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安第斯山

增加 8,42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中文名称:安第斯山脉 宽   度:最宽750公里 终   点:火地岛 起   点:特立尼达岛 别   称:南美洲脊梁 长   度:8900余千米 地理位置:南美洲的西岸 主   峰:阿空加瓜山(6962米) 走   向:由北向南 所属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中文名
安第斯山脉
全长
8900余千米
西半球最高峰
阿空加瓜山,6959米
外文名
Andes Mountains
平均海拔
3,660 米
西班牙语
Cordillera de Los Andes
 
安第斯山脉是陆地上最长的山脉,位于南美洲的西岸,范围从巴拿马一直到智利。属于科迪勒拉山系,从北到南全长8900余千米,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山脉有许多海拔6000米以上、山顶终年积雪的高峰,且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山脉从智利的最南端合恩角,穿越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 在委内瑞拉,安第斯山脉分成三个不同的山脉,其中一条山脉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海岸。雄伟壮观的安第斯山脉是南美洲最早开发的地区,中段山区保留着许多古代印加帝国的文化遗迹。据说独具特色的印加古国就出自于这里。
 
==形成过程==
 
安第斯山脉是板块运动的产物,这一过程仍然在进行,还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地质学副教授卡玛拉·加尔齐奥内的团队曾在《科学》杂志上撰文表示,他们对沉积物进行研究后发现,安第斯山脉曾在几千万年里抬升缓慢,然后在距今1000万年至600万年间突然加快了升高速度。加尔齐奥内在文中表示,褶皱会在地壳下方形成一个沉重的“根部”,固定住地壳。传统理论认为,地底深处的地幔软流层会缓慢侵蚀这个“根部”,使山脉随着地壳的加厚而逐渐抬升。但加尔齐奥内却提出了另一种理论,即“拆沉作用”使“根部”温度上升,变成粘稠的糖浆那样的物质并向下渗漏,然后突然崩溃,陷入炽热的地幔中。位于“根部”上方的山脉便突然与其脱离,开始抬升。
 
==地形地势==
 
安第斯山脉主峰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左右,为西半球的最高峰。
 
此外安第斯山脉中的哥多伯西峰(Cotopaxi)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之一,海拔约5897米。南美洲诸重要河流的发源地。
 
安第斯山脉不是由众多高大的山峰沿一条单线组成,而是由许多连续不断的平行山脉和横断山脉(或科迪勒拉)组成的,其间有许多高原和洼地。分别称为东科迪勒拉和西科迪勒拉的东、西山脉界线分明,勾勒出了该山系的主体特征。东、西科迪勒拉总的方向是南北走向,但东科迪勒拉有几处向东凸出,形成形似半岛的孤立山脉,或像位于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和秘鲁毗连地区的阿尔蒂普拉诺那样的山间高原。
 
==气候类型==
 
第斯山脉属于巨大的褶皱山脉,是由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而隆起形成的,由于板块之间巨大的挤压力,使得安第斯山脉的平均海拔高达3660米,许多山峰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被誉为“南美洲的脊梁”。安第斯山脉对于南美洲的气候有着巨大的影响,首先,安第斯山脉山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所以形成了终年低温的“高山气候”。
 
另外,由于受南北走向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影响,使得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气流很难逾越山脉而影响另一侧。所以南美洲的气候分布以安第斯山脉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存在明显的气候差异。安第斯山脉西侧地区距离太平洋沿海距离较近,所以气候呈现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分布。从低纬至高纬依次分布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在安第斯山脉以东地区,位于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地区,是世界上“热带雨林气候”最大的分布区,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信风,使得大量降水都落在亚马孙平原中。从亚马孙平原往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南美洲南端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由于位于安第斯山脉以东,地处盛行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稀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
 
==自然资源==
 
安第斯山区的主要矿藏有有色金属、石油、硝石、硫磺等。有色金属矿多与第三纪、第四纪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有关,特别是以矿脉和岩脉形式侵入到上层的岩浆体,如安山岩、闪长岩、玢岩等。最突出的是铜矿,矿区从秘鲁南部至智利中部,为世界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的一部分,世界最大的地下铜矿采矿场就在此山脉中,在地底深达1200米,采矿坑道总长超过2000多千米。石油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北段的山间构造谷地或盆地中。
 
安地斯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区之一,南部矿区的范围特别辽阔。主要矿物有∶智利和秘鲁的铜,玻利维亚的锡,玻利维亚和秘鲁的银、铅和锌,秘鲁、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的金,哥伦比亚的铂和祖母绿,玻利维亚的铋,秘鲁的钒以及智利、秘鲁和哥伦比亚的煤和铁。广阔的石油矿床分布在整个安地斯山脉的东侧。安第斯山脉孕育了无比巨大的铜矿,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地下铜矿,深入地表以下1200米,庞大的地下坑道总长超过2000多千米,采矿的自动化程度极高,地下生活设施完善。
 
