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大雁塔

移除 21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File:大雁塔1.pn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 [[ 中原地区 ]] ,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p style="text-indent:2em;">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 [[ 慈恩寺 ]] ,故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此塔是玄奘大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p style="text-indent:2em;">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大雁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 [[ 《世界遗产名录》 ]]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9143/f773SfuTDlI2xPXwUEJeBPcy8x4wt566EjCfMTc0hHv5066Ncryxi7-4EQzXBs5ymbD9JagmY8O-84U13APerB4hjI9f-OOrWuJL33WmJeRv4niI4rx0_i29lR1b5djHyzJuRL5cl1zxJYFMqA 西安大雁塔简介 ]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5-06-21 </ref>
==基本信息==
{| class="wikitable"
<p style="text-indent:2em;">北魏道武帝时在此建净觉寺,隋文帝在净觉寺故址修建无漏寺,后废。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奏请太宗敕建佛寺,赐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请高僧玄奘担任上座法师,玄奘于此创立了大乘佛教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此寺遂成中国大乘佛教的圣地。唐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
<p style="text-indent:2em;">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 [[ 玄奘 ]] 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玄奘法师在慈恩寺主持寺务,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希望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拟在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于唐永徽三年(652年)三月附图表上奏。由于玄奘所规划浮屠(佛塔)总高三十丈,唐高宗以工程浩大难以成就,又不愿法师辛劳为由,恩准朝廷资助在寺西院建五层砖塔。[[File:大雁塔7.pn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File:大雁塔0.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新建佛塔名雁塔,由于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称为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称为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最初的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玄奘法师亲自主持建塔,历时两年建成。
===雁塔地宫===
<p style="text-indent:2em;">2008年5月, [[ 陕西 ]] 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王亚荣表示,和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 [[ 西安 ]] 大雁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宫。由此推测玄奘自印度取经归来后,所带回的珍宝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宫内。
<p style="text-indent:2em;">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玄奘亲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直到现在,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珍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
==文物遗存==
===塔座===
<p style="text-indent:2em;">大雁塔基座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碑石,西龛是由右向左书写,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时任中书令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龛是由左向右书写,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 [[ 《大唐三藏圣教序记》 ]] 碑,人称"二圣三绝碑"。<p style="text-indent:2em;">两碑规格形式相同,碑头为蟠螭圆首,碑身两边线有明显收分,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此为唐碑典型形制),碑座为有线刻图案的方形碑座,两碑通高337.5厘米,碑面上宽86厘米,下宽100厘米。碑文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世称 [[ 《雁塔圣教》 ]]
[[File:大雁塔2.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画家吴道子,大诗人王维等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可惜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但大雁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却还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除此之外,南门的券洞两侧还嵌有"玄奘负笈图"和"玄奘译经图"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唐代,新进士及第后,有大唐天子于杏园赐宴,于曲江聚会饮酒,慈恩塔下题名等风俗活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曲江流饮"和"雁塔题名"。
