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科尔沁草原

移除 12,57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中文名 科尔沁草原
外文名称 Horqin
别 名 科尔沁沙地、著名射手
所属国家 中国
紧邻地域 北邻呼伦贝尔草原
所属城市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地理位置 内蒙古东部,在松辽平原西北端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所属城市 新佳木苏木(乡)
'''中文名称''' 占地面积 2821平方公里 : 科尔沁
'''外文名称''' 建议游玩:1-2小时: Horqin
'''所属国家''' 门票信息 免费 中国
''' 科尔沁草原地理位置''' (Horqin Grassland)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又称科尔沁沙地。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称命名。科尔沁是著名的蒙古族地域文化--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科尔沁草原是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的领地。蒙古语中,科尔沁的意思是"造弓箭者"科尔沁草原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地处 内蒙古东部, 大兴安岭南坡, 松辽平原西 。即从大兴安岭到松辽平原。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草原。包括大兴安岭南段东侧的西辽河、霍林河、洮儿河流域。为 '''气候类型''' : 温带 南部半干旱草原地带。原为优质草原,后迅速沙化,一部分已退化为科尔沁沙地。大陆性气候'''所属城市''' : 新佳木苏木(乡)
'''占地面积''' 科尔沁,蒙语意为“弓箭手”,在元代,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管辖的游牧区之一,位于内蒙古东部,在松辽 : 2821 原西北端,兴安盟和通辽市的部分地 。科尔沁草原西与锡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邻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风景优美,资源丰富。曾经孝庄文皇后的出生地,蒙语是“最忠于皇帝的部落”的意思。原始的泉河,原始的植被,原始的天空,原始的风味。平坦而又柔软的天然绿茵场,置身其中,有如亲临大海,当人们或乘车或徒步走过的时候,无不被她的美丽所吸引。公里
== '''科尔沁草原'''(Horqin Grassland)又称科尔沁沙 理位置==。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称命名。科尔沁是著名的蒙古族地域文化--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科尔沁草原是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的领地。蒙古语中,科尔沁的意思是"造弓箭者"科尔沁草原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科尔沁,蒙语意为“弓箭手”,在元代,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管辖的游牧区之一,
科尔沁草原又称科尔沁沙 == 。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称命名。位于北纬42°5′~43°5′ ,东经117°30′~123°30′ 。海拔250~650米,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绵亘400余千米 ,面积约4.23 万平方千米 。属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汉旗与通辽市的开鲁县、通辽市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辖区。理环境==
==气候 科尔沁草原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称命名。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位于内蒙古东部,在松辽平原西北端,兴安盟和通辽市的部分地方。北邻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绵亘400余千米 ,面积约4.23 万平方千米 。属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翁牛 点==旗、敖汉旗与通辽市的开鲁县、通辽市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辖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位于北纬42°5′~43°5′ ,东经117°30′~123°30′ 。海拔250~650米,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绵亘400余千米 ,面积约4.23 万平方千米 。属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汉旗与通辽市的开鲁县、通辽市和 科尔沁 草原 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辖区。  地质构造上属于松辽台向斜、吉林准褶皱带和内蒙古褶皱带三大地质构造单元。第四纪以来草原西部缓慢上升 ,东部轻微下沉 ,由下更新世到全新世相继沉积了厚达200 余米的松散岩系,组成了坨、甸的物质基础。
气候冬寒冷 、夏炎热 ,春风大 。年均降水量360毫米 ,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6~8月份,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春秋则为西南风 ,年均风速3.5米/秒 ,最大风速可达21.7米/秒,大风日数常达30天左右。大风是沙地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区日照2900小时,日照率达67% ,10℃以上活动积温3160℃,无霜期140~150天。
科尔沁草原坨、甸并存 。坨子地是指相对高度2米以上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土壤为白沙土和黄沙土,植被主要有沙米隐子草、芦苇、小黄柳、榆树等。?地是指相对高度在2 米之内较平缓的沙土地 ,土壤为黄沙土和栗沙土,植被主要有隐子草、羊草、冰草等。甸子地则指分布在坨、甸地内部及其之间的低湿地,多由各类草甸土组成,植被主要由羊草、寸草苔、地榆、拂子茅、马蔺等组成。
 
科尔沁草原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科尔沁草原坨、甸并存。坨子地是指相对高度2米以上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土壤为白沙土和黄沙土,植被主要有沙米隐子草、芦苇、小黄柳、榆树等。?地是指相对高度在2 米之内较平缓的沙土地 ,土壤为黄沙土和栗沙土,植被主要有隐子草、羊草、冰草等。甸子地则指分布在坨、甸地内部及其之间的低湿地,多由各类草甸土组成,植被主要由羊草、寸草苔、地榆、拂子茅、马蔺等组成。
 
