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雨中花慢 登新樓,有懷趙昌父、徐斯遠、韓仲止、吳子似、楊民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中國華文教育網 的圖片

雨中花慢 登新樓,有懷趙昌父、徐斯遠、韓仲止、吳子似、楊民瞻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之一。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有《稼軒長短句》十二卷。出生在濟南,成長期正值中原淪陷,北方人民的災難給他留下深刻印象。[1]

信息

作品名稱:雨中花慢 登新樓,有懷趙昌父、徐斯遠、韓仲止、吳子似、楊民瞻

創作年代: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辛棄疾

正文

舊雨常來,今雨不來,佳人偃蹇誰留。幸山中芋栗,今歲全收。貧賤交情落落,古今吾道悠悠。怪新來卻見,文反離騷,詩發秦州。

功名只道,無之不樂,那知有更堪憂。怎奈向、兒曹抵死,喚不回頭。石臥山前認虎,蟻喧床下聞牛。為誰西望,憑欄一餉,卻下層樓。[2]

注釋

  ①作於慶元六年(1200)秋,稼軒正罷居瓢泉。趙昌父、吳子似:分別見前《滿庭芳》(「西崦斜陽」)、《沁園春》(「我見君來」)注①。徐斯遠:見前《賀新郎》(「逸氣軒眉宇」)注①。韓仲止:見前《賀新郎》(「聽我三章約」)注①。楊民瞻:不詳。  登樓思友之作,間涉生活境遇、詩詞創作、功名憂樂諸事;既自我抒懷,也似與知友促膝談心。詞中對詩詞創作的體會,正與詩「窮而後工」的傳統見解契合,而功名之事憂多樂少,則是多年宦海生涯的深刻體驗,涵括無限辛酸與悲憤。「文《反離騷》」和「石臥山前」兩聯,屬對工穩新巧。

  ②「舊雨」三句:言己孤獨思友,切盼友人來會。舊雨、新雨:杜甫《秋述》:「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意謂舊時賓客遇雨亦來,而今遇雨不來。南宋詩人范成大《新正書懷》詩云:「人情舊雨非今雨,老境增年是減年。」後用舊雨喻故人,今雨喻新交。佳人:指詞序中提到的諸友人。偃蹇(yǎnjiǎn眼減):困頓貌,謂仕途失意。

  ③「幸山中」兩句:慶幸今歲芋(頭)栗(子)豐收,意謂生活清貧自理。杜甫《南鄰》詩:「錦里先生烏角巾,園收芋栗未全貧。」

  ④「貧賤」兩句:嘆人情淡薄,古道渺茫難求。貧賤交情落落:《漢書·鄭當時傳》:「翟公為廷尉,賓客亦填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後復為廷尉,客欲往,翟公大署其門(書大字於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辛詞本此。落落:此作淡薄、疏遠講。吾道悠悠:杜甫《發秦州》詩:「大哉乾坤內,吾道長悠悠。」吾道:指自己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標準。悠悠:渺遠不可及貌。

  ⑤「怪新來」三句:驚訝自己近來竟寫出《反離騷》、《發秦州》那樣的作品。《反離騷》:漢代揚雄所作。《漢書·揚雄傳》謂悼屈原之作。說楊雄以為君子得時則行,不得時則隱,何必自傷其身。「往往摭《離騷》文而反之」,故名《反離騷》。《發秦州》:為杜甫離秦州入蜀途中所寫,共二十四首,備述一路所見所感,在詩人創作道路中占重要地位。

  ⑥「功名」三句:言功名之事似樂而實憂。無之不樂:沒有功名便不樂。

  ⑦「怎奈向」兩句:言兒輩不解此事,總是喚不回頭。《苕溪漁隱叢話》載雪竇禪師偈語:「三分光陰二分過,靈台(心靈)一點不揩磨。貪生逐日區區(自得貌)去,喚不回頭爭奈何。」怎奈向:意同「怎奈何」,見上篇注⑤。抵死:總是,老是。

  ⑧「石臥」兩句:謂兒輩對功名事難辨真假虛實。石臥山前認虎:指李廣射獵,以石為虎事。見前《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注④。蟻喧床下聞牛:《世說新語·紕漏篇》:「殷仲堪父病虛悸,聞床下蟻動,謂是牛斗。」

  ⑨「為誰」三句:望友不至,怏怏下樓。一餉:即一晌,一會兒。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3]

隱居生活

1178年決定在信州(今江西上饒)定居。1181年冬,41歲的辛棄疾因受-被免職,歸隱上饒。淳熙十五年(1188)冬,其友陳亮從故鄉浙江永康專程拜訪辛棄疾,兩人於鉛山長歌互答,稱第二次鵝湖之會——辛陳之晤(見後文「名士相會」);鵝湖之會後又陸續出山兩次做官。

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辛棄疾先後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慷慨激昂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並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宋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年六十五歲,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離職,辛棄疾懷着滿腔憂憤回瓢泉。1207年秋,68歲的辛棄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杭州)赴任。詔令到鉛山,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開禧三年秋天,農曆九月初十,愛國詞人辛棄疾帶着憂憤的心情和愛國之心離開人世,享年68歲。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誌》)。後贈少師,諡號忠敏。[4]

主要作品

辛棄疾現存詞600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其詩集《稼軒集》已佚。清人辛啟泰輯有《稼軒集抄存》,近人鄧廣銘增輯為《辛稼軒詩文抄存》。《全宋詩》錄有其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