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04
次編輯
變更
海南山鹧鸪
,创建页面,内容为“海南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ardens,英文名:Hainan Partridge)是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海南等地,…”
海南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ardens,英文名:Hainan Partridge)是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和白鹇相似。
“山鹧鸪,尔本此乡鸟。生不辞巢不别群……啼到晓……南人惯闻如不闻。”大诗人白居易一首《山鹧鸪》脍炙人口,也让山鹧鸪这种鸟更加闻名遐迩。
目前,有关海南山鹧鸪的野外种群数量仅有零星调查,其野外种群不超过1万只,因此,海南山鹧鸪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还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还把它列入保护行动计划,并建议作为海南物种保护的旗舰种。
==形态特征==
全长约为23-30厘米,体重200-260克。它是山鹧鸪属鸟类中羽色较为美丽的种类,眼线、额、眉纹、颊、头侧以及颏、喉均为黑色且连成一片;耳羽白色;前颈及颈侧基部淡橙红具黑斑;黑色眉纹上方散着白点,形成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后颈。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色横斑,双翅沾栗棕色。上胸具橙红色丝状羽毛,下胸灰,微沾棕白色;两胁灰色,具白色羽干纹。腹羽棕白色。雌鸟与雄鸟极相似,唯上胸丝状:羽橙红色稍淡;腹羽微染淡红色。嘴黑色,腿、脚赭色。尾部较短,不及两翼长度的一半,跗庶裸露且突出。
海南山鹧鸪是单型种,中国和世界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的种类。
虹膜-深褐;嘴-灰色;脚-深粉红色。
==地理分布==
中国特产雉类,仅分布于海南省。海南山鹧鸪仅分布于海南岛的儋州、屯昌、白沙、昌江、东方、乐东、陵水、保亭和琼中等县、市境内。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700-1200m的山地雨林、沟谷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常成对或结成4~5只的小群,在沟底、坡脚或山坡落叶堆积的地方觅食。夜晚在树上栖息。性情机警,受惊后四散奔逃,并发出急切的叫声,然后静伏不动或飞不多远又落下,钻入草丛、灌丛或竹丛中。通常在林下落叶层较厚的地方刨食,一边刨食一边发出“沙沙”的声响,刨食过后,会在地面留下形状大小较为规则坑。
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芽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和蜗牛等动物性食物。天敌是青鼬与猛禽。
==鸣叫==
12月-1月,每日早晚鸣叫,早上持续约10分钟,日落鸣叫较短,约5分钟。
2月鸣叫开始增多。且较不规律。
3月-6月初。很少鸣叫。偶尔早晚叫约1分钟。
6月初-7月初,叫声稍有增多,每天早晚约持续2分钟。
叫声主要包括:zhe-gu, gu-a,jia-jia,gu-a
==保护现状==
海南山鹧鸪分布区狭窄、数量非常稀少的种类,野外总数不足10000只。原始森林面积不断缩减,以及乱捕滥猎是海南山鹧鸪生存的严重威胁。鸡形目是一个起源古老的鸟类类群。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该类群所具有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如体型大、地栖、飞翔能力差、不迁徙、繁殖率低等)限制了种群的发展。另外,一些人为因素也导致了野生鸡类分布和数量的缩减、一些种类濒临灭绝。其中栖息地的减少和片段化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栖息地是鸟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鸟类的分布、数量和存活。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在不断加剧。在鸡形目鸟类中,马鸡属、角雉属、长尾雉属、锦鸡属、孔雀雉属、原鸡属和山鹧鸪属均为典型的森林鸟类,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树种改造使许多珍稀雉类典型栖息地的面积逐渐减少,片断化现象日趋严重。
==省鸟提名==
2001年12月30日海南师范学院生物系的鸟类专家经论证,他们在向省林业局递交的专题报告中,建议“海南山鹧鸪”为海南省“省鸟”。
两位博士认为,“省鸟”的确定,目的首先是要唤起民众的爱护的情感和保护的愿望,只有具备地方特色和代表性,才能树起“品牌”效应。因此,他们认为,海南山鹧鸪最适宜推选为海南省“省鸟”。就为何推选“海南山鹧鸪”为“省鸟”,两位博士提出了六大理由:
一、海南山鹧鸪是海南所特有的珍贵鸟类。除了海南省,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没有分布。
二、海南山鹧鸪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国际自然保护同盟还把它列入2000年-2004年的保护行动计划,并建议作为海南物种保护的“旗舰种”。
三、海南山鹧鸪的栖息地主要是海南热带雨林和山地常绿林,恰恰代表了海南省的典型生境。因而,保护好海南山鹧鸪的栖息地,就是保护海南的生态环境。
四、海南山鹧鸪在海南分布较广(从中部到西部和南部的各大主要林区,包括尖峰岭、霸王岭、五指山和吊罗山等),易为当地群众所见,容易引起群众对“省鸟”的关注。