科尔沁草原历史上曾为河川众多、水草丰茂之地。据记载,公元10世纪时自然条件是“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直至19世纪初扎鲁特旗东南还留有松林。但至19世纪后期 ,因滥垦沙质草地,砍伐森林,曾号称“平地松林八百里”的赤峰以北而今已成茫茫沙地。由于人类对草原的不合理利用,甸子地不断缩小,坨子地扩大,沙化面积急剧增加,最终形成了大片沙地。坨甸两者所占相对面积为3∶1,生产发展和人类生活受到直接威胁。为防止沙化、草场退化和土壤盐化,采取了草场封育,翻耕补播、人工种草、引洪淤灌、防止过牧及营造防护林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自然资源==
 
科尔沁草原有较大面积的天然牧场和近2000万头(只)的科尔沁红牛、兴安细毛羊和蒙古牛羊。科尔沁草原水利资源非常丰富,有绰尔河、洮儿河、归流河、霍林河等240条大小河流和莫力庙、翰嘎利、察尔森等20多座大中型水库。科尔沁淡水鱼种类多、肉质好,无污染,水里繁殖,年出鱼量达到3000吨。
 
科尔沁草原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目前尚存的名胜古迹有辽代古城、金代界壕、科尔沁十旗会盟地旧址和庙宇、佛塔多座。在科尔沁草原上已有大青沟、汗山、科尔沁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国家和地区保护区。
 
==历史文化==
 
历史上的科尔沁草原是指东起嫩江、伊敏河,北及蒙古高原东南部,包括大兴安岭中部山脉南北两侧,南至辽河、柳河、大凌河流域,西至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面积大约45-60万平方公里。这片土地的基本特征是:地域辽阔,物产丰饶。北部是蒙古草原南端和大兴安岭中部山地,这里林草丰盛,宜林宜猎,许多渔猎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幼年时期大都在这里渡过。中部辽河平原和嫩江平原,地肥水美,地域平坦辽阔,宜农宜牧,许多游牧民族都是在这里从童年时期过渡到青年时期。南部紧邻辽西山地和燕山北麓,是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过度地带,更适宜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游牧、渔猎民族在这里完成了经济发展的辉煌阶段,即半农半牧社会经济阶段。并由此而完成了一个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的青壮年时期,为成功地走进中原做好了各方面前期准备工作。正是这些特征,使得这里成为许多民族发源、成长、壮大的社会舞台,科尔沁草原西南部的红山文化、中北部的富河文化、东部的昂昂溪文化,以及南部、中部平原上的夏家店文化都充分证实,昔日的科尔沁草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这里曾孕育出了非常古老而又崭新的人类文明。1983年,辽西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大面积积石塜、祭坛、女神庙和女神像、玉质礼器等大规模考古发现,更进一步证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红山文化时期,这里就出现了基本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度,凌驾于公社之上的更高一层社会组织形式——早期的城邦制国家。以往我国典籍一直把中华文化史说成是五千年,但得到考古学证据支持的只能将中国文明史上溯到四千年前。而今,红山文化考古的进一步发现足以证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因而红山文化被学界称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曙光”。从牛河梁考古遗址发现的女神头像看,她的平额、高颧骨、塌鼻梁、短下额、面部圆扁等生理特征,明显带有生活在东北亚的原始蒙古利亚游牧民族的面部特征。这个古王国的出现是中原夏王朝以前的事情,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的惟王为葬的习俗和猪首玉龙的发现,与中原商文化一脉相承,因此红山文化的创造者很可能就是迁徙内地并建立商王朝的祖先。
 
这也说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辽河流域的科尔沁大地已经孕育出了高度的人类文明。兴安岭以北的渔猎民族,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已经迁徙至科尔沁草原,并在草原的南端交汇、融合,并且接受了华北传入的农耕文化,形成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牛河梁城邦制国家。原始的氏族制度正向奴隶制王朝过渡,由西辽河养育出的人类文明已经出现,并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南北遥相互映。在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方面写出了重重的一笔,科尔沁草原托起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曙光。
 
==转场盛景==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游牧系统的核心区位于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面积逾4000平方公里。这里历史上就是游牧民族狩猎和游牧活动的栖息地,当地一些牧民至今还保留着游牧迁徙的传统。
 
每年6月1日起,阶段性休牧期结束,巴彦温都尔苏木数千名牧民陆续赶着自家牛羊,从冬牧场转至夏牧场,游牧迁徙的队伍可绵延数十公里。今年,当地预计转场的牲畜达50万头只。“我们熟悉这里的河、草和气候,会根据雨水和草场情况决定转场时间和路线。”年近六旬的蒙古族牧民贺西格都楞说,到夏牧场放牧,不仅可以节省饲养成本,还有助于牛羊育肥。
 
转场前两天,牧民无就开始准备夏牧场所需的生活用品和迁徙途中的食物。当太阳还未升起,牧民们一道赶着牛羊,从冬牧场出发了。牧道一眼望不到边。牛羊们走走停停,遇到牧草丰富的地方,就低下头尽情享用“美味”。为了抓紧时间,牧民们不断地赶着牛羊往前走。牧民们赶着牛羊终于抵达夏牧场。他们在约定区域搭建蒙古包,取水、生火、做晚饭。牛羊们有的停在河边饮水,有的低头吃草,有的悠闲地踱着步。
 
