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麵包出爐時刻(張曉風散文)

《麵包出爐時刻》是中國台灣作家張曉風寫的一篇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我最不能抗拒的食物,是穀類食物。

麵包、烤餅、剔圓透亮的飯粒都使我忽然感到飢餓。現代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吃肉的一代」,但我很不光采的堅持着喜歡面和飯。

有次,是下雨天,在鄉下的山上看一個陌生人的葬儀,主禮人捧着一籮穀子,一邊灑一邊念,「福祿子孫——有喔——」忽然覺得眼眶發熱,忽然覺得五穀真華麗,真完美,黍稷的馨香是可以上薦神明,下慰死者的。

是三十歲那年吧,有一天,正慢慢地嚼着一口飯,忽然心中一驚,發現滿口飯都是一粒一粒的種子。一想到種子立刻懍然斂容,不知道吃的是江南那片水田裡的稻種,不知是經過幾世幾劫,假多少手流多少汗才到了台灣,也不知它是來自嘉南平原還是遍野甘蔗被詩人形容甜如「一塊方糖」的小城屏東,但不管這稻米是來自何處,我都感激,那裡面有叨叨絮絮的深情切意,從唐虞上古直說到如今。

我也喜歡麵包,非常喜歡。

麵包店裡總是漲溢着烘培的香味,我有時不買什麼也要進去聞聞。

冬天下午如果碰上麵包出爐時刻真是幸福,連街上的空氣都一時喧譁鬨動起來,大師傅捧着個黑鐵盤子快步跑着,把烤得黃脆焦香的麵包神話似的送到我們眼前。

我尤其喜歡那種粗大圓漲的麩皮麵包,我有時竟會傻裡傻氣地買上一堆。傳說里,道家修仙都要「避谷」,我不要「避谷」,我要做人,要聞它一輩子稻香麥香。

我有時弄不清楚我喜歡麵包或者米飯的真正理由,我是愛那熒白質樸遠超乎酸甜苦辣之上的無味之味嗎?我是愛它那一直是窮人糧食的貧賤出身嗎?我是迷上了那令我恍然如見先民的神聖肅穆的情感嗎,或者,我只是愛那炊飯的鍋子乍掀、烤爐初啟的奇異喜悅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這個雜亂的世紀能走盡長街,去佇立在一間麵包店裡等麵包出爐的一剎那,是一件幸福的事。[1]

作者簡介

張曉風,筆名曉風,桑科,可叵,1941年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它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作品富有人道精神,並蘊含愛國懷鄉情感。其作品曾獲台灣中山文藝獎、編劇金鼎獎、香港基督教文學獎、台灣文藝散文獎等。 [2]

張曉風的散文作品既有慨嘆人生的虛無,亦不沉溺於文字的晦澀,其字裡行間自有一股索然不磨的英偉之氣、俠士之風,而又不乏女子雅致、淒婉的纖細柔情。張曉風的文章里,有獨立山頂悲千古的英雄少年,也有站在氤氳梅香中的梅妃,還有在紅地待毯那端默默堅寧的少女……在她的作品中能讀到漢代的史傳、唐朝的詩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戲曲。她的行文善用知性來提升感性,視野上亦將小我拓展至大我。她有一雙透視平常的慧眼,將瑣碎平凡的生活,品出美麗、典雅、溫柔。 同時在戲劇領域也頗有貢獻。[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