==生态分布==
 
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垂直分带明显,随纬度、高度和坡向而异。北段地处低纬,综合反映热带湿润的基本特征。低地和低坡地带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7℃以上,年降水量多超过2000毫米,热带山地常绿林所占比重很大。由下向上,气候和植被类型依次更替,直至高山冰雪带,垂直带图谱完整。中段自北向南气温年较差增大,降水量减少,主要反映干旱特征。南段地处中、高纬,体现温凉湿润特征。最冷月平均气温在低于10℃,最热月平均气温以上0℃。
 
===动植物===
 
在安第斯山脉,动植物的生存能力大部分取决于海拔高度,植物群落的生存也由气候、湿润的程度和土壤等条件决定,而动物则赖有丰足的食物来源才能生存;永久雪线是动植物生存的上限。有些植物和动物可以在任何海拔高度上生存,其他的则只能生活在某一高度。猫类很少生活在13,000尺以上,白尾小鼠通常不低于13,000尺,最高可达17,000尺。无峰驼(美洲驼、栗色羊驼、羊驼和骆马)主要为高原动物,生活在11,200尺~12,800尺之间高度,但也可在海拔较低的地方生活得很好。据认为,神鹰可以高飞至26,000尺。
 
如气温、风、辐射和干旱,这些决定了安地斯山脉不同地区的植物生长。一般说来,安大哥的地方逊盆地地区则反映了东、西科迪勒拉山脉内、外侧山坡间的差异。
宽 度最宽750公里大约在南纬35°的一个地带把安地斯山脉画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往南,在巴塔哥尼亚安地斯山脉,植物属南方系统而不是安地斯的。
终 点火地岛==居住民族==
起 点特立尼达岛===山区居民===
别 称 雄伟壮观的安第斯山脉是 南美洲 脊梁开发最早的地区,中段山区保留着古代印加帝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居民主要为印欧混血种,其次为印第安人克丘亚族和艾马拉族。
长 度8900余千米===原住民族===
地理位置南美洲的 西岸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它的中部最宽处只有640千米,而它的长度却有8900千米。这里山势陡峻,海拔大部在3000米以上,不少高峰超过6000米。绵延的山岭,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是一个神秘的地区。据考古材料证明,安第斯高原在历史上曾经历过一系列较高的古代文明时期,并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印加文明。
主 峰阿空加瓜山(6962米)==经济资源==
走 向由北向南===农业资源===
所属 在安地斯 科迪勒拉 发展农业很困难,作物的产量相当低。水源供给不足,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干旱或季节性降雨雨量很少,并且没有规律。海拔高的平原气候寒冷,庄稼经常受到霜冻。地势崎岖不平,土壤发育不良;即使有肥沃的谷地,但都十分狭小。因此,安地斯 区的农产品大部分供当地消费。不过,有些农产品的产量较大,可供出口,如咖啡、烟草和棉花;此外,尽管禁止生产,大量的古柯(生产古柯碱的原料)仍从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出口。通过灌溉增加可耕地面积的可能性极为有限。
===畜牧业===
高原地区的天然牧场广泛用来饲养牛群。哥伦比亚出口牛,秘鲁有规模巨大的罐装牛乳厂和家畜加工业。在秘鲁和玻利维亚广泛饲养绵羊、山羊、美洲驼和羊驼,这两个国家都出口羊毛和羊驼毛。
===出口===
由于美国宇航局1980年重新在 安第斯山 脉(盖丘亚语:Andes;奇楚亚语:Antis)属于科迪勒拉山系,也称安弟斯山脉或安蒂斯山脉 区发现了古印加文明时的主要食物的藜麦 位于南美洲 藜麦已经成为发达社会 西岸 时尚健康食品 范围从巴拿马一直到智 。从北到南 维亚、秘鲁、厄瓜多尔迅速成为 长8900余千米,是世界上最长 山脉 主要出口国 纵贯南美大陆西部 占全球产量的98% 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山脉有许多海拔6000米以上、山顶终年积雪 成为当地农业 高峰,且地区矿 支柱 资源丰富
安第斯山脉从南美洲的南端到最北面的加勒比海岸绵亘约形成一道连续不断的屏障。安地斯山脉将狭窄的西海岸地区同大陆的其余部分分开,是地球重要的地形特征之一,它对山脉本身及其周围地区的生存条件产生深刻的影响。位于阿根廷境内的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为西半球和南半球第一高峰。==参考文献==
722,58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