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靖遠號防護巡洋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靖遠號防護巡洋艦是清朝為其海軍向英國訂購的防護巡洋艦之一(清朝分類為「穹甲巡洋艦」),為致遠級2號艦。本艦作為北洋艦隊的重要一員參加了甲午戰爭。本艦在黃海海戰中一度受創撤退搶修,戰鬥尾聲臨時代替指揮能力失靈的艦隊旗艦定遠號指揮殘存各艦撤離。威海衛之戰時靖遠號再度代替受創擱淺的定遠號,成為北洋艦隊覆滅之前最後的旗艦,然終受到日軍攻擊坐沉,為免資敵,北洋水師對靖遠號實施魚雷攻擊,將其徹底摧毀[1]

本艦為第二代靖遠號。初代靖遠號為福建船政所建造的鎮海級木質炮艦的2號艦,1871年12月1日動工,1872年8月21日下水,572噸,裝備1門160毫米瓦式前膛炮,以及4門100毫米瓦式炮。

設計和概述

1884年中法戰爭馬江海戰一役,福建水師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受此慘敗刺激,清朝計劃重新對外購買若干巡洋艦。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原本希望參照穹甲巡洋艦濟遠號的設計再造4艘。然英國方面對失去訂單一事一直耿耿於懷,在面對清廷拋出新訂單之際極欲分一杯羹;加上濟遠號作為德國第一次建造穹甲巡洋艦,經驗不足,設計上頗有缺陷之處,英國方面趁機對濟遠號的設計展開批評,並向時任駐英公使曾紀澤宣傳英國的設計。經過一番辯論和權衡,清廷最終決定在德國建造兩艘裝甲巡洋艦(即經遠級巡洋艦),另外在英國建造兩艘穹甲巡洋艦。

本艦長82米、寬11.58米、吃水4.6米。排水量2300噸,額定乘員204-260人。外觀上單煙囪、雙桅杆,船艏樓較低矮。艦艏部分相對較尖,而艦艉呈橢圓形。動力部分,主機為兩台霍索恩(英語:R&W Hawthorn)臥式三段膨脹式蒸汽機,由4座燃煤鍋爐提供蒸汽,推動兩根傳動軸。公試時在強壓通風狀態下,可以達到6,892匹指示馬力(5,139千瓦特)的出力,最大航速18.5節(34千米每小時)。艦上安裝有電力和水壓傳動設備,用來將炮彈從儲藏室提升到火炮的位置。

武器方面,當時的防護巡洋艦的主炮方案普遍選擇裝備少量的10英寸(254毫米)炮,而本艦是防護巡洋艦中率先採用了以較小口徑換取更多數量的火炮布置方案(210毫米,約8英寸)。主炮為3門克虜伯後膛炮[2],其中兩門安裝在艦體前部的雙聯轉旋轉炮台,利用水力進行轉向以及裝彈;第3門安裝在艦體艉部的炮台,以人力進行轉動。各主炮均有炮盾。副武器為兩門6英寸(152毫米)炮,分別安裝在艦體兩舷的耳台上。此外艦上的輕武器包括8門哈乞開斯57毫米6磅速射炮,兩門哈乞開斯47毫米3磅速射炮,以及8門1磅炮,以及6挺加特林機槍。至於魚雷武器,艦上安裝有4具魚雷發射管,全部安裝在水線上,其中兩具在艦艏,另兩具在艦艉,發射開關在艦長艙室,發射信號為電線傳導。

防護方面,本艦作為穹甲巡洋艦,擁有一層彎曲的裝甲甲板,傾斜部分厚4英寸(102毫米),水平部分厚3英寸(76毫米);3座主炮的炮盾均為2英寸(51毫米)。司令塔厚度為76毫米。

視頻

靖遠號防護巡洋艦 相關視頻

北洋艦隊12艘戰艦與日本12艘戰艦,在黃海展開了一場對攻大戰
北洋水師重建,為何拋棄德國7000噸鐵甲艦,采4500巡洋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