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黃金時代(王小波)

內容簡介

《黃金時代》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之「時代三部曲」中的一本,該系列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中國當代文壇「最美的收穫」。 王小波《黃金時代》的問世,實現了之前知青作家一直未能實現的突圍。作品中對性愛的正面書寫,對現實的批判和嘲諷,對人生存狀態的反思,對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顯,迥異於90年代之前的知青小說 這是以文革時期為背景的系列作品構成的長篇。發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災難年代。那時,知識分子群體無能為力而極「左」政治泛濫橫行。作為倍受歧視的知識分子,往往喪失了自我意志和個人尊嚴。在這組系列作品裡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處於恐怖和荒謬的環境,遭到各種不公正待遇,但他卻擺脫了傳統文化人的悲憤心態,創造出一種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證明自己無辜,便傾向於證明自己不無辜。於是他以性愛作為對抗外部世界的最後據點,將性愛表現得既放浪形骸又純淨無邪,不但不覺羞恥,還轟轟烈烈地進行到底,對陳規陋習和政治偏見展開了極其尖銳而又飽含幽默的挑戰。一次次被斗、挨整,他都處之坦然,樂觀為本,獲得了價值境界上的全線勝利。作者用一種機智的光輝燭照當年那種無處不在的壓抑,使人的精神世界從悲慘暗淡的歷史陰影中超拔出來。

當文學鑑賞者掙脫了思想的枷鎖後發現,《黃金時代》是卓爾不群的,在知青文學中是—個極為特殊的文本。王小波在對,文革』無怨無悔的反觀中得以理論透視現實背後的存在,進而在對人的生存狀態的思索中領悟了生活和政治的永恆,用性愛構建文本更顯出其敘述的獨特魅力,這種詩意的敘事策略使其小說擁有了對知青文學經典文本的結構意義。」 《黃金時代》還原了「文革」時期荒誕的社會現象。談到「荒誕」,我們很容易在外國文學作品中尋到蹤跡,如卡夫卡、尤奈斯庫、貝克特等人的作品。當時的中國也同樣存在着荒誕現象,只是在「集體遺忘」的氛圍里,敢於或者願意將此揭露出來的作家並不多,王小波算是其中一個。他的文字以—針見血的迅猛氣勢,讓被普通民眾甚至有些文人學者刻意「神秘化」的荒誕現象,在讀者面前赤裸裸地重現。 例如,民眾將倫理道德、作風品質作為最具殺傷力的武器大規模聲討陳清揚時,不去探究評判的標準,只基於自身毫無證據的立場,主觀臆斷得出罪行,空降到自以為不偏不倚的目標身上,並且對於這種情況大家都以毫不自省的姿態習以為常。王小波的小說作為堅持真相的一方,讓讀者清楚了解到,那個時代大部分人的道德底線其實早已跌落至最低點,民眾以給別人判定空無的罪行進而顯示自己的高尚為樂。如此令人髮指的醜陋行徑,卻難以見諾諸於作家的筆瑞,《黃金時代》是不可多得的展示時代荒誕真相的作品。

《黃金時代》,文學界的評譽甚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副編輯白樺說:「《黃金時代》把以前所有寫性小說全槍斃了!」 他的小說其實一直不大被出版社接受,也是因為文章中的性描寫。其實這些文字不如賈平凹等人的小腳文學來的露骨,也不如其它人寫的一樣媚俗,只是比較直率罷了。在新時期文學領域中,性禁忌依然存在,這原因涉及到中國人的文化傳統、社會心理、倫理價值等一些更深的層面。 拋開以上熱點不談,從沒有看到有人用這樣的筆法寫作。在王的小說中,可以看到,歷來文學所謂真實性的規則全都被從容跨越了,他用了不同的修辭方式來寫小說,大量的即興發揮、錯位的角色語體,寓莊於諧,寓文雅於粗野。讀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作者簡介

王小波(19521997),中國當代學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等。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於北京。他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1980年王小波與李銀河結婚,同年發表處女作《地久天長》。1984年赴美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求學,2年後獲得碩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遊歷了美國各地,並利用1986年暑假遊歷了西歐諸國。1988年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9月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入圍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年僅45歲。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於北京一個革命知識分子家庭。此時正值三反運動期間,家庭境況突發變故,父親被錯劃為階級異己分子。這一突變對王小波是個很大的打擊。1957年4月11日與周谷城等人一起受到毛澤東的接見。這件事對王小波的家庭狀況、成長環境有一定影響。1958年, 大躍進運動給王小波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可以從他的一些雜文和小說中看到。 1959年9月入北京市二龍路小學讀書。

內容預覽

我二十一歲時,正在雲南插隊。陳清揚當時二十六歲,就在我插隊的地方當醫生。我在山下十四隊,她在山上十五隊。有一天她從山上下來,和我討論她不是破鞋的問題。那時我還不大認識她,只能說有一點知道。她要討論的事是這祥的:雖然所有的人都說她是一個破鞋,但她以為自己不是的。因為破鞋偷漢,而她沒有偷過漢。雖然她丈夫已經住了一年監獄,但她沒有偷過漢。在此之前也未偷過漢。所以她簡直不明白,人們為什麼要說她是破鞋。如果我要安慰她,並不困難。我可以從邏輯上證明她不是破鞋。如果陳清揚是破鞋,即陳清揚偷漢,則起碼有一個某人為其所偷。如今不能指出某人,所以陳清揚偷漢不能成立。但是我偏說,陳清揚就是破鞋,而且這一點毋庸置疑。 陳清揚找我證明她不是破鞋,起因是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