五、海南山鹧鸪是单型种,目前我国和世界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的种类,不会被混淆。
六、海南山鹧鸪性极机警,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是强者的象征;遇到天敌,群体分散惊逃并发出警报,体现了互助友爱的精神。
“山鹧鸪,尔本此乡鸟。生不辞巢不别群……啼到晓……南人惯闻如不闻。”大诗人白居易一首《山鹧鸪》脍炙人口,也让山鹧鸪这种鸟更加闻名遐迩。
目前,有关海南山鹧鸪的野外种群数量仅有零星调查,其野外种群不超过1万只,因此,海南山鹧鸪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还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还把它列入保护行动计划,并建议作为海南物种保护的旗舰种。
==形态特征==
全长约为23-30厘米,体重200-260克。它是山鹧鸪属鸟类中羽色较为美丽的种类,眼线、额、眉纹、颊、头侧以及颏、喉均为黑色且连成一片;耳羽白色;前颈及颈侧基部淡橙红具黑斑;黑色眉纹上方散着白点,形成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后颈。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色横斑,双翅沾栗棕色。上胸具橙红色丝状羽毛,下胸灰,微沾棕白色;两胁灰色,具白色羽干纹。腹羽棕白色。雌鸟与雄鸟极相似,唯上胸丝状:羽橙红色稍淡;腹羽微染淡红色。嘴黑色,腿、脚赭色。尾部较短,不及两翼长度的一半,跗庶裸露且突出。
海南山鹧鸪是单型种,中国和世界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的种类。
虹膜-深褐;嘴-灰色;脚-深粉红色。
==地理分布==
中国特产雉类,仅分布于海南省。海南山鹧鸪仅分布于海南岛的儋州、屯昌、白沙、昌江、东方、乐东、陵水、保亭和琼中等县、市境内。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700-1200m的山地雨林、沟谷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常成对或结成4~5只的小群,在沟底、坡脚或山坡落叶堆积的地方觅食。夜晚在树上栖息。性情机警,受惊后四散奔逃,并发出急切的叫声,然后静伏不动或飞不多远又落下,钻入草丛、灌丛或竹丛中。通常在林下落叶层较厚的地方刨食,一边刨食一边发出“沙沙”的声响,刨食过后,会在地面留下形状大小较为规则坑。
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芽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和蜗牛等动物性食物。天敌是青鼬与猛禽。
==鸣叫==
12月-1月,每日早晚鸣叫,早上持续约10分钟,日落鸣叫较短,约5分钟。
2月鸣叫开始增多。且较不规律。
3月-6月初。很少鸣叫。偶尔早晚叫约1分钟。
6月初-7月初,叫声稍有增多,每天早晚约持续2分钟。
叫声主要包括:zhe-gu, gu-a,jia-jia,gu-a
==保护现状==
海南山鹧鸪分布区狭窄、数量非常稀少的种类,野外总数不足10000只。原始森林面积不断缩减,以及乱捕滥猎是海南山鹧鸪生存的严重威胁。鸡形目是一个起源古老的鸟类类群。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该类群所具有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如体型大、地栖、飞翔能力差、不迁徙、繁殖率低等)限制了种群的发展。另外,一些人为因素也导致了野生鸡类分布和数量的缩减、一些种类濒临灭绝。其中栖息地的减少和片段化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栖息地是鸟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鸟类的分布、数量和存活。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在不断加剧。在鸡形目鸟类中,马鸡属、角雉属、长尾雉属、锦鸡属、孔雀雉属、原鸡属和山鹧鸪属均为典型的森林鸟类,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树种改造使许多珍稀雉类典型栖息地的面积逐渐减少,片断化现象日趋严重。
==省鸟提名==
2001年12月30日海南师范学院生物系的鸟类专家经论证,他们在向省林业局递交的专题报告中,建议“海南山鹧鸪”为海南省“省鸟”。
两位博士认为,“省鸟”的确定,目的首先是要唤起民众的爱护的情感和保护的愿望,只有具备地方特色和代表性,才能树起“品牌”效应。因此,他们认为,海南山鹧鸪最适宜推选为海南省“省鸟”。就为何推选“海南山鹧鸪”为“省鸟”,两位博士提出了六大理由:
一、海南山鹧鸪是海南所特有的珍贵鸟类。除了海南省,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没有分布。
二、海南山鹧鸪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国际自然保护同盟还把它列入2000年-2004年的保护行动计划,并建议作为海南物种保护的“旗舰种”。
三、海南山鹧鸪的栖息地主要是海南热带雨林和山地常绿林,恰恰代表了海南省的典型生境。因而,保护好海南山鹧鸪的栖息地,就是保护海南的生态环境。
四、海南山鹧鸪在海南分布较广(从中部到西部和南部的各大主要林区,包括尖峰岭、霸王岭、五指山和吊罗山等),易为当地群众所见,容易引起群众对“省鸟”的关注。
五、海南山鹧鸪是单型种,目前我国和世界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的种类,不会被混淆。
六、海南山鹧鸪性极机警,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是强者的象征;遇到天敌,群体分散惊逃并发出警报,体现了互助友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