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黑龍江哈爾濱市-黑龍江呼蘭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省,簡稱黑,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哈爾濱,位於中國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的省份,西起121°11′,東至135°05′,南起43°26′,北至53°33′,東西跨14個經度,南北跨10個緯度。北、東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居全國第6位,邊境線長2981.26千米。[1]

目錄

景點介紹

黑龍江省呼蘭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哈爾濱市呼蘭區東南部,距呼蘭老城區60千米。北與楊林鄉、二八鎮、方台鎮農業區接壤,東為楊林鄉農業區,西為方台鎮宋家村,南部是松花江及大頂子山水庫部分水面。公園總面積100平方千米,其中黃土山林場施業區森林面積約為30平方千米,水面面積約為60平方千米,漂河濕地面積約為10平方千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26°59′12〞~127°04′36〞,北緯46°04′55〞~46°00′44〞。該公園地處長白山北部山地張廣才嶺西坡,屬於松嫩平原南部,丘陵地貌,境內起伏不大。黃土山東西走向,綿延31千米,地勢為北高南低,最高海拔高度為188.4米,最低海拔高度為120米,平均海拔為150米,最大坡度35度,平均坡度15度。主要土壤包括棕壤和沼澤土兩大類,此外分布有部分白漿土和草甸土。境內有松花江流經,在公園內的流程為31千米,松花江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已建成蓄水,在松花江靠近黃土山一側區域形成60千米長、面積達240平方千米的水庫,而且水位常年保持在116米。本公園擁有的水面面積達60平方千米。該公園處於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積溫區域性差異不超過100℃,年積溫2782.9℃,最低氣溫-33℃,最高氣溫35℃。全年平均降雨量500mm,降水幅度762.8mm~323.4mm,蒸發量年均1464.6mm。全年無霜期143天。該公園植被屬長白山植物區系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植物亞區。主要木本植物有:紅松、樟子松、落葉松、胡桃秋、柞樹、椴樹、楊樹、楓樹、花曲柳等20餘種;主要灌木有:榛材、刺五加、丁香等20餘種;主要地被植物有:羊胡苔草、錯草、三棱草、鈴蘭、玉竹、蕨、蒿、大小葉樟等;山野菜主要有:蕨菜、黃花菜、野雞翅、蒲公英、山蒜、名葉菜等;藥用植物主要有:黃花、苦參、防風、桔梗、黃芪、穿山龍等;藤本類主要有:山葡萄、五味子等;主要果實有:山梨、山里紅、山丁子、山核桃等;菌類主要有:榆黃蘑、元蘑、榛蘑、猴頭蘑、松蘑、羊肚蘑、木耳等。公園內山林較為茂密、水草肥美,生態環境優良,有利於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因此公園內野生動物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野雞、野兔、狍子、各種鳥類以及各種昆蟲等。

歷史

 
哈爾濱太陽島[2]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2]

1896年至1903年,隨着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裡,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 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並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文化大革命」期間,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3]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划進行調整,即:撤銷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撤銷阿城市,設立阿城區;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道外區管轄。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雙城、尚志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4]

景區簡介

松花江森林公園批准於2006年9月,於2009年12月15日國家林業局林場許准[2009]1055號文件,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定名"黑龍江呼蘭國家森林公園"。

視頻

這,就是哈爾濱
航拍中國 第三集-黑龍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