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泣萍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images/1/11/%E9%A3%8E%E9%9B%A8%E6%B3%A3%E8%90%8D%E5%A7%AC.jpeg)
風雨泣萍姬(劇照)原圖鏈接來自 廣州羅拔仔 的圖片
《風雨泣萍姬》,粵劇《風雨泣萍姬》馮志芬編劇。
劇目介紹
萍姬之父沙仁因遭權奸誣害而獲罪。萍姬與將軍劍華私戀懷孕。萍姬為救父親,順漢帝之命,進宮為妃。劍華不知萍姬苦衷,恨其貪慕榮華,遂再娶鳳樓郡主,將萍姬生下之兒子交與鳳樓撫養,揚言原配不賢,已被逐去。萍姬聞之,苦斷肝腸,又見鳳樓刻薄其子,更憤成癆病。文帝寵萍姬,當匈奴連奪七城之際,還親侍湯藥。為此,國人皆憤萍姬,怒責其為禍水,萍姬身心飽受折磨。文帝為解其憂,乃命劍華撫琴歌唱。劍華唱出當年之定情曲,萍姬聽了心如刀割。鳳樓知萍姬與劍華有舊情,為報復,殺死萍姬之子,並進讒文帝。文帝聞悉,欲殺萍姬。萍姬訴盡苦衷,獲文帝同情。京城陷落,文帝與萍姬一同投御花園蓮池自盡。劍華獲悉,在風雨之夜,歌泣萍姬。
粵劇《風雨泣萍姬》20世紀40年代由何非凡、羅麗娟、小覺天、馮俠魂等主演。80年代新世界粵劇團演出本由梁海鵬整理,盧啟光、羅碧兒主演。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一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1]」、「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一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音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2]、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崑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