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書·張普惠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書·張普惠傳出自於《魏書》,此史由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1]

原文

張普惠,字洪賑,常山九門人也。身長八尺,容貌魁偉,精於《三禮》,兼善《春秋》百家之說。任城王澄重其學業,為其聲價。澄功衰在身,欲七月七日集文武北園馬射。普惠奏記于澄,澄意納其言,託辭自罷。澄轉揚州,啟普惠以羽林監領鎮南大將軍開府主簿,尋加威遠將軍。普惠既為澄所知歷佐二藩甚有聲譽旋京之日裝束藍縷澄賚絹二十匹以充行資。還朝,仍羽林監。

時太后父胡國珍薨,贈太上秦公。普惠以前世後父無太上之號,詣闕上疏,陳其不可。左右畏懼,莫敢為通。太后覽表,親至國珍宅,召集五品以上博議其事。普惠以理正之,無所屈。初,普惠被召,傳詔馳驊騮馬來,甚迅速,佇立催去。普惠諸子憂怖涕泗。普惠謂曰:「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復何恨。」及議罷,旨勞,還宅,親故賀其幸甚。

普惠以天下人調 ,幅度長廣,尚書計奏,復征綿麻,恐人不堪命。上疏又表乞朝直之日,時聽奉見。自此之後,月一陛見。及任城王澄薨.,普惠荷其恩待,朔望奔赴,至於禫除,雖寒暑風雨,無不必至。初,澄嘉賞普惠,臨薨啟為尚書右丞。尚書諸郎以普惠地寒,不應便居管轄,相與為約,並欲不放上省,紛紜多日乃息。魏子建為益州刺史,有贓罪。普惠往驗之,事遂得釋,故子建父子甚德之。

蕭衍弟子西豐侯正德詐稱降款,朝廷頗事當迎,普惠上疏,請赴揚州,移還蕭氏,不從。俄而,正德果逃還。後除光祿大夫、右丞如故。出除東豫州刺史。淮南九戍十三郡,猶因蕭衍前弊,別郡異縣之人錯雜居止。普惠乃依次括比①,省減郡縣,上表陳狀,詔許之。宰守因此,綰攝有方,奸盜不起,人以為便。 普惠不營財業,好有進舉,敦於故舊。冀州人侯堅固少時與其遊學,早終。其子長瑜,普惠每於四時請祿,無不減贍,給其衣食。

孝昌元年三月,在州卒,時年五十八。贈平北將軍、幽州刺史,諡曰宣恭。

譯文

張普惠,字洪賑,常山九門人。身高八尺,相貌魁偉,對《三禮》十分精通,還擅長《春秋》和諸子百家的學說。任城王拓跋澄敬重他的學問,幫助他提高名聲和社會地位。拓跋澄有喪服在身,卻想在七月七日召集文武大臣到北園騎馬射箭。張普惠奏勸拓跋澄,拓跋澄從心裡接受了他的建議,找藉口停止了這件事。拓跋澄轉任揚州刺史,啟奏朝廷任命張普惠為羽林監兼任鎮南大將軍開府主簿,不久又加官威遠將軍。張普惠被拓跋澄所賞識之後,輔佐過兩任藩王,非常有聲譽。準備回到京城的時候,衣服破爛不堪,拓跋澄賜予他二十匹絹充作路上盤纏。回到朝廷後,繼續做羽林監。

當時太后的父親胡國珍去世,被追贈為太上秦公。張普惠認為前朝太后的父親沒有「太上」的稱號,於是到朝廷上疏,陳述這樣做不妥。侍從們都畏懼害怕,不敢為他通報。太后閱覽了他的表章後,親自來到胡國珍的宅院,召集五品以上官員廣泛地討論這件事。張普惠仍按常理糾正,無所屈從。之前,張普惠被太后召見,傳達詔書的人騎着快馬馳來,速度非常快,站着催促張普惠離開家裡前往。張普惠的幾個兒子都擔心害怕得流眼淚。張普惠對他們說:「人總有一死,但只要死得其所,又有什麼可遺憾的呢。」等到群臣們議論完畢,朝廷下旨慰勞他,回到家裡,親友故交都慶賀他實在幸運。

張普惠認為向天下百姓徵收的布帛絲絹,幅度太寬數量又大,尚書計議後上奏皇帝,還要再徵收絲綿和葛麻,他擔心百姓不堪重負。於是上疏朝廷,上表請求在朝廷當值時,允許隨時進見皇帝。從此以後,每月一次朝見。等到任城王拓跋澄去世,張普惠因受他的恩遇,初一和十五一定去祭奠,一直到除去喪服,即使是寒冬酷暑颳風下雨,沒有不按時趕到的。當初,拓跋澄嘉許欣賞張普惠,臨終前又奏請朝廷任命張普惠為尚書右丞。尚書省的官員們認為張普惠出身寒微,不應立即擔任尚書右丞的官職,他們互相聯絡,想一起阻止他上任,這種反對經過很多天才停止。魏子建任益州刺史,犯有貪污受賄罪,張普惠前往調查這件事,事情最終得以解決,因此魏子建父子都十分感激他。

南梁蕭衍的侄子西豐侯蕭正德詐稱要投降,朝廷非常重視準備迎接他。張普惠請求朝廷將蕭正德送到揚州,再移交給南梁蕭氏,朝廷不同意。不久,蕭正德果然又背叛了北魏逃回到南梁。後來,朝廷任命張普惠為光祿大夫,右丞的職務仍然不變。出京任東豫州刺史。淮南有九個守備區十三個郡,仍然沿襲蕭衍遺留下的弊政,不同郡縣的人錯雜混居。張普惠就按照順序查驗登記戶籍,撤銷一些郡縣,上表奏報說明情況,朝廷下詔批准。地方官根據他的意見,治理有方,奸盜一類的事情不再出現,百姓都安居樂業。

張普惠不愛經營財產家業,喜歡舉薦人才,對待故交舊友敦樸厚道。冀州人侯堅固少年時與他一同求學,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叫侯長瑜,張普惠每年四季得到俸祿,沒有不減省自己的生活用度,供給他衣服和食物的。

孝昌元年三月,張普惠在豫州去世,享年五十八歲。追贈平北將軍、幽州刺史,諡號宣恭。 [2]

作者簡介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人 ,南北朝時期北齊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機警敏捷,頗有文采,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寫北魏歷史,聯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後人輯有《魏特進集》存世。[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