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風味煎餅餜子(吳聯平)

風味煎餅餜子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風味煎餅餜子》中國當代作家吳聯平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風味煎餅餜子

在湖北宣恩風情小吃街有一道風味小吃,名曰煎餅果子。煎餅果子原名煎餅餜子,只因「餜」字屬於生僻字,煎餅餜子攤位的老闆老謝為讓本地人易識易記,乾脆就將「餜」字簡單化、簡易化,改為「果」字,其實「果」字與「餜」字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果」大多指瓜果之類和各種植物的果實,而「餜」卻指類似於瓜果形狀的點心,如蕎麥餜、香油餜等。著名作家周立波在《暴風驟雨》中就寫道:「手提一籃子香油餜子,在道上叫賣。」煎餅餜子本是天津的著名小吃,從遙遠的天津來到宣恩,可謂長途跋涉,不遠千里。

風情小吃街風味十足,各種小吃琳琅滿目,整整排成了一條長街長廊。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什麼煎的、煮的、炸的、烤的、蒸的、燒的、泡的、燙的,應有盡有,匯聚了全國各地的特色小吃,讓人津津樂道,不知選擇哪樣好。但孩子們更鐘情於煎餅餜子,每次來給兒子買煎餅餜子捎帶回家,攤位前都圍滿了中、小學生,即便有大人和老人,他們也是給孩子、孫子跑腿代購的。

孩子們昂着頭,伸長着脖頸,翹首期盼煎餅餜子早點拿到自己手中。孩子們爭着搶着點單,迫不及待提前掃碼付錢,生怕比別人慢了半拍而吃不上。攤主老謝夫妻倆依然平心靜氣,笑容滿面,口裡念叨着別急別急,按先來後到的順序依次為每個孩子潛心地做着煎餅餜子。

老謝名叫謝奎,40多歲的年紀,宣恩縣萬寨鄉羅針田村人。因多年在外漂泊勞累,滿頭早已花發縱橫,滿臉早已飽經風霜,但精神仍很矍鑠,一開腔說話就笑聲朗朗,比年輕人都還富有朝氣和中氣。老謝曾在天津打工,學得一手做煎餅餜子的手藝,得知家鄉風味小吃崛起,便毅然決然回到了貢水河畔。

老謝夫妻倆面前各自有一口平底攤鍋,油漬早已浸潤到攤鍋里,顯得油膩而光滑,但極其乾淨,似乎能照見人影。二人麻利地從各自的面盆里舀出一瓢稀粥狀的麵漿,均勻地平攤在攤鍋上。攤鍋上的麵餅並不厚實,大約只有薄紙殼那般厚度,中間略厚,越到周邊越薄,到達邊緣便只有紙張一樣的厚度了。

攤鍋下的火爐溫度不宜過高,只能文火慢攤,大火急攤就會導致煎餅攤煳變味。如果真的攤煳變味,老謝是絕對不會再售賣讓客人去吃的,否則就親手砸了自家的牌子,影響攤位的聲譽。老謝將火候掌握得極其精準,隨時調控着火勢的大小和攤鍋的溫度,讓風味美味的煎餅餜子在攤鍋里孕育而生。

大約幾分鐘過後,麵漿逐漸變干起皺,有的地方還冒出了鼓泡,麵漿的生味逐漸散發出香味,顏色由淺黃變成橙黃,麵皮就基本熟透了。此時,就得抓住時機在熟透的麵皮上平攤一個生雞蛋。老謝將雞蛋殼打破,將蛋黃蛋液打在麵皮上,用擀條將蛋黃蛋液均勻地擀開散開,使其覆蓋在整個麵皮上。待雞蛋變干變熟,緊貼在麵皮上,麵皮散發出濃郁的清香,整個麵皮就算做成了。

