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6G時代的按需服務衛星通信網絡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6G時代的按需服務衛星通信網絡》,匡麟玲,晏堅,陸建華,靳瑾,葛寧 著,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是全國優秀出版社、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領域涵蓋科技出版、教育出版、大眾出版,涉及信息技術、通信、工業技術、科普[1]、經濟管理、攝影、藝術、運動與休閒、心理學、少兒、大中專教材等10餘個出版門類,年出版圖書[2]近萬種。

目錄

內容簡介

衛星通信網絡在彌補數字鴻溝和增強全球數字經濟服務健壯性等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未來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重點從衛星通信網絡效能評估、星座設計、頻率使用方式、波束資源調度方式、按需接入管理、軟件定義衛星通信網絡幾個方面,闡述按需服務衛星通信網絡的設計理念與設計方法以及效能分析等。全書共 7 章,第 1 章介紹 6G 時代衛星通信網絡的創新需求與發展趨勢,從科學、技術、工程 3 個方面分析按需服務衛星通信網絡面臨的問題及挑戰;第 2 章結合衛星廣域業務分布的時空非均勻特徵,探討結合服務效益和服務成本的衛星通信網絡評估準則,初步研究系統容量與星座規模及服務用戶規模的關係;第 3 章討論當前寬帶衛星通信網絡多重覆蓋的新特徵,重點闡述科學利用頻軌資源的泛同步軌道新理念,介紹按需覆蓋星座設計方法,並分析多重覆蓋效能;第 4 章討論非靜止軌道衛星通信系統頻譜共存時面臨的干擾規避和減緩問題;第 5 章和第 6 章圍繞衛星通信網絡用戶鏈路資源按需管理需求,討論包括跳波束系統架構與調度策略、業務預測與接入資源管理等面向按需服務的通信技術設計方法;第 7 章介紹軟件定義衛星通信網絡的概念,以及面向中低軌混合星座的軟件定義衛星通信網絡架構,並給出控制面在線帶寬分配優化方法與數據面星載可編程多協議處理交換架構等實例。

本書可作為衛星通信網絡相關專業研究生的參考用書,也可供從事衛星通信網絡領域研究、系統設計與開發、網絡運營等工作的相關人員參考。

作者介紹

匡麟玲

長江學 者特聘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宇航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首 席研究員、空天信息基礎研究部主任,清華大學第十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6G技術研發總體專 家組專 家。長期從事衛星通信網絡、通信小衛星系統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在衛星通信等領域獲得多項創新科技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獎等獎項。曾擔任「靈巧通信試驗衛星」工程任務副總師和衛星總師,現任「智慧天網創新工程」總師。

晏堅

博士,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分別於1998、2001和2010年在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空間網絡體系結構與協議、星上處理與交換領域的研究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後承擔多項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研究,獲國家技術發明獎等獎項。曾擔任「靈巧通信試驗衛星」工程任務副總師和星載計算機負責人,現任「智慧天網創新工程」副總師。

陸建華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IEEE Fellow,中國電子學會會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中國通信學會會士。現任《中國通信》(英文版)主編,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主要從事空間網絡、寬帶無線通信、信息與信號處理等研究,取得多項創新科技成果,並在國家繞月探測、大容量微波接力系統等工程中獲得重要應用。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以及「中國衛星應用傑出貢獻獎」等獎項,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突出貢獻者」稱號。發表主要學術論文20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80餘項。

靳瑾

博士,副研究員,2011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導航制導與控制專業,之後進入清華大學力學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3年起,先後進入清華大學宇航技術研究中心、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工作。主要從事空間信息系統研究,涵蓋航天器動力學與控制、航天任務分析、衛星通信等內容,以技術負責人身份,承擔/參與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課題研究和衛星研製工程項目。曾擔任「靈巧通信試驗衛星」工程任務總師助理和姿控分系統負責人,現任「智慧天網創新工程」總師助理。在靈敏航天器軌道姿態動力學與控制、多目標優化設計、通信系統干擾分析與頻譜共存等領域取得豐富科研成果,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已申請/獲得國家專利授權20餘項。獲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第3)和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2)。

葛寧

清華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清華大學宇航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通信所所長。分別於1993和1997在清華大學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通信片上系統、短距離無線通信、寬帶無線網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後負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重大專項、863計劃目標導向、973計劃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發表SCI論文40餘篇,獲得專利授權20餘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2項。獲得2017年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4年和2017年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20年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6年電子學會創新團隊獎。

參考文獻

  1. 100部科普經典名著,豆瓣,2018-04-26
  2. 圖書的演變歷史資料,學習啦,2017-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