年4月12日,阿爾及利亞總統府11日宣布,從即日起全國舉行3天哀悼,悼念當天軍機墜毀事故中的遇難者。13日,全國各地民眾將在禮拜時為遇難者舉行悼念儀式。[5]

礦產資源

石油探明儲量約17億噸,占世界總儲量 1%,居世界第15位,主要是撒哈拉輕質油,油質較高;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4.58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儲量的2.37%,居世界第10位。

其他礦藏主要有鐵、鉛鋅、鈾、銅、金、磷酸鹽等。其中鐵礦儲量為30~50億噸,主要分布在東部烏昂扎礦和布哈德拉礦。鉛鋅礦儲量估計為1.5億噸,鈾礦5萬噸,磷酸鹽20億噸,黃金73噸。

旅遊

阿旅遊資源豐富,全境有7處自然、文化景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首都市內有著名的非洲聖母院、319座清真寺和眾多博物館,北部有氣候宜人的地中海金色沙灘,南部有浩瀚的撒哈拉沙漠,還有高原雪山和眾多古羅馬遺址

風俗

1、伊斯蘭教對阿爾及利亞人的生活風俗影響頗大,每年伊斯蘭教曆的九月要過傳統的祭禮月「齋月」。

2、 穆斯林要在每天的清晨、中午、下午、黃昏和夜晚面向麥加方向禱告五次。星期五是他們的禮拜日,這一天人們要到清真寺進行一次集體禮拜。

3、阿爾及利亞忌用豬和類似豬形狀的動物如熊貓等做廣告圖案。

4、 在阿爾及利亞南部一些地區,人們對白色有特殊的愛好,據說白色能反光避熱,以適應炎熱的氣候環境,還因為他們把白色看成是和平的象徵。

5、阿爾及利亞商人的時間觀念一般不強。如同他們約會最好在預定時間前的一小時再電話確定一下。

6、阿爾及利亞人喜歡赴宴,但忌諱帶有商業動機的宴會,故不要在進行商務談判時邀請對方到飯店參加宴請活動。

7、阿爾及利亞上層人士喜歡講法語。客人如果講幾句阿拉伯語,主人會高興不已。

8、男女外出不要在公眾場合牽手而行。不要用照相機拍攝戴頭罩的女性。女性不要進電影院。

9、阿爾及利亞人性格豪爽,勇敢無畏,待人熱情大方。所不同的是,他們與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部族相反,在這裡,婦女不帶面紗,且出人自由。而男子到了25歲左右,就要將全身用布遮住,只露雙眼,行動也愈加謹慎。阿爾及利亞人大多數為阿拉伯人,他們的飲食習慣與其他阿拉伯國家幾乎完全相同。

10、與阿爾及利亞人見面時應問好,通行握手禮。握手、吃飯、遞給別人東西時要用右手,因為伊斯蘭教認為左手是不潔的。在阿爾及利亞,茶是接待客人的飲料,他們喜歡飲用綠茶。應邀到阿爾及利亞人家裡做客時,要給主人帶禮品。伊斯蘭教禁止飲酒,不要將酒作為禮品相送。來客人時通常女主人不露面。另外,有的人用手抓飯吃,甚至用手在湯中撈菜吃,這是他們的飲食習慣,不必大驚小怪。

11、阿爾及利亞人喜歡選擇在秋天舉行婚禮,當地人稱秋天為「婚禮季節」。 阿爾及利亞婚禮不僅場面熱烈隆重,而且時間拖得很長。

禮儀

阿爾及利亞人非常注重禮節和禮貌。無論是見面還是分別時,一般都行握手禮,與摯友見面時,有的也行擁抱禮和貼面禮。見面時問候和祝願中用的最多的話是:「願真主保佑你。」他們還喜歡別人稱呼他們的頭銜或職稱加姓。若遇客人來訪,主人總是熱情款待。當客人坐定時,主人通常要先問一句:「請問要喝咖啡還是喝茶?」而且在未喝之前,客人是不能匆忙起身告辭的。

在很多地方有見面送花的習慣。他們把花束扎得很精緻悅目,花的朵數一般為雙數拜訪朋友或客人時,鞠躬獻花,同時祝福一番,這被視為是一種對待朋友和客人的熱情而又高雅舉動。

飲食

阿爾及利亞的主食,是他們叫做「庫斯庫斯」的食品,這是一種用清水、橄欖油、牛羊肉、蔬菜和麵粉等做成的饅頭。他們的主食還有香酥可口的烤羊、烤魚及烤蝦等。阿爾及利亞人的口味偏辛、辣、鮮、香,慣用橄欖油製成食品,多用煎、烤、炸、扒等烹調方法。肉類中一般吃牛、羊、雞、鴨肉,兔肉和鵪鶉肉,鵪鶉一般是燒烤吃,蔬菜愛吃土豆、西紅柿、黃瓜、洋蔥、生菜等。海鮮類的喜歡吃魚、蝦。

阿爾及利亞人奉伊斯蘭教為國教,所以不吃豬肉。也不吃海參、貝類之類的東西。在齋月期間,從日出到日落這段時間裡不吃不喝,水米不沾,開齋進食的時間為日出前和日落後。

綠茶和紅葡萄酒是他們的最佳飲料。葡萄是他們最喜愛的水果。

信仰忌諱

阿爾及利亞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故伊斯蘭教也為國教。僅有1%的人信奉基督教和猶太教。伊斯蘭教「齋月」在阿爾及利亞人眼裡是十分重要的。按教規規定從日出至日落的整整一天時間裡,水米是不能沾的。

阿爾及利亞雖是葡萄酒主要生產國之一,產品也暢銷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是,他們自己國家的商店裡卻不賣酒,家庭不飲酒,就連釀酒工人也沒嘗過酒的滋味。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是伊斯蘭國家,教規嚴禁教民飲酒。他們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認為左手下賤、骯髒,所以,使用左手是極不禮貌的。他們不喜歡談論政治和工業帶來的問題。

伊斯蘭教徒禁食豬肉,忌諱使用豬製品。自死動物肉、血液、海參、蟹等也禁食;還不吃薑和帶腥味的食品。

同中國關係

中阿有着深厚的傳統友誼。兩國自1958年12月20日建交後,友好合作關係不斷發展。周恩來總理(1963年、1965年)、趙紫陽總理(1982年)、江澤民主席(1999年)、李鵬委員長(2001年)、朱鎔基總理(2002年)、胡錦濤主席(2004年)等國家領導人先後訪阿;阿多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外長、參謀長訪華,其中布特弗利卡總統先後於1971年、1974年(作為外長)和2000年、2006年(作為總統)四次訪華。

中阿在2004年胡錦濤主席訪阿期間正式建立戰略合作關係。

2006年11月,布特弗利卡總統來華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並訪華。期間,胡錦濤主席與布共同簽署了《中阿關於發展兩國戰略合作關係的聲明》,雙方有關部門簽署了有關司法、經濟、稅務、航空、質量檢驗、油氣等方面合作的9個協議文本。阿國務部長兼外長貝賈維、審計法院院長本馬魯夫、國土整治與環境部長拉赫馬尼、司法與掌璽部長貝萊茲先後來華訪問或與會,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副局長楊國慶、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陳昊蘇等先後訪阿。

2011年6月30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經表決,批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關於民事和商事司法協助的條約》。

2014年2月,兩國發表《關於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公報》。5月,習近平主席和布特弗利卡總統共同簽署《關於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6]

2018年6月3日,第十五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技術交流會暨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公路項目獲中國「詹天佑獎」。[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