<p style="text-indent:2em;">进入南门,洞壁两侧镶嵌有多通明代题名碑,其中"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当时"雁塔"之风光写照。此外,还有描写玄奘辉煌一生的 [[ 《玄奘负笈像碑》 ]] [[ 《玄奘译经图碑》 ]] 。在塔内一层通天明柱之上,悬挂着四幅长联,写的是唐代的历史、人物、故事。
<p style="text-indent:2em;">一层塔内,还设有古塔常识及中国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与发展,佛塔的结构和分类。塔座登道的东侧墁砖处,平卧有一通"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所刻图案生动地反映了玄奘当年西天取经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万里征途、始于跬步的奋斗精神。
 
二层:释迦牟尼佛像
<p style="text-indent:2em;">大雁塔二层的塔室内,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宝贵文物,被视为"定塔之宝"。到此游览的游客争先礼拜瞻仰。
<p style="text-indent:2em;">在两侧的塔壁上,还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壁画两幅以及现代名人书法多幅,多是唐代诗人登临大雁塔有感而发的诗句。
 
三层:舍利子
三层:舍利子
<p style="text-indent:2em;">在三层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贵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有关舍利的由来有着一段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谦法师所赠,属一乘佛宝。
<p style="text-indent:2em;">大雁塔的模型是严格按照1比60的比例制作,惟妙惟肖。
 
四层:贝叶经
四层:贝叶经
<p style="text-indent:2em;">大雁塔四层塔室内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据说现今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其珍贵神秘可见一斑。
<p style="text-indent:2em;">在五层的塔室内,还收集展出有玄奘鲜为人知的数首诗词。可窥见玄奘高超的诗词艺术造诣。
六层:唐诗横幅六层:唐诗横幅 <p style="text-indent:2em;">六层悬挂有唐代五位诗人诗会佳作。天宝十一年(752年)晚秋,诗圣 [[ 杜甫 ]] [[ 岑参 ]] [[ 高适 ]] [[ 薛据 ]] [[ 储光羲 ]] 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酒筹助兴赋诗述怀,个个才华横溢,诗句出神入化。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千古不衰。
<p style="text-indent:2em;">七层是大雁塔的最高处,可向四周远眺,古城四方四景尽收眼底。七层的塔顶,刻有圣洁的莲花藻井,中央为一硕大莲花,花瓣上共有14个字,连环为诗句,可有数种念法。壁上玄奘所著 [[ 《大唐西域记》 ]] 中,记载了他在印度所闻的僧人埋燕造塔传说,向游人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舍利===
===贝叶经===
<p style="text-indent:2em;">大雁塔保存的文物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数贝叶经,即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卷。由于古印度没有纸张,书写常以贝叶代之,玄奘沿着丝绸古道取回的657部真经均为贝叶经。大雁塔四层塔室内就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据说现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非常罕见。
雁塔夜景
雁塔夜景
==文物保护==
<p style="text-indent:2em;">从2009年起,政府为保护大雁塔古文化实施通过封井、回灌地下水,加速地下水位回升。在全市先后建成6处地下水回灌示范点。希望以此尽快抬升地下水位,逐渐"扶正"大雁塔。西安市每天向地下注水约1200吨,大雁塔已逐渐回正。
<p style="text-indent:2em;">2011年,西安市政府批准实施 [[ 《西安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方案》 ]] ,要求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已封停各类自备井2215眼,同时严格限定新开采井井深、开采量及开采时段,并在全市地下水超采区开展地下水回灌,加快修复地下水环境。各监测井数据显示,回灌区域地下水位埋深最大抬升2.1米,倾斜的大雁塔已经得到抑制,"改斜归正"不再继续倾斜。
<p style="text-indent:2em;">2013年4月1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大雁塔申遗工程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3]20号),原则同意所报第二方案。
<p style="text-indent:2em;">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p style="text-indent:2em;">2015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成立50周年,将本年度"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定为"纪念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50周年",号召各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ICOMOS在国际文化遗产场所保护工作中的理念和贡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X)作为ICOMOS设立在西安的业务中心,积极响应ICOMOS的号召,围绕"纪念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50周年"这一主题,分别在大雁塔、 [[ 小雁塔 ]] 、大华纱厂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系列活动。
