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躍龍門.的畫意詩情(陳百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魚躍龍門.的畫意詩情》是中國當代作家陳百庫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魚躍龍門.的畫意詩情
黃河石《魚躍龍門》 百石屋(藏)
千琢璞為玉,百鍊鐵成鋼。適逢高考金榜題名季,莘莘學子、十年寒窗,終於實現願望,即將要走進追慕已久的高等學府。從高校畢業的學子們,已完成學業而步入社會,去實現遠大抱負,可謂「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羨慕學子意氣奮發圖壯志;慨嘆自己雙鬢霜染難追時。作為黃河岸邊的一個覓石人,我感恩黃河母親的眷顧,有幸覓得一方黃河石,每有閒暇再三品讀,其畫其意讓人感觸頗多。可謂:石出異彩能言志,畫有詩句可訴情。
此石乃黃河中的一方金底墨韻水紋石。其外形較大,石面也平整,是此類石中少見者。配上得體的石座後,顯得很有氣勢。石面上可見河水奔涌,有一條魚兒從波浪中縱身躍出,以全身之力,似離弦的箭,騰飛到了高空雲端,踩着雲朵迎着風雨往上沖。石上的畫面極具衝擊力,那富有挑戰的意味,讓我想到了「鯉魚躍龍門」的傳說。據說,黃河中的鯉魚逆流而上,紛紛沖躍龍門。當鯉魚躍龍門時,就會有應龍盤旋在上空。若跳過險峻的龍門,就有天火自後燒魚尾,魚則化為龍。中國古人就以「魚躍龍門」,來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比喻能逆流前進,奮發向上的英雄之士。這石畫上魚兒的確沒有尾翼,我想應該是傳說中的那一團天火,從魚兒的身後追來被燒掉了,讓人頗感奇妙。更讓人感到神秘的是,這石畫中真的天降一條巨龍,俯首回頭注視着飛躍的魚兒,似乎對魚兒說:「不要怕,跳過了龍門,你就變成了我」。魚兒一定是受到很大[鼓舞,忍受着尾翼被燒的疼痛,更加勇敢無畏地往上飛躍。我想它一定會躍過龍門,最終化成一條騰飛的龍。
至於黃河上那神奇的龍門,在很多典籍中都有記載。《禹貢》曰:大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呂氏春秋》記載:「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名山記》說:「河水至此山,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這河水就指黃河之水,此山乃龍門山。《三才圖會》則記載:「此處兩山壁立,河出其中,賽約百步,兩岸斷壁,狀盡斧鑿,形狀似門,故稱龍門」。在《辛氏三秦記》就說得較為詳細:「河津一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一里餘,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逢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可見黃河上確有龍門,而「魚躍龍門」傳說,應是一個美好的人生寄願。
黃河石《大河落瀑布驚雲天》 王根蘭(藏)
黃河自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雪山出發,匯小溪納百流而終成泱泱大河,以雄渾豪邁的氣勢,在廣袤的華夏大地奔騰激盪。當進入秦晉大峽谷一帶,以其跌宕起伏和多姿多彩更加震撼人心。龍門就處於秦晉大峽谷上,在山西河津與陝西韓城之間,被稱為黃河的咽喉。當黃濤滾滾的河水,奔騰而來、破「門」而出,便一瀉千里。「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大詩人李白用這樣雄渾豪壯的詩句,來形容黃河出龍門的壯觀景象。當黃河出了龍門,河床就陡然變寬,河水在寬闊的河面上緩緩流動,瀰漫浩淼、開闊壯美,並形成「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奇妙景觀。在生活中歷經坎坎坷坷的磨難,去追隨黃河走過的足跡,當面對滔滔長河如此雄渾壯美的景象,定然會觸景生情,由此而感慨人生。駕馭着生命之舟,當面對激流險灘,弱者會選擇逃避和放棄,而強者則會選擇面對和挑戰。人生奮鬥,正如黃河奔騰一樣跌宕起伏。奮鬥的人生中也有無限的樂趣,那就是在迎接一次次挑戰中迸出不衰的光芒。
有了這樣的人生感悟,耳邊傳來黃河奔流不倦的陣陣濤聲,默默品賞這方《魚躍龍門》黃河石,想到了一句很流行的歌詞:「我拿青春賭明天」。是啊,人生最為寶貴是青春,失去青春就永遠無法追回。在年輕時就要努力學習和工作,以自己辛勤的勞動去博取明天的輝煌,最終實現自己想要的未來。前天,總書記在給香港愛國學子的回信中,滿含深情而充滿期望地說:「把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結合起來,深刻認識世界發展大勢,深入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國情,厚植家國情懷,錘鍊過硬本領,早日成長為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這不由地讓我想到呈現「魚躍龍門」畫面的這方黃河石。黃河靈石以魚躍化龍的吉祥畫意,傳達出一種同樣美好的人生期望。
看到千千萬萬個「魚躍龍門」的學子,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奮發圖強。品讀這方《魚躍龍門》黃河石,讓人心頭詩情涌動,似乎有千言萬語。願學子們不負青春歲月,不負人生理想;莫辜負親人期盼,莫辜負師長厚望;不做怯懦的退縮,不做失意的徬徨。讓《魚躍龍門》這方黃河石作證:「人生自有凌雲志,橫刀立馬定山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我把擬成的幾句拙詩摘錄如下,聊作給青年人的寄語:
高浪涌龍門,魚騰飛
奮身化龍,乘雲歸大海
人當學魚躍,訴胸懷
視那不義富貴,輕浮雲
初心映霞蔚,酒滿杯
不問歸期,石堅書豪邁
迎擊風暴,從容舞雲雨
追夢韶華,赤誠報家國
2023年7月27日於金城蘭州黃河之濱[1]
作者簡介
元辰,本名袁國新,夷陵人,現為中國文藝**家協會、中國散會學會、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