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额敏和卓

增加 10,935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额敏和卓'''(1694年—1777年),清朝乾隆时期新疆吐鲁番的维吾尔贵族,世居鲁克沁地方。 [1] 是清朝时期吐鲁番地区的统…”
'''额敏和卓'''(1694年—1777年),清朝乾隆时期新疆吐鲁番的维吾尔贵族,世居鲁克沁地方。 [1] 是清朝时期吐鲁番地区的统治者,维吾尔族的民族英雄。 [2]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西征准噶尔部,进军至吐鲁番,额敏和卓脱离准噶尔部,率众归顺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为了躲避准噶尔部的报复,他率众东迁甘肃。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随清军西征准噶尔后,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又随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由于立功极多,被封为郡王。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额敏和卓病故,其次子苏莱曼子承父业,承袭了吐鲁番郡王爵,成为第二位吐鲁番郡王。
人物关系
本 名 额敏和卓 所处时代 清朝 民族族群 维吾尔族 出生地 新疆吐鲁番 出生时间 1694年 去世时间 1777年 主要成就 随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归顺清廷
▪ 返回吐鲁番
▪ 平乱之功
▪ 留守南疆
▪ 晚年生活
2 主要成就
3 历史评价
▪ 总评
▪ 历代评价
4 后世纪念
5 家族成员
人物生平编辑
归顺清廷
17世纪,准噶尔贵族逐步统一卫拉特各部,盘踞天山南北,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这一势力与清廷对抗,并多次侵扰南疆和吐鲁番盆地。额敏和卓的祖、父都是吐鲁番地区的伊斯兰教领袖,到额敏和卓这一代迁居鲁克沁。在清军进入吐鲁番之前,额敏和卓曾担任地方行政长官,而家乡鲁克沁的地方事务则由两位兄长掌管。准噶尔部头目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拉布坦继承王位后,大肆扩张,控制喀什、哈密,甚至袭占西藏拉萨。为报复额敏和卓曾拿出粮食支援清军,他出兵攻占鲁克沁,残酷杀害额敏和卓的两位兄长,逼迫当地居民迁往乌什。额敏和卓聚集力量夺回了统治权。 [3]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到次年(1719年),额敏和卓当时是皮禅城的伯克。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七月清军来到吐鲁番时额敏和卓率300余名部下归顺清王朝。
雍正八年(1730年),在一次抗击准噶尔军队的进攻时,额敏和卓率领鲁克沁城的维吾尔族群众配合驻守清军,坚守该城40余天,不但击退了2000余名敌军的多次进攻,而且还“杀死贼人200余名,带伤者甚多”。不久,增援军队到达,额敏和卓及维吾尔群众老幼男妇倾城出动迎接,敲锣打鼓,唢呐声声,欢声震地,欢庆取得抗击准葛尔军队的重大胜利。
返回吐鲁番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为了保边安民,避免准葛尔的侵扰,决定额敏和卓率部万余人迁居安西瓜洲垦荒种田。为奖励吐鲁番维吾尔群众的这次迁徒行动清政府特封其首领
额敏和卓
额敏和卓
额敏和卓为“扎萨克辅国公”。 [4]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认为额敏和卓熟悉敌情,勇敢能战,便命其统带瓜洲等地的维吾尔人300余名,远征伊犁,加入讨伐达瓦齐的行动。对于额敏和卓在征讨中的突出表现,清政府十分满意,特发上谕“加封扎萨克辅国公额敏和卓为镇国公”。乾隆二十年(1755年),额敏和卓率众返回吐鲁番。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底,因为额敏和卓在平定莽葛里克发动的叛乱中表现突出,被清廷册封为“贝子”。更重要的是平定莽葛里克叛乱后,清政府把原归莽葛里克管属的部分土地和部众划归了额敏和卓管属。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额敏和卓派人到喀喇沙尔等处侦察情况,为平定天山南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做准备。当年十月乾隆帝专门下达谕旨,对额敏和卓的上述行动进行表扬,赏给“大缎四匹”,说:“明岁办理叶尔羌、喀什葛尔时,虽有将军大臣,而回部情形,尔所熟悉,将命尔参赞军务,在前队行走”。后来,乾隆帝在有关谕旨中一再说“额敏和卓因其熟悉回部情况,人亦果毅,已命为参赞大臣,在前队行走,兆惠等务宜优待”;“此次办理回部,朕专交雅尔哈善、额敏和卓二人,应进兵时,即一面具奏,一面起程”。
平乱之功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军出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额敏和卓被命为参赞大臣。这年四月清朝政府对额敏和卓又进行封赏说:“吐鲁番贝勒品级额敏和卓,
清朝平定西北叛乱形势
清朝平定西北叛乱形势
效力军前,备抒诚悃,朕心喜悦,著加恩实封贝勒,仍以参赞大臣同将军等办理军务。”在攻打叛军据守的库车城时,64岁的额敏和卓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为此负伤,得到乾隆帝的赏赐奖励。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底,额敏和卓随兆惠进攻小和卓据守的叶尔羌,由于兵力单薄被围困10天,额敏和卓与兆惠一起英勇杀敌,以少胜多,一直坚持到清军来接应,表现极为突出。为此清朝政府奖赏额敏和卓为“郡王品级”。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向大小和卓盘踞的喀什葛尔、叶尔羌发动最后进攻,额敏和卓仍以参赞大臣随兆惠一起行动。清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占领喀什葛尔、叶尔羌两地,并在帕米尔地区消灭判军主力,大小和卓在境外巴达克山被杀,至此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战结束。额敏和卓因战功显著,随后被清政府“加恩晋封郡王”,正式由贝勒晋升为郡王。从此,以额敏和卓为始祖的吐鲁番郡王家族正式产生了。