夏牧场位于阿鲁科尔沁旗北部,是一片100多万亩的天然草场。这里草木繁茂、依河傍水,每年6月1日至11月1日开放。在此期间,牧民们可以在这里安营扎寨、牧马放羊。
 
为保障牧民和牲畜顺利转场,当地政府在转场的牧道沿途设立了3个服务驿站。“我们给转场牧民提供热水、方便食品和日常药品,并提醒牧民在牧道上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草原防火。”巴彦温都尔苏木墩都乌苏服务驿站工作人员斯琴图说。
 
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盖志毅表示,草原游牧系统使牧民、牲畜和草原之间的依存关系延续至今,保留与发展着蒙古族独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也体现着蒙古族崇尚和敬畏自然的生活理念。
 
==主要景点==
 
科尔沁草原不仅地域辽阔,其地貌特征多样化和蒙古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无论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都是丰厚的摄影资源,一年四季均为摄影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草原风光===
 
科尔沁草原历史上水草丰美,是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天然牧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活动频繁,科尔沁草原南部辽河两岸己成为万顷良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诗情画意般的场景,已演变为历史。然而,在科尔沁草原北部通辽市扎鲁特旗和霍林河市境内仍然有一处保留得十分完整的原始草原,她北依大兴安岭,西连锡林郭勒草原,地貌特征既有浅山丘陵,蔬林草地,又有冲击平原,更有山地平台,无数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宛如玉带游动其间,每年夏季牧民从村落迁徙到小河两岸,立包为营,放养牛羊,当地牧民把这里称之为“夏营地”。七、八月份是草原摄影最佳时节,蓝天白云,碧草绿茵,潺潺流水,座座毡房和漫散的牛羊构成一幅彩绘的画卷,特别是水丰草茂的平川,牧民更是相拥而至,蒙古包接连不断,清晨与傍晚,蒙古包升起的缕缕炊烟,出牧与牧归的畜群,日出与日落映红天边的云霞都是摄影的好时机,如果您身临其境,将真正领略科尔沁草原的魅力韵味和神奇。
 
===丹枫秋叶===
 
通辽有两个自然保护区,即位于科左后旗境内的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位于扎鲁特旗境内的特金罕山自然保护区,大青沟是科尔沁沙地的又一特殊地貌构成的自然奇观,沟深约100米,宽200—300米,长24公里,总面积8300公顷,沟底沟上和V型断面上生长各种植物700余种,堪称天然植物宝库,其沟深林密的原始生态保存十分完好,不仅是避暑观光的旅游胜地,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好去处。枫树是青沟众多树种中数量多最为密集的树种,每年霜期来临,沟上沟下以枫叶为主调,赤橙黄绿,异彩纷呈,如诗如画,美妙神奇。扎鲁特旗境内的“特金罕山自然保护区”的“蒙古栎”白桦林和罕山秋色也是摄影的一个亮点,蒙古栎是生长在科尔沁的一个独特树种,他与枫树一样霜期来临色彩斑斓,特别在山地草原,错落有致,画面富有层次感。罕山秋天的美丽还在于她地貌的多样化。既有大兴安岭秋林色彩的厚泽,又有坝上清远之神采,特别是九月下旬,几十万牲畜大迁徙,如云雾、如潮水,与金秋美景相融,其景、其势尉为壮观。罕山的秋天被当地影友称为摄影的天堂和黄金岁月。
 
===春花雪域===
塞外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草原五月,当万物复苏,树木吐绿,草原依然是满目枯黄,然而扎鲁特境内有两大亮点,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盎然春意,成为摄影人寻春的胜地。一是山杏花,扎鲁特旗是著名的山杏基地,全旗山杏面积达百万亩,每到4月下旬至5月初,片片杏花绽放在漫山遍野,真有“春来十里杏花红”的意境,你从镜头中会找到北国之春的感觉。二是罕山杜鹃,这是鲜为人知的摄影资源,2002年才被影友发现的一块摄影胜地。罕山杜鹃是兴安杜鹃的一个种类,生长在扎鲁特旗罕山,此处山陡林密,生态原始,是獐狍野鹿、野猪生存乐园,每年五月山坡北侧漫山杜鹃竞相开放,白桦林间红团似锦,如火如荼,场面瑰丽壮美,无论是其生态还是其场景,都是摄影佳境。她无疑为科尔沁草弥补了春的遗憾。科尔沁的冬天是摄影人又一天地,特别是扎鲁特旗阿拉坦大坝以北至霍林郭勒市境内;大雪来临,银装素裹,玉境琼山,成为圣洁的世界,大雪覆盖的大地,仍有牧羊人赶逐羊群放牧的场景,偶尔也能见到冬季未迁走的蒙古包,为摄影提供好的素材。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767,13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