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游寿

增加 2,998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游寿''',女,字介眉,县城东街(今万贤街)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出生。高祖光绎、曾祖大琛均进士出身,父学…”
 '''游寿''',女,字介眉,县城东街(今万贤街)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出生。高祖光绎、曾祖大琛均进士出身,父学诚,清末举人。
  民国9年(1920年),她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曾参加学联和反军阀斗争。民国14年6月,加入共青团,任师范学校团支部书记。10月,任共青团福州地委妇委书记。适父逝,回乡奔丧,接任县女子高等小学校长职。民国17年,进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深造。民国20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尔后在厦门集美师范学校任教。民国23年,考入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半工半读,兼课于南京汇文女子中学。民国25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翌年,抗日战争爆发,她在江西临川与雷洁琼一起组织抗日后援会。民国30年,在四川女子师范学院任教,主讲中国古典文学。民国34年,参加中央博物院筹备工作,与著名学者曾昭燏一起整理善斋青铜器,后任博物院馆员,完成《李德裕年谱》等历史、书法方面的论证,并创作《伐绿萼梅赋》等文学作品。民国35年回南京,任南京图书馆金石部主任。民国38年重返教坛,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至新中国成立。
1951年起,在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主动承担学校几万册图书整理工作。1957年,为支援边疆建设到哈尔滨师范大学,先后任中文系、历史系教授,讲授考古学、古文字学、先秦文学和书法艺术。她治学严谨,主张“陈言务去”,提倡“研究要新颖”,反对“雷同”。她配合教学,组建文物室,挖掘、收购、采集文物,共收藏文物3000多件,其中一枚精致的“石刀梗”,属全国仅有的稀世之宝。
游寿酷爱书法艺术,在福州女师念书时,受严师邓仪中教诲,勤学苦练,进南京中央大学后,从国学大师胡小石攻先秦文学和书法,从事金文、甲骨文研究,对大量的金文拓片和汉碑临摹不辍,专心领会,发表《书苑缕锦》等有价值的书论文章,提倡书作要“讲究艺术修养”,增加内在力。她擅长篆书、隶书,既承师法,又博取众家之长,形成柔刚合一的独特风格,名家赞其书法“存秦风汉骨之神,露古雅苍健朴拙”。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鹏赞她是“中国当代女书法家”,与南萧娴比肩。晚年,注重书法理论研究,对“南帖北碑”有独到见解,说碑帖互为影响,曾撰《从大兴安岭北魏摩崖祝文看北朝书法》一文,阐述碑帖及摩崖石刻的区别。在任黑龙江省书法协会副主席时,书法活动频繁,常为国内外友人挥毫题字,作品远传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多次在国内及日本、新加坡参加书法交流展。1985年,日本出版的《书道年谱》,对她的书法给予很高评价。
1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