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檔案:張溫鷹.JPG檢視原始碼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溫鷹.JPG(200 × 276 像素,檔案大小:10 KB,MIME 類型:image/jpeg

文件說明

從政20年後重返牙醫界,前內政部次長張溫鷹醫師選擇半工半讀,取得北醫牙醫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展望未來,張溫鷹醫師計畫將重回職場以後所發現的問題,包括醫病之間溝通的障礙、牙科生態的變化、醫事人員的生涯規劃等,做一個系統性的歸類,與牙醫同儕們分享。 以人為本 彌平醫病資訊落差

張溫鷹醫師表示,牙科臨床與政治工作的共通點,在於必須以人為本,但牙醫同儕們在忙碌的臨床工作之餘,容易忽略這一點,許多醫療糾紛也由此而來,但這牽涉到整個市場的結構面,包括醫師、患者、醫事團體與衛生主管機關,都無法置身事外。

張醫師說,傳統的口腔醫學教育,偏重於臨床技術的精進,屬於菁英式的教育,過去醫師被尊稱為「先生」,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然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醫病之間資訊不對等的狀況已大幅改善,但每個人的口腔條件不同,經濟能力各異,主治醫師必須更加謹慎,以貼近患者習慣的「語言」,即患者容易接受的修辭,適當的肢體語言,甚至搭配圖表與數據,深入淺出地向患者說明治療計畫。

「絕大部分的醫療糾紛,沒有醫療疏失。」張溫鷹醫師語重心長地說,過去從政的經驗,常有機會協助處理醫療糾紛,她發現,絕大部分的醫療糾紛都不是因為臨床疏失或財務糾紛所引起,而是醫病雙方的「認知」出現落差。她舉例,現代人從事矯正,除了想改善齒列不正的問題外,多半也想讓自己的外表看起來更加美觀,但每個人的臉型、五官都不一樣,所期待的樣貌也不同,醫病雙方對於「美」的認定也容易產生落差,稍有不慎,便容易產生醫療糾紛。

張溫鷹醫師強調,無論從事政治或臨床工作,都要站上第一線,大量與民眾接觸,必須能夠在日常談話中,察覺對方極為細微的情緒變化,這當然與個人特質有關,卻可以藉由後天訓練改善。如果不善於與人溝通,則比較適合從事研究或幕僚工作。張醫師分享自身經驗,當患者坐上診療檯,張開嘴巴接受牙醫師的治療時,正是醫師向患者傳達訊息的最佳時機,一方面可以解釋病情,另一方面也可緩和患者緊張的情緒,拉近彼此的距離。

牙科執業環境改變 有賴各界共同關注

談到牙科市場與過去的差異時,張溫鷹醫師表示,都會區牙科市場已趨近飽和,牙醫師紛紛藉由行銷通路進行形象宣傳,甚至出現結盟與連鎖診所,這原是時勢所趨,本身沒有對與錯的問題,但醫病關係每下愈況,甚至變質成商業關係,卻也是醫療商業化之下所衍生的產物。

「其次就是醫事人員生涯規劃的問題。」張醫師說,現代社會步調緊湊,但牙醫師的養成教育,從就讀醫學院開始,至少需要15年時間,男生還有兵役問題,若再加上PGY(牙醫師獨立執業前二年訓練計畫)的訓練,年輕牙醫師想要獨當一面,為民眾的口腔健康服務,至少要到35歲,而牙醫師的執業時間平均也不過才15年時間,更是遭到職業傷害的高危險群,褪去白袍的光環,外界眼中看似高所得的醫師族群,其實是犧牲個人健康與家庭生活換來的。

「牙科市場的改變,對醫師、患者、醫事團體與主管機關都產生一定程度的衝擊。」張溫鷹醫師表示,早期醫師「先生人」的光環已逐漸褪去,扮演醫師與民眾溝通橋樑角色的地方牙醫師公會,有責任向普羅大眾做更多的說明,並具體讓主管機關瞭解牙醫同儕的立場。展望未來,張溫鷹醫師計畫將重回職場這幾年所發現的問題,包括醫病之間溝通的障礙、牙科生態的變化、醫事人員的生涯規劃等,做一系統性的歸納,並整理成冊,與牙醫同儕們分享。(文字/吳佳憲;影片/陳奕夫) http://news.dnt.tw/xin-wen-fen-lei/9-5

檔案歷史

點選日期/時間以檢視該時間的檔案版本。

日期/時間縮圖尺寸用戶備註
目前2018年11月16日 (五) 12:06於 2018年11月16日 (五) 12:06 版本的縮圖200 × 276(10 KB)Kongde001對話 | 貢獻從政20年後重返牙醫界,前內政部次長張溫鷹醫師選擇半工半讀,取得北醫牙醫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展望未來,張溫鷹醫師計畫將重回職場以後所發現的問題,包括醫病之間溝通的障礙、牙科…

以下 1 個檔案與此檔案重複 (瞭解詳細資料):

沒有頁面連結到此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