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豫剧

移除 4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申报地区'''  : 河南省
 
'''时代人物'''  : 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李树建
'''代表剧目'''   :梵王宫、花木兰、<br>
据20世纪的一些老艺人回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河南的「内十处」和「外八处」在明清时期就流行「河南讴」。据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收徒办班。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豫剧作为清初大一统“梆子腔”的一个支系。[[十八世纪]]前期开始,在[[曲牌体]]中楔入十字句,名“十字调梆子腔”。后又加进“集唐”七字句,一度被称作“干梆戏”或“梆子秧腔”。随着曲牌的减少,大约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基本形成以板腔为音乐主体形式的梆子戏,距今已有200余年。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中国戏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争]]”。[[昆曲]]作为戏坛霸主的“雅部”,逐渐让位给产生于民间作为“花部”的各地方戏剧种。豫剧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壮大起来的。清[[咸丰]]至[[光绪]]年间,豫西一带有十八位演员因其唱作俱佳,被誉观众为“''' 十八家老国公''' ”。清光绪十年(1884年)创建于密县的密县八班是河南梆子科班,密县八班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时候聘请了豫西“十八家老国公”的部分艺人,此时新老结合,各有绝技,至民国初期名满豫西各县,人们称之为“''' 万将无敌戏班''' ”。清未民初,河南梆子在开封的演出已趋于成熟,《重修明皇宫碑》中记载的大量演员、班社都是演唱河南梆子的。同时,东到[[商丘]],南到[[驻马店]],西到[[义马]],北到[[滑县]],河南梆子占据了河南省的整个中心地域,梆子戏在流传过程中,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曲调,如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商丘一带)、豫西调(洛阳一带)、沙河调(漯河一带)等。
===民国时期===
转形期 约为1970年代,1971年陆光豫剧队解编,飞马豫剧队吸收陆光成员,成为台湾豫剧发展的唯一重镇。这段时期的演出重心,已从劳军及商业性公演,转移至国军文艺中心每年三档的公演,及国军文艺金像奖竞赛戏。并走向了京剧化、精致化的路线,参考京剧的分场形式与唱念,排演如《红拂》(由程派名剧改编)等新戏。同时相对于飞马「新豫剧」的表演风格,河南同乡会附设「[[台北市豫剧改进会]]」也聘请张岫云教戏开始演出一些改革剧目,如《桃花庵》、《平辽东》等戏的改编演出。
兴盛期 是在1980年代,飞马豫剧队继续国军文艺中心定期公演,并活跃于各种艺文活动,提升了豫剧在艺文界的地位,其所代表的转型意义,是从国军文艺中心的传统戏迷转向新文艺观众群,逐渐蜕变为台湾表演艺术的重要资产。此时期的表演风格,不再强调京剧化,而是向内深掘,标榜活泼、乡土特色,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精致化的处理,如《 [[ 新白马关 ]] 》、《 [[ 新秦香莲 ]] 》、《 [[ 新洛阳桥 ]] 》等骨子老戏的修整重排及新剧目《 [[ 梁祝缘 ]] 》、《 [[ 白莲花 ]] 》的编演等。
创发期 是从1990年代至今,1990年代,飞马先后受邀至[[美国|美]]、[[德国|德]]、[[奥地利|奥]]、[[意大利|意]]、[[英国|英]]等国公演,以豫剧艺术站上国际舞台。1996年,台湾军方决定不再经营戏曲剧队,1月1日飞马豫剧队从中华民国海军陆战队移到[[中华民国教育部]]下,改成[[国立国光剧团]]豫剧队,它就是现在的国营[[台湾豫剧团]],2008年3月6日,台湾豫剧团脱离[[国光剧团]]独立,成为其对等机构。2012年5月20日,[[中华民国文化部]]成立后,台湾豫剧团隶属于中华民国文化部[[国立传统艺术中心]]。近年来,台湾豫剧团的演出风貌以「结合现代化与本土化,展现包容性与创新性」为发展标志,强调豫剧的本土化,深刻融入台湾内涵。同时,跨文化或跨界创作观念成为台湾二十一世纪创作风潮,台湾豫剧团于2000年首度以意大利著名歌剧《杜兰朵公主》开创豫剧跨文化剧目,演出造成空前轰动。2009年,再度移植[[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为豫剧版《约束》,此两出跨文化新作,为豫剧在台之现代化与国际化之发展,开启创作新道路。
==== 两岸豫剧交流 ====
1990年7月,台北豫剧改进会一行40人到河南省[[平顶山市]]演出,开启了两岸豫剧交流的大幕。此后,台湾豫剧演员多次应邀到对岸演出。这一时期,被称为“单向交流时期”。1993年,两岸的豫剧交流由单向交流时期进入双向交流时期。其中1998年4月,[[郑州市豫剧团]]一行40人首次以整团的形式赴台演出。2001年之后,两岸豫剧交流进入合作时期。河南艺术家赴台排演了大批豫剧新剧目。2008年8月,河南省决定每年免费为台湾培养一批豫剧演员,扶持台湾豫剧发展。2009年,两岸合作剧目迈向国际舞台,河南艺术家与台湾豫剧团合作的豫剧大戏《 [[ 约束 ]] 》,赴[[伦敦]]参加“第四届英国莎士比亚双年会”,演出获得很高评价<ref>[http://www.yueqikan.com/xijulw/66153.html 豫剧舞台新元素发展状况],中国月期刊咨询网 ,2018-03-22 15:38:37</ref>。
==豫剧艺术==
豫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一般称为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
 |《 [[ 下陈州 ]] 》 《 [[ 包龙图坐监 ]] 》《 [[ 司马茅告状 ]] 》《 [[ 跪韩铺 ]]
==主要演出团体==
台湾:[[台湾豫剧团]]
== 部分剧目 ==
*[[朝阳沟 (豫剧)|朝阳沟]]
251,6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