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伊波拉病毒

增加 9,229 位元組, 4 年前
建立新條目
'''伊波拉病毒''',「線狀病毒」科(Filoviridae)的成員,直徑約80 nm,970 nm長。呈長條形,構造奇特,有時呈分叉狀,有時捲曲,長度可達14 μm。伊波拉病毒屬(GenusEbolavirus)目前有五種病毒:Bundibugyo、Zaire、Sudan、Reston,與TaïForest,其抗原與生物特性會有所區隔。其中Bundibugyo、Zaire和Sudan伊波拉病毒皆曾在非洲地區造成數起大規模疫情發生。

==疾病介紹==
===病毒屬===
'''伊波拉病毒'''屬(學名:Ebolavirus)可導致出血熱,罹患此病可致人於死,包含數種不同程度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痠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疫情經驗上個案具有約25%(2007年烏干達)至90%(2003年剛果)的致死率,平均約50%,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伊波拉病毒屬(GenusEbolavirus)目前有五種病毒:Bundibugyo、Zaire、Sudan、Reston,與TaïForest,其抗原與生物特性會有所區隔。其中Bundibugyo、Zaire和Sudan伊波拉病毒皆曾在非洲地區造成數起大規模疫情發生。2014年造成西非大規模疫情的病毒株即為Zaire病毒。;Reston伊波拉病毒曾在菲律賓與中國大陸被發現,可造成人類以外靈長類的致死出血性疾病,雖曾有零星的人類感染個案,但臨床上皆無症狀。

===傳染窩===
在非洲,果蝠(尤其是錘頭果蝠(Hypsignathusmonstrosus)、富氏前肩頭果蝠(Epomops franqueti)與小項圈果蝠(Myonycteristorquata))被認為是可能的天然宿主;且伊波拉病毒的地理分布範圍與果蝠的分布範圍重疊。在非洲曾被報告的其他感染動物包括黑猩猩、大猩猩、猴、森林羚羊與豪豬等。

==流行病學==
===非洲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
*1976年在鄰近赤道的蘇丹南部省份與離其約800公里遠之薩伊共和國(現剛果民主共和國)兩地同時發現首例,鄉村之醫院與村落內有600多名個案,死亡率各為53%及88%。1979年第二次爆發流行於蘇丹的同一地區。

*1994年在象牙海岸的居民與黑猩猩發現另一型別之病毒株。之後在加彭、烏干達、剛果等地,陸續有大小不等的疫情爆發。

*1995年在薩伊共和國之Kitwit的流行規模較大。在撒哈拉沙漠附近的居民,以螢光法檢查抗體,發現有陽性反應。但是是否與高致病力之伊波拉病毒有所關聯,則並非十分清楚。

*2004年蘇丹南部省份爆發疫情,同年在俄羅斯及美國亦曾分別發生實驗室感染事件。

*2005年到2012年間剛果及剛果民主共和國數度發生疫情。

*2007年與2012年烏干達發生疫情。

*2013年12月西非發生疫情,流行國家包括幾內亞,並蔓延至賴比瑞亞、獅子山、奈及利亞、塞內加爾、馬利;此外美國、英國、西班牙及義大利等國分別傳出境外移入確診案例,此為西非首度發生疫情,且規模為歷年之最,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該疫情為國際間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

*2018年剛果民主共和國再度發生疫情,世界衛生組織並於2019年7月18日宣布為國際間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同時提升防疫等級。

=== Reston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
美國於1989年與1990年,義大利於1992年從菲律賓進口Cynomolgus猴子,皆發現與Reston伊波拉病毒有關。許多受感染之猴子皆死亡,5位動物工作者幾乎每天皆須與這些猴子接觸,其中有4位出現特異性之抗體,但並無發燒或其他病徵出現。2008年起,在菲律賓與中國大陸曾發現數個豬隻感染Reston伊波拉病毒死亡的疫情。

