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载泽

增加 14,340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爱新觉罗·载泽'''(1868年3月17日一1929年6月),初名载蕉,字荫坪。晚清宗室大臣,立宪派的重要人物,满洲正黄旗人。清…”
'''爱新觉罗·载泽'''(1868年3月17日一1929年6月),初名载蕉,字荫坪。晚清宗室大臣,立宪派的重要人物,满洲正黄旗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六世孙,愉恪郡王爱新觉罗·胤禑五世孙。 [1]
同治七年(1868年),载泽出生于北京,其父奕枨过继给嘉庆帝的第五子绵愉做后嗣,光绪三年(1877年)袭封辅国公,光绪二十年(1894年)晋镇国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十六日,清廷特派载泽和其他四位大臣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为出国考察政治,是为“五大臣出洋”。载泽出洋时尚未满30岁,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们重点考察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特别是日本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载泽出洋考察结束回国后,向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上了《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将日本的宪政体制摆在列国之首,奏请仿日德例,改行君主立宪政体。载泽还著有颇具史料价值的《考察政治日记》。 [2]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加贝子衔。历任度支部尚书、督办盐政大臣、度支大臣。清亡后加入宗社党,成为复辟派的重要人物,1929年忧郁而终。 [1]
本 名 爱新觉罗·载泽 别 称 载蕉 字 号 字荫坪 所处时代清末民初 民族族群满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时间 1868年3月17日 去世时间 1929年6月 主要作品 《考察政治日记》 主要成就 外出考察外国宪政 封 爵辅国公→镇国公→贝子 地 位 改革派和立宪的重要人物 官 职 度支部大臣、盐政大臣 旗 籍 满洲正黄旗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出洋风波
▪ 在外考察
▪ 归国重用
▪ 清亡之后
2 主要成就
▪ 外交方面
▪ 政治方面
3 人物评价
4 主要作品
▪ 著作
▪ 奏折
5 亲属成员
▪ 父祖
▪ 妻子
▪ 子孙
6 人物故居
7 轶事典故
8 史籍记载
9 艺术形象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经历
同治七年(1868年),载泽出生于北京,载泽是晚清主要的宗室大臣之一,他的身份追溯到清圣祖康熙帝的第十五子愉恪郡王爱新觉罗·胤禑,载泽为胤禑的五世孙。其父为辅国公奕枨,奕枨因清仁宗嘉庆帝的第五子惠亲王绵愉的第四子奕询无子,所以他奉旨过继为嗣。光绪三年(1877年),载泽袭封为辅国公。 [2]
光绪二十年(1894年),载泽成婚,婚后晋封为镇国公;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始担任职务,任满洲正蓝旗副督统。
然而载泽的重要政治生涯,还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开始认识到宪政改革的重要性,任命他外出考察开始的。
出洋风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十六日,清廷发布上谕,特派载泽和户
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为出国考察政治, [3] 是为“五大臣出洋”。 [4]
九月二日,五大臣准备从北京正阳门车站启行,各界人士前往送行,此时却发生了谋杀爆炸事件,载泽轻伤。爆炸事件发生之后,国内的有识之士都很着急,生怕朝廷就此改了主意。实际上,朝廷已经不可能改主意,因为这也是当时的国际形势所迫。这年十月,俄国沙皇颁布《十月宣言》,着手政治改革,召开国家杜马(议会),也就是说,西方列强中最后一个专制政权也宣告结束了。光绪帝和慈禧得知这消息,立刻召见载泽,催促他们要抓紧出洋考察。
“五大臣出洋”因吴樾炸弹谋杀案而推迟了两个月, [5] 清廷原定出国的兵部侍郎徐世昌因任巡警部尚书,商部右丞绍英在谋杀案中受伤较重,均不能成行,清廷另任命尚其亨、李盛铎代替。五大臣出国的路线由德国驻华公使代拟和安排。
在外考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清政府设立考察政治馆,所谓宪政筹备机构。由于各种原因,出洋五大臣最终被确定为载泽、尚其亨、李盛铎、戴鸿慈、端方,共分两路,其中前三人为一路,后两人为一路。 [4]
