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黃嶺西村,因地處黃嶺之西而得名,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下轄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京西齋堂西北狹谷中部,村域面積9.74平方公里。[1]

黃嶺西村為典型的山地村落,整體格局清晰,谷底沿天然的泄洪通道布置村內主幹道,將村子各部分聯繫起來。村內尚存眾多清代及民國時期的民居院落,風貌古樸,村委會旁的靈泉庵為獨具特色的山村廟宇,廟內石雕體現了佛教文化與民間宅院的巧妙結合。黃嶺西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黃嶺西排」共有18名烈士為國捐軀。

2012年12月17日,黃嶺西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中文名:黃嶺西村

村落屬性:自然村

所屬政區: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

村域面積:9.74平方公里

形成年代:明末清初

主要產業:文化旅遊業、煤炭開採業

主要景點:靈泉庵、古道、英雄牆

保護級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2012年12月17日

目錄

村落歷史

黃嶺西村因村子位於賈家祖墳地黃嶺之西,遂得名「黃嶺西」。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 曹、王二姓始祖來到黃嶺西村,守墓之餘,二人墾荒挖煤,後成家立業,慢慢繁衍成村。

清代,因臨近交通便捷的京西古道,黃嶺西村一度成為商業繁榮的商品交易地之一,加之村子出產煤炭,村子處於穩定發展時期,規模不斷擴大。

清宣統元年(1909年),京張鐵路開通後,外地與北京的交通往來不再依賴京西古道,因此古道商業逐漸沒落,黃嶺西村轉而成為農業村。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日本侵略者由涿鹿進犯齋堂地區,其中一支入侵黃嶺西村,殺害多位村民,燒毀、毀壞民居多處。村落格局遭到一定程度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着周邊公路交通的改善,黃嶺西村重新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的契機。

21世紀初期,隨着京西古村落旅遊的持續發展,陸續有外遷的居民返回村子,翻新舊宅或修建新居。

村落格局

選址理念

黃嶺西村周圍群山環抱,具體選址在三條山嶺包圍的溝谷地帶,谷底有泄洪河道穿過。泄洪河道將三條山嶺分隔開,使之相互獨立,村落分別依靠山嶺、沿山麓地帶展開,其中鳳山是村字依憑的主要山體,周圍還拱列9個山頭,當地人稱這種環境格局為「九龍朝一鳳」,並相信這是福佑村落發展的風水吉地。 黃嶺西村村落依託鳳凰山面北而建,位於幾條山脈圍合的溝谷腰部位置。依山面北的選址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民居建築的南向採光;半圍合的群山環繞空間使村落微氣候溫度調節處於最佳水平,半圍合的群山環繞空間使村落微氣候溫度調節處於最佳水平,巧借西高東低的地形走勢設置排水體系,使處於溝谷地帶的村落主路承擔村落的主要泄洪職能。

空間布局

黃嶺西村整體格局清晰,分為三部分。所處的河谷地被泄洪河道分割成為「上澗」「中澗」「下澗」3個組團,空間分布可以總結為「一村三澗,三山圍合」。谷底沿天然的泄洪通道布置村內主幹道,將村子各部分聯繫起來。三路交匯處路面變寬成為村內最大的廣場空間,是整個村落的開放空間核心。每部分的建築以台地形式分層布置,內部設垂直於等高線布置的次幹道聯繫各層台地,並與主幹道聯繫。各層台地的建築均沿等高線橫向布置,單個建築院落則在進深方向垂直等高線布置,形成建築依山而建、層層展開的山地村落風貌。在村落西側與北側分別有菩薩廟和靈泉庵,作為公共建築,它們所在地勢較高,成為村內的兩個制高點。

黃嶺西村三山圍合,以鳳凰山為依託,統領、順應地形的路作為形態結構的骨架,與周邊環境高度融合,體現出良好的環境適應性。

視頻

今日京華:黃嶺西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