===歷年國際重要疫情年表===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 年 !! 國家 !! 病毒株 !! 病例數 !! 死亡數 !! 死亡率
|-
| 2018(統計至2019年7月19日)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ZaireZaireZaire || 2522 || 1698 || 67%
|-
| 2014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Zaire || 66 || 49 || 74%
|-
| 2013 || 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等多國 || Zaire || 28,652 || 11,325 || 40%
|-
| 2012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Bundibugyo || 57 || 29 || 51%
|-
| 2012 || 烏干達 || Sudan || 7 || 4 || 57%
|-
| 2012 || 烏干達 || Sudan || 24 || 17 || 71%
|-
| 2011 || 烏干達 || Sudan || 1 || 1 || 100%
|-
| 2008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Zaire || 32 || 14 || 44%
|-
| 2007 || 烏干達 || Bundibugyo || 149 || 37 || 25%
|-
| 2007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Zaire || 246 || 187 || 71%
|-
| 2005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Zaire || 12 || 10 || 83%
|-
| 2004 || 蘇丹  || Sudan || 17 || 7 || 41%
|-
| 2003(Nov~Dec)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Zaire || 35 || 29 || 83%
|-
| 2003(Jan~Apr)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Zaire || 143 || 128 || 90%
|-
| 2001~2002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Zaire || 59 || 44 || 75%
|-
| 2001~2002 || 加彭 || Zaire || 65 || 53 || 82%
|-
| 2000 || 烏干達 || Sudan || 425 || 224 || 53%
|-
| 1996 || 南非(前加彭) || Zaire || 1 || 1 || 100%
|-
| 1996(Jul~Dec) || 加彭 || Zaire || 60 || 45 || 75%
|-
| 1996(Jan~Apr) || 加彭 || Zaire || 31 || 21 || 68%
|-
| 1995 || 薩伊共和國 || Zaire || 315 || 254 || 81%
|-
| 1994 || 象牙海岸 || Tai Forest || 1 || 0 || 0%
|-
| 1994 || 加彭 || Zaire || 52 || 31 || 60%
|-
| 1979 || 蘇丹 || Sudan || 34 || 22 || 65%
|-
| 1977 || 薩伊共和國 || Zaire || 1 || 1 || 100%
|-
| 1976 || 蘇丹 || Sudan || 284 || 151 || 53%
|-
| 1976 || 薩伊共和國 || Zaire || 318 || 280 || 88%
|}
註:薩伊共和國(1971–1997)為剛果民主共和國之舊稱

==傳染方式==
伊波拉病毒屬透過接觸受感染果蝠,可直接傳染給人,或是透過中間宿主之野生動物,例如受感染的猴、猿等再傳染給人。人傳人感染是因為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或其屍體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尤以破損皮膚與黏膜接觸感染風險更大;或是間接接觸被感染者體液污染的環境而感染。伊波拉病毒不會經由水、蚊蟲叮咬傳播。至今尚未有藉由空氣微粒(aerosols)傳播的案例報告。醫護人員被感染之情況在非洲頗為常見,主要是因為醫護人員照顧病患時未遵守適當的防護措施(如洗手、配戴標準防護裝備等)。另有報告顯示痊癒病患之精液中仍有病毒,且可經性行為傳染。

==臨床症狀==
伊波拉病毒感染為伊波拉病毒所引起的嚴重急性疾病,其初期症狀為突然出現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等,接著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實驗室檢驗則發現白血球、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異常與肝功能指數上升。個案之致死率平均約50%,依過去疫情經驗約在25%-90%。

==預防方法==
伊波拉病毒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可供預防接種。其他預防方式包括在流行地區,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動物。如需接觸動物則應戴手套及穿著合適衣物。食用動物性食品(血液或肉)前應煮熟。
避免直接接觸被感染者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如需照顧病患則應配戴手套及合適之個人防護裝備。
因目前證據無法排除藉由性行為傳染的風險,WHO建議所有病患及其性伴侶應接受衛教諮詢並被發放保險套;男性病患於出現症狀後12個月或直到兩次精液檢驗結果陰性前應避免各種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男性病患應於症狀出現後3個月檢驗精液,如檢驗結果陽性,應持續進行每個月檢驗,直到間隔1週之兩次檢驗結果陰性。直到精液檢驗陰性前,應落實手部及個人衛生,且處理及丟棄保險套時,需避免接觸到精液。病患屍體應於24小時內入殮並火化。
因疾病初期症狀較不具專一性,醫護人員照護所有病患需提高警覺並配戴標準防護配備,實施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洗手、呼吸道衛生、避免體液噴濺等。所有進入安置疑似或確定病例隔離病室的工作人員,則應穿著連身型防護衣並配戴N95等級以上口罩、防護面罩、雙層手套、防水長筒鞋套等高規格個人防護裝備,若病人有嘔吐或腹瀉症狀時,則加穿防水圍裙,避免直接接觸病患之血液及體液。且優先將病人收置於負壓隔離病室等,提升醫療照護工作人員防護層級。
潛伏期及可傳染期

==潛伏期==
*2~21天,平均為 4~10天。
===可傳染期===
病人於潛伏期不具傳染力,出現症狀後具傳染力,病人的傳染力隨病程演進而增加。只要病人血液或分泌物有伊波拉病毒,病人仍具傳染力。目前有資料顯示伊波拉病毒RNA可在男性病患精液中存在一年以上,女性病患則於症狀出現後33天仍可於陰道分泌物驗出病毒RNA,仍可能具傳染力。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