载泽、山东布政使尚其亨、顺天府丞李盛铎于同年十二月十一日离京赴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一月十四日离沪抵日,后途径美国到达英国,再赴法国、比利时,李盛铎留任驻比利时国大使,其他两人于七月十二日返抵上海,其正式考察的国家是日、英、法、比四国。
这次载泽和其他四位大臣出洋考察历时半年余,其中重点考察了美、英、法、德、俄、日, [1] 这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其中尤其是以采取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日本、英国、德国为重中之重。考察的结果实际上是为选择君主立宪制模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政策依据:美国与法国是民主共和政体,清政府绝得不能效法;英国是虚君,亦不能效法。所以日本无疑就成为中国的清政府效法之首选。
归国重用
载泽出洋考察结束回国后,力主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载泽还著
镇国公载泽
镇国公载泽
有颇具史料价值的《考察政治日记》。在日本考察时,载振感触很深。除了天皇接见,日本的前首相、明治维新的元老伊藤博文还前来拜会了中国的考察团,他们之前有过一场长谈。载泽一行回国后上《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将日本的宪政摆在列国之首,奏请仿日、德例,改行君主立宪政体。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载泽任度支部尚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载泽加贝子头衔。
宣统元年(1909年),载泽任筹办海军事务大臣。宣统二年(1910年)任纂拟宪法大臣。
宣统三年(1911年),载泽任清政府新成立的“皇族内阁”(庆亲王内阁)的度支部大臣兼盐政大臣,但是载泽与庆亲王奕劻的召回袁世凯的意见不和,力持杀袁世凯。
清亡之后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在奕劻等人的保举下复出后,载泽被迫去职,暗地积极参与宗社党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的活动。民国六年(1917年),载泽曾拥护张勋复辟。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七月,国民政府的孙殿英盗掘慈禧太后陵墓之后,载泽代表清朝皇室到清东陵将慈禧太后的遗体重新安葬。
民国十八年(1929年)六月,载泽在北平穷困落魄,郁郁而终。
主要成就编辑
外交方面
载泽等考察大臣出洋前后到了14个国家。每到一国游
载泽出使英国伯明翰
载泽出使英国伯明翰
历结束时,都及时向清政府奏报考察经过和心得,并介绍该国的政治体制和统治得失、经验教训。他们考察虽以政治特别是宪政为中心,但实际调查范围很广,包括议会、政府机关、工厂、银行、学校、警察、图书馆、博物馆、动植物园,以至监狱、浴池等,并请外国政治家、学者讲解宪政原理和各种制度,还大量收集、购买、翻译各类图书、资料。 [1]
载泽等五大臣出洋收获丰硕,效果显著,推动了预备立宪的决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回国后,载泽等编辑了书籍67种146册,并将其中30种分别撰写了提要,进呈光绪和慈禧御览。另将购回的400余种外交书籍送交考察政治馆备考。 [1]
政治方面
载泽向慈禧太后提交的报告《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提出了立宪的三个好处,载泽提的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皇位永固”。对慈禧这个当权者而言,立宪让她放弃的只是行政权,而她家的君位却可以“万世不改”,这正是她和平让出行政权所可以换来的对价。 [6]
载泽的第二个理由是“外患渐轻”。这一点是从融入国际社会的角度出发的,世界列强多是立宪的民主国家。清朝如果也能立宪,就不会再被当作国际社会中的另类和威胁因素,也不会再拿什么专制、人权出来说事了。
载泽认为立宪的第三个好处是“内乱可弭”。应该说,载泽的这一观点非常犀利,确实打中了革命党人的要害。 [6]
人物评价编辑
当清廷开始政治改革时,载泽正当盛年,是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态度积极,贡献良多,以宗室重臣身份上奏宣布立宪密折,对后来的仿行立宪、预备立宪影响甚大。 [7]
从载泽的政治立场看,他在晚清属于倾向于改革的开明皇族,但在武昌起义发生后,载泽的态度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坚定反对向南方革命党让步,力主杀袁世凯以谢天下。所以到了民国,载泽不是一般的政治反对派,而是暗中参与宗社党的复辟派。 [7]
主要作品编辑
著作
《考察政治日记》
奏折
《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请以五年为期改行立宪政体折》(1905年)
《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1906年) [8]
亲属成员编辑
父祖
五世祖:康熙帝第十五子愉恪郡王爱新觉罗·胤禑之五世孙。
父亲:奕枨,因清仁宗嘉庆帝第五子惠亲王绵愉第四子奕询无子,奉旨过继为嗣,更名载泽,袭辅国公,进镇国公,加贝子衔。