==价值意义==
<p style="text-indent:2em;">大雁塔的修建,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传入中国的结果。大雁塔是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标志之一。
<p style="text-indent:2em;">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修建。而后经历代改建、修缮,逐渐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原建筑特点的砖仿木结构,成为可登临的楼阁式塔。这一过程生动地体现了佛教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并逐渐的中国化。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进一步佐证了大雁塔与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的历史。大雁塔内收藏的 [[ 贝叶经 ]] 也是弥足珍贵的佛教文物。
==雁塔文化==
===雁塔题名===
<p style="text-indent:2em;"> [[ 唐代 ]] 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尤其是唐代诗人岑参的 [[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传诵千古。
<p style="text-indent:2em;">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凡新科进士及第,除了戴花骑马遍游长安之外,还要一起曲江流饮作诗品评(皇帝也必于曲江边的楼上垂帘观看),杏园探花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写在墙壁上留念,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当属白居易。他27岁一举中第,登上雁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
<p style="text-indent:2em;">到了明代, [[ 长安 ]] 虽已不是国都,但当地的文人学士追慕唐代雁塔题名的韵事,在每次乡试(相当于省级考试)结束后,考中的举人都要相携登塔,题诗留名。直到现在,大雁塔有的门楣和石框上还有前人的部分题诗留存。
==轶事典故==
===名称由来===
<p style="text-indent:2em;">玄奘所著 [[ 《大唐西域记》 ]] 中记载的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大唐西域记》卷九载:在摩伽陀国的因陀罗势罗娄河山中,有雁塔,相传雁投身欲开悟小乘教徒,也许这一记事就是雁塔名称的出处。
<p style="text-indent:2em;">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净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p style="text-indent:2em;">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游学西域。他单人独骑沿着"丝绸之路",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和五万余里孤征,终于达到佛教圣地天竺,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拜戒贤长老为师。后又用了五年时间在天竺佛国寻道,遍游全印众国。当返回那烂陀寺时,已位居这座佛教最高学府的主讲,仅次于恩师戒贤。
<p style="text-indent:2em;">唐贞观十九年(645年), [[ 玄奘 ]] 携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载誉回到 [[ 长安 ]]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该寺首任主持,兴建大雁塔,用于收藏从 [[ 天竺 ]] 带回的 [[ 舍利 ]] 、佛像和经卷,并专心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
===反清据点===
<p style="text-indent:2em;">辛亥革命前,同盟会陕西分会在 [[ 西安 ]] 的大雁塔有三次重大活动:
<p style="text-indent:2em;">1908年秋,同盟会与会党及同情、支持革命的社会人士形成"大联合"即形成反清联盟的初期,在大雁塔秘密召集一次大会,会上多数人主张暂不宜主张"平均地权"因恐引起一般人的误会,决议改为"主张土地国有"。这次会议,可认为是各派力量对革命纲领的协商和取得共识。会议中决定是年重阳日,共同去秘祭黄帝陵,使得反清联盟进一步巩固。
<p style="text-indent:2em;">1910年7月井勿幕和一些同盟会会员跟新军及哥老会成员,所谓"三十六弟兄"仿哥老会歃血为盟,形成了西安地区的反清联盟。
<p style="text-indent:2em;">1910年秋,三原的"勤公社"和 [[ 西安 ]] 的负责人以及刀客们(渭北民军的主要力量)在大雁塔秘密召开一次大会,拟定腊月初八乘西安清廷各官员出城之日,举行武装起义。当时会议中分急进和缓进两派,此计划未能执行。
==旅游信息==
<p style="text-indent:2em;">交通:公交5、21、22、23、27、30、41、224、320、401、500、501、527、601、606、609、715路等
<p style="text-indent:2em;">大雁塔北广场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 [[ 大慈恩寺 ]] 北外墙,东到广场东路,西到广场西路,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64米,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整个广场由水景喷泉、文化广场、园林景观、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组成,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广场南端设置"水景落瀑"、"主题水景"、[["观景平台" ]] 等景观。
<p style="text-indent:2em;">大雁塔北广场创造的新纪录: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和最大的水景广场,水面面积达2万平方米;它是 [[ 亚洲 ]] 雕塑规模最大的广场,广场内有2个百米长的群雕,8组大型人物雕塑,40块地景浮雕;拥有全世界最豪华的绿化无接触式卫生间,保持最清洁、世界上坐凳最多、世界最长的光带、世界首家直引水、规模最大的音响组合等多项纪录。。
== 相关视频 ==
<center>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