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雨雹(李俊民)

來自國學薈 的圖片

作品名稱:雨雹(李俊民)

創作年代:金代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李俊民

雨雹(李俊民)是金代文學家李俊民的作品之一。

李俊民(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自號鶴鳴老人,澤州晉城(今屬山西晉城)人。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韓王元嘉之後。[1]

年幼時 ,勤於經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學。承安間以經義舉進士第一,棄官教授鄉里,隱居嵩山,元政府澤州長官段直從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澤州教授,長期在澤州大陽生活教學。金亡後,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諡莊靖。能詩文,其詩感傷時世動亂,頗多幽憤之音。有《莊靖集》。[2]

目錄

正文

雲龍失守元氣乖,隱隱愁聽狂車雷。須臾飄驟不成雨,一天風雹從何來。

交橫散落星石隕,紛霍迸擊冰山摧。坳平忽訝坑谷滿,垤起俄作丘陵堆。

驚忙飛走殘夭夭,斲器枝葉枯根荄。穿窗入戶彈相射,填街溢巷把莫推。

恢恢難補天網漏,凜凜欲壓坤軸頹。一方生理遭殄瘁,造物不恤空自哀。

是時仲夏行冬令,誰把四序顛倒催。雖有舜弦慍不解,孰謂鄒律春能回。

陽雖位降乾道在,一陰才進力可排。履霜之漸此其始,司寒挾黨結禍胎。

春秋大小百餘國,獨向魯地三為災。世間萬事豈不見,那用區區書觀台。

我思天變豈徒爾,以象告人當自裁。[3]

作者簡介

李俊民,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韓王李元嘉後裔,排行第三。幼年能文。少時得名儒傳授程氏之學,即北宋哲學家程頤、程顥兄弟二人所奠定的「理學」,「其於理學淵源,冥搜隱索,雖片言隻字務有根據。」凡經傳子史百家之書,他無不研究,未及仕,已成名儒。

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25歲的李俊民以經義舉進士第一,授應奉翰林文字,文名雄於一時。不久,任沁水縣令,並提舉長平(今高平西北)倉事,進升朝請大夫。未幾,因他厭惡官場應酬,棄官歸田,以所學教授鄉里。由於他學問淵博,加之狀元聲威,從學者甚眾,不遠千里慕名而來投師者不絕於門。貞佑二年(1214),金宣宗自中都(今北京城西南隅)南遷汴京(今開封市)。因為戰亂,李俊民於貞佑三年(1215)離開家鄉隱居於嵩州鳴皋山,後遷徙至懷州(今河南沁陽),不久又隱於西山。在河南的這段時間,有隱士荊先生,授給他邵雍的《皇極》數學,李俊民對這種用符號、形象和數字推測宇宙變化的學說十分精通,當時深通此道的劉秉忠也對其佩服得五體投地,自嘆弗如。元滅金後,李俊民徙居懷州,不久又隱居於崇山。元政府澤州長官段直從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澤州教授,在大陽生活,他便千方百計招延澤州散在四方的名士,協助他教授學生,所以,僅五六年,所培養的人才,「以通經被選者」有一百二十二人。

元初,忽必烈即汗位前,劉秉忠曾向忽必烈推薦李俊民,盛讚他「易理,易數兩造精微」。元憲宗蒙哥七年(1257),忽必烈在藩邸,命以安車召見李俊民等金朝遺老,天天延訪,從不間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經史百家,無所不談。忽必烈想授以高官,但李俊民拒絕入仕,懇賜還山,忽必烈欽佩其氣節,尊重其人格,便派專人護送。忽必烈曾令張仲一向李俊民討教有關禎祥方面的預言,因李俊民精通《皇極》數,所言神話般全部應驗。當忽必烈即汗位,改元中統,李俊民已卒於嵩山,享年85歲,葬於晉城崔家莊北。元世祖中統初,賜諡莊靖先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