妻子
叶赫那拉·静荣:慈禧太后二弟承恩公叶赫那拉·桂祥之长女。
子孙
子:爱新觉罗·溥偀。
孙:金承、金良 [9] 。
人物故居编辑
载泽故居号称“泽公府”,在北京地安门东大街89号,现临街部分开设巴国布衣酒楼。
轶事典故编辑
在日本考察时,载泽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元老伊藤博文有过这样一场谈话
爱新觉罗·载泽半身坐姿照
爱新觉罗·载泽半身坐姿照

载泽问:“我国考察各国政治,锐意图强,应该以什么为纲领呢?”伊藤博文答:“贵国欲变法自强,必以立宪为先务。”
载泽又问:“我国立宪,应该师法哪一国家为最好?”伊藤博文答:“各国宪政有两种,有君主立宪国,有民主立宪国。贵国数千年来为君主之国,主权在君而不在民,实与日本相同,似宜参用日本政体。” [10]
载泽还问:“君主立宪与专制有何区别?”伊藤博文答:“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立宪国的法律必须经过议会议决,呈君主裁定,然后公布。不像专制国的法律,君主一个人说了算。法律公布之后,全国人民都得遵行,没有一个人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他们还谈到人民的言论自由、立宪国君主与政府的权力等。这场谈话,伊藤博文全部用英语作答,由中国考察团中的随员柏锐口译。
当然,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的同时,还带回来很多关于西方宪政制度与思想的资料,这些促进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10]
史籍记载编辑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传八》 [11]
艺术形象编辑
年份 影视 演员
2003年 《走向共和》 郝伯杰
2010年 《苍穹之昴》 隋抒洋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5)
辛亥革命 · 1911
革命人士
同盟会
兴中会
孙中山 ▪ 陈天华 ▪ 杨衢云 ▪ 杨鹤龄 ▪ 陈少白 ▪ 尤列 ▪ 陆皓东
华兴会
黄兴 ▪ 宋教仁 ▪ 章士钊 ▪ 刘揆一
光复会
蔡元培 ▪ 陶成章 ▪ 秋瑾 ▪ 徐锡麟 ▪ 龚宝铨 ▪ 章炳麟 ▪ 熊成基 ▪ 陈魏
共进会
张振武 ▪ 焦达峰 ▪ 孙武 ▪ 熊秉坤 ▪ 伍廷芳
文学社
蒋翊武 ▪ 刘复基 ▪ 张廷辅 ▪ 胡瑛
其他成员
邹容 ▪ 陈其美 ▪ 徐宗汉 ▪ 林觉民 ▪ 廖仲恺 ▪ 谭人凤 ▪ 林森 ▪ 唐绍仪 ▪ 咸马里 ▪ 阎锡山 ▪ 胡汉民 ▪ 赵声 ▪ 陈炯明 ▪ 郑祖荫 ▪ 蔡锷 ▪ 汪精卫
革命军
黎元洪 ▪ 吴兆麟 ▪ 何贯中 ▪ 李济深
清政府
执政皇族
光绪帝 ▪ 慈禧太后 ▪ 隆裕太后 ▪ 爱新觉罗·溥仪 ▪ 爱新觉罗·载沣 ▪ 爱新觉罗·载洵
立宪派
康有为 ▪ 梁启超 ▪ 谭嗣同 ▪ 严复
出洋大臣
戴鸿慈 ▪ 端方 ▪ 李盛铎 ▪ 尚其亨 ▪ 爱新觉罗·载泽 ▪ 绍英
镇压军
萨镇冰 ▪ 荫昌 ▪ 博尔济吉特·瑞澄
北洋军阀
袁世凯 ▪ 段祺瑞 ▪ 冯国璋 ▪ 徐世昌 ▪ 吴佩孚 ▪ 曹锟 ▪ 张勋
参考资料
1. 清末五大臣出洋 .中华文史网[引用日期2015-08-03]
2.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传八》:袭辅国公,进镇国公,加贝子衔。
3. 清朝跌倒在改革路上:发动变革却无能力控制 .搜狐网[引用日期2015-08-03]
4. 清末五大臣对德国宪政的考察 .中国宪政网[引用日期2015-08-03]
5. 走向共和的序幕:通缉犯梁启超起草出洋考察报告 .国际在线[引用日期2015-08-03]
6. 慈禧太后为什么想立宪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5-08-03]
7. 清皇帝后人:大清皇今安在 .南都周刊[引用日期2015-08-03]
8. 清.《宪政初纲》:商务印书馆,1906年:4-7页
9. 爱新觉罗·常林.《爱新觉罗宗谱》.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10. “五大臣出洋”领头人载泽其人其事 .中国国学网
展开全部
词条标签:
政治人物 , 官员 , 人物

爱新觉罗·载泽图册
V百科往期回顾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308377次
编辑次数:37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w_ou(2018-07-05)
突出贡献榜
fyz搵笺临嵩 特色词条 优质版本

猜你关注
古铜币图片及价格英文在线名牌服装百度下载港府太子家具港府太子沙发名牌连衣裙古铜币价格名牌服饰百度账号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new
我有疑问
我要质疑在线客服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2018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
9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