留守南疆
清朝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以后,命额敏和卓留住叶尔羌,管理当地维吾尔人的事务。当时的叶尔羌地区有“二十七城村,计三万户,十余万口”,不仅是天山南部人口最多的地区而且也是南疆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额敏和卓在叶尔羌期间,安置流民,兴办水利,开垦荒地,征收赋税,为当地社会的安定和生产的恢复作了大量工作。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额敏和卓到北京朝觐,受到乾隆帝的接见,“命乾清门行走”。翌年春,乌什发生武装暴动。额敏和卓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刻上奏,赴乌什作战。额敏和卓和两个儿子苏莱曼,茂萨在各地奔走,为平定乌什暴动作了很多工作,得到清政府赏赐奖励,时年70岁。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额敏和卓再次奉召到北京朝觐。遂后,乾隆皇帝便把额敏和卓留在北京“御前行走”。这次额敏和卓在北京一住就是五年,经常出席有关国事活动,尽力为清政府办事,作了不少有益于新疆稳定发展的事。
晚年生活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为清朝“宣力多年”的额敏和卓被批准返回家乡休养。行至辟开时身患重病。乾隆皇帝闻知后派人慰问,并赏寄物品,劝其“加意调养,速就痊愈”。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年老多病的额敏和卓不幸病故,享年83岁。清朝政府得知额敏和卓去世的消息后,派人前往祭奠,并“加恩赏银五百两治丧”,其郡王爵位由儿子苏莱曼承袭。为表彰额敏和卓一生功绩,乾隆帝曾在中南海紫光阁为其挂像,并亲自为之题词说:“吐鲁番族,早年归正,命赞军务,以识回性;知无不言,言无不宜,其心匪石,不可转移”。
主要成就编辑
额敏和卓在清朝政府统一新疆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做出了重大贡献。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为平定准噶尔叛乱进入吐鲁番,额敏和卓率众摆脱准噶尔的控制,归附于清朝,并协助清军平叛。雍正十年(1732年),为配合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整体战略,额敏和卓接受清政府东迁的建议,毅然率万余名部众迁徙至甘肃安西地方。翌年,被清朝政府封为扎萨克辅国公。乾隆二十年(1755年),额敏和卓领兵300名随清军西征准噶尔叛军。次年,率部返回鲁克沁,受命管辖吐鲁番地区政务,并被晋封为镇国公,后又受封为贝子。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准噶尔叛乱被平定后,额敏和卓又率众随清军挺进天山南部,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新疆的叛乱,在战争中,他多次负伤。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额敏和卓因功勋卓著被晋封为贝勒,旋即又被授予郡王衔,准予世代承袭。 [1]
额敏和卓
额敏和卓
历史评价编辑
总评
额敏和卓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推动边疆地区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一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一生。 [5]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八个儿子,除了长子努尔迈哈默特因病早殇生平不详外,其余的七个儿子在平定准噶尔部分裂以及大小和卓叛乱活动中,屡立战功,多次受到清政府的嘉奖和表彰。从额敏和卓受封郡王到清末,共传位六代九人,时间长达一百五十二年。 [6]
历代评价
乾隆帝:①吐鲁番贝勒品级额敏和卓,效力军前,备抒诚悃,朕心喜悦。 [7] ②现在雅尔哈善、额敏和卓、进取回部。自可立奏肤功。 [8]
后世纪念编辑
额敏和卓在晚年与次子苏莱曼修塔立碑(额敏塔)
苏公塔
苏公塔
。“以垂永远,可以名教”。其目的如碑文所说的:是为了感谢清王朝的恩遇,表达自己对真主的真诚,并使自己一生的业绩流芳后世。 [5]
额敏和卓晚年安居在家时,时时缅怀朝廷的恩德。他深知自己一生高官厚禄、主政一方,都有赖于清朝皇帝的恩赐和祖国的统一,于是就萌发了塔的念头,以表示自己万世不渝的念头。花费白银7000两修建。塔建成以后,额敏和卓父子在塔下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两面分别用汉文和维吾尔文刻下了碑记,表达他们对真主安拉和乾隆皇帝的感激之情。 [4] [9]
苏公塔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伊斯兰式砖塔,新疆著名的人文景观。苏公塔又叫额敏塔,苏公塔塔身浑圆,砖砌,高37米,登塔眺望,四周景物尽收眼底。矗立在吐鲁番郡王府旁一处台地上,凡是到了吐鲁番的观光游客,几乎都要前往游览。 [10]
家族成员编辑
祖父:素丕和卓。
父亲:尼雅斯和卓。
长子:努尔迈哈默特,因病早殇。
三子:茂萨,曾任伊犁阿奇木伯克。
四子:鄂罗木札布,曾任伊犁阿奇木伯克。
六子:伊斯堪达尔,任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5)
参考资料
9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