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邊城烏魯木齊,如何成長為西部樞紐?
烏魯木齊 |
![]() |
雪域邊城烏魯木齊,如何成長為西部樞紐? 烏魯木齊,是地球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城市。位於亞洲大陸地理中心的她,深居內陸,和任何一個海洋的距離,都在2500千米以上。[1]
從「優美的牧場」,脫胎成新疆唯一的特大型城市;從雪域邊城,到中國連接中西南亞地區乃至歐洲的交通樞紐;烏魯木齊的騰飛,正是新疆發展的縮影。
烏魯木齊,究竟是如何煉成的?
烏魯木齊在哪裡?
如果你有舍友是烏魯木齊人,他一定對山東人22點就入睡的作息,表示非常不理解,畢竟在新疆,晚上22點,甚至還能看見太陽。
烏魯木齊,地處天山北麓,是中國最西端的省級行政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若要靠近這座城市,天山是第一個需要認真閱讀的標籤。
天山,一個仙氣飄飄的名字。在神話傳說里,周穆天子在此與西王母把酒言歡;在武俠小說里,長於此地的天山雪蓮有着「生死人,肉白骨」奇效。關於天山的無數傳說,神秘又縹緲。
然而在烏魯木齊人的心中,天山並非如傳說般遙不可及,反而是一座潤澤大地的母親山。
正如新疆的「疆」字,「三山夾兩盆」是新疆地形的真實寫照,天山正是最中間的一橫,烏魯木齊就位於這一橫附近的樞紐位置。恰也是這道天山,不僅界定了烏魯木齊的北疆血統,還慷慨地把冰川融水贈與這片乾涸的土地,留下大片的綠洲、牧場。
在蒙古語中,烏魯木齊的意思,就是優美的牧場。
作家劉亮程曾說:新疆人自稱是「天山兒女」,而天山的心,則是「神聖的、至高無上的通靈之山」——博格達峰。博格達峰之於新疆,幾乎可以等同於泰山之於中原。
作為東天山的主峰,博格達峰內幾乎蘊含了地球上的所有景觀。從終年積雪的冰川,到渺無人煙的黃沙大漠;從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到牛羊遍布的牧場草甸,博格達峰的垂直自然帶景觀令人驚嘆。每逢夏季,與天池交相輝映的山尖冰雪融化,而後匯成多條河流,滔滔而下。
幾千年來,博格達峰肅穆地矗立在那裡,牧民以她為方向,商人以她為坐標,她就像是一個無言的燈塔,每一個來到烏魯木齊的人,都繞不開她。
於是,不同的文明向她走來,從各自的精神信仰出發,賦予了她多樣的文化內涵。在這座高山,大型殉馬坑遺址、山神廟遺址、古岩畫群等遺址,屢見不鮮。甚至在當地,還流傳着一個說法:無論何人,只要看到博格達峰,牧民下馬,行者叩首,官員則頂禮膜拜。
目錄
烏魯木齊的逆襲史
在今日的中國,不少省會級城市的發展史,也是一部艱苦創業的逆襲史,烏魯木齊就是其中之一。
即便是在今天,提及新疆,不少人的第一印象仍是「西域」二字。然而,在漢唐時期,當西域36個小國大放異彩之時,彼時的烏魯木齊,還只是個天山腳下的小透明。
依託於天山的冰雪融水,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烏魯木齊繁衍。漢武帝時期,博望侯張騫的出使,拂去了西域的神秘面紗。公元前60年,烏魯木齊和西域的其他城市一起,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相較於當時中央政府看重的南疆,烏魯木齊所在的北疆一帶,山脈較為低矮,天然屏障較少,因而這片寬廣富饒的綠洲,對來自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極具誘惑。匈奴、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少數民族,都曾在這裡策馬馳騁。
所以自西域都護府成立以來,中央政權就在烏魯木齊一帶派兵屯田,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唐朝。據《新唐書·吐蕃傳》記載:「輪台 (今烏魯木齊南郊烏拉泊古城遺址) 、伊吾屯田,禾菽相望。」
塞外的浩瀚,加上極致的風光,讓在此地旅居三年的邊塞詩人岑參,不僅生出「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的豪情,也不乏「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柔情。
雖然一直有駐軍屯田,但烏魯木齊的崛起,則是清朝中後期的事了。
清朝時,新疆一帶由準噶爾部控制,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鏖戰,最終將其平定。1762年,清政府在伊犁設立了「總統伊犁等處將軍」,作為當時新疆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並在烏魯木齊築土駐軍,鼓勵生產。
在這一時期,烏魯木齊農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按下了快進鍵。紀曉嵐曾寫下《烏魯木齊雜詩》,描述這裡「到處歌樓到處花,塞垣此地擅繁華」。
晚清時期,繁華富庶的新疆,成為沙俄眼中最肥的羔羊。1864年,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中俄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國西北部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包括伊犁河下游的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被沙俄侵占。
此時的伊犁,已不適合作為新疆的軍政中心,「甲於關外」的烏魯木齊,成為新疆首府的最佳之選。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率領大軍收復新疆。九年後,新疆設立行省,省會就定在了烏魯木齊。
自此後,烏魯木齊舊貌換新顏,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塞外的荒涼之感煙消雲散,勃興為充滿現代化氣息的大都市。
中、西亞交通樞紐,是如何形成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在烏魯木齊配置了許多重大項目,進一步奠定了烏魯木齊的工業基礎,後來還發展出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天山北坡經濟帶。
在世界聯繫愈發緊密的今天,烏魯木齊的邊疆屬性早已轉淡,歐亞大陸中心的區位優勢逐漸凸顯。
早在漢唐時期,毗鄰中亞各國、聯通歐亞大陸的烏魯木齊,就已是絲綢之路新北線上的要衝。在推行「一帶一路」倡議的今天,烏魯木齊更是中國連接中亞、南亞地區,乃至歐洲的陸路交通樞紐。
烏魯木齊機場,是中國五大門戶機場之一,已經開通了國際、國內、區內航線100多條。高峰日時,甚至可以起降近600架次,是全國單跑道最繁忙的機場之一。而烏魯木齊火車站,不僅是新疆鐵路的總樞紐,也是中國和中亞地區之間最重要的客貨集散地之一。除此之外,公路、城市道路更是四通八達。
不同膚色的人,在這裡來來往往,南來北往的貨物,在這裡進進出出。航空、鐵路、公路,交織匯聚,織就了一條立體的新絲綢之路。
有人說,烏魯木齊是一座比深圳還要包容的城市。在這裡,街頭攤煎餅的大嫂操着一口山東話,開麵館的陝西大叔說着正宗的關中話,水果店老闆的河南話非常熱情,出租車司機的普通話裡帶着濃濃的甘肅口音……
南腔北調的語言,各種文化的交融,讓烏魯木齊充滿活力。不同籍貫、不同民族的人,像石榴籽兒一樣,大小、甜度各不相同,卻又親密地抱在一起。而這,恰是烏魯木齊的魅力。[2]
參考資料
《中國國家地理》2013.10新疆專輯,圖書《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