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674
次編輯
變更
人本主义心理学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人本主义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4%BA%BA%E6%9C%AC%E4%B8%BB%E4%B9%89%E5%BF%83%E7%90%86%E5%AD%A6/673687/6228998/4bed2e738bd4b31cd5aa1f…”
[[File:人本主义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4%BA%BA%E6%9C%AC%E4%B8%BB%E4%B9%89%E5%BF%83%E7%90