老謝用小鏟輕輕地鏟動麵皮底部,使麵皮及時與攤鍋分離,然後在麵皮上部刷上辣椒油、辣漿汁,撒上酸辣蘿蔔丁、火腿丁、細蔥花,放入生菜葉、脆薄片,按照客人各自喜好和需求,還可以加入熱狗、魚排、 彈力腸、雞柳、香腸、肉腸、辣條、肉鬆和培根等。加好配菜,就將整個麵皮捲起成筒,讓全部配菜包裹在其中,然後用菜刀從中間一分為二,兩段首尾一致重疊在一起,裝入牛皮紙袋中。

老謝放進去的脆薄片,其實名叫餜篦兒。餜篦兒是將麥麵粉、玉米粉、大米粉和成稀粥,將菜油燒至適當高溫,然後放入進去油炸。炸好的餜篦兒香脆可口,嚼起來嘎嘣脆,可單獨食用,也可以作為煎餅餜子的主料放入進去。

從舀出麵漿到煎餅餜子做成,老謝都是一氣呵成,中間沒有半點停頓和猶豫,那嫻熟的動作和工藝的技巧,看得客人眼花繚亂,就像在欣賞着一段非遺展演,有的老人會禁不住脫口而出:「好功夫!」得到煎餅餜子的孩子,一臉笑容,雙手抱着煎餅餜子,迫不及待就呼哧呼哧開吃起來。

原始的玉米粉、麥麵粉、大米粉和成的麵漿,在高溫的洗禮下,在攤鍋的煅造下,在老謝的搗鼓下,終將麵漿骨子裡的香氣香味激發出來,以一種極致的姿態呈現在人們面前。麵皮的柔和和餜篦兒的香脆形成鮮明對比,生菜的生味與麵皮的熟味相得益彰,主料和佐料相互配合相互協同,一種前所未有的風味小吃就此誕生了。

還沒有得到煎餅餜子的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巴望着,對已得到煎餅餜子的孩子,眼裡無不透露出一種羨慕和艷羨,嘴巴不自覺蠕動着,甚至流出了口水。待老謝將下一個煎餅餜子做好,等急了的孩子立馬上前就雙手接住了。吃煎餅餜子是會上癮的,很多孩子都會每天不離煎餅餜子,我的兒子也是如此。每次我回家問他帶什麼吃的,煎餅餜子是必帶之物。

說起煎餅餜子,似乎還與大奸臣秦檜有關。相傳南宋時期,人們對賣國賊秦檜恨之入骨,京城有個丁姓小食販將麵團做成人形,下油鍋炸之,取名「油炸秦檜」。這種食品外酥里嫩,色澤金黃,咸香適口,成為老少皆宜、婦幼皆喜的傳統早點。在人們吃「油炸秦檜」享受美味的同時,也咬牙切齒地大罵秦檜,恨不得嘴裡吃的就是秦檜的肉。

到清朝末年,山東習武人老刀背井離鄉,在飢餓難耐的時候,就撿來兩根「油炸秦檜」充飢。老刀吃着吃着,就想到用「油炸秦檜」裹着辣醬吃,那該是多麼味美的東西。於是,老刀一直念叨着「煎餅裹着!煎餅裹着!……」後來,老刀定居於天津衛,煎餅餜子的名字就這樣叫開叫響了。

老謝夫妻倆每天至少要做一百多個煎餅餜子,節氣里還可能超過幾百個,每個煎餅餜子都讓客人記憶猶新,回味無窮。老謝說,不管生意再好,活計再忙,也要潛心、用心做好每一個煎餅餜子,不能敷衍,不能馬虎,不能應付。敷衍客人,就是敷衍自己,糟蹋自己,欺騙自己。

煎餅餜子從天津移居到宣恩,從大都市輾轉到小縣城,讓這裡的人們愛上了它,好上了這一口,這就是美食風味的魅力。如果你也想嘗一嘗煎餅餜子的滋味,你不必勞心費神、車馬勞頓跑到天津去,你只要蒞臨浪漫宣恩縣城,來到文瀾橋畔的風情小吃街,老謝隨時在那裡等着你,可以簡簡單單地滿足你的願望和心愿。這裡的煎餅餜子,定會讓你不枉此行,不虛此行。 [1]

作者簡介

吳聯平,筆名巴山異人、喳西泰,男,1970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湖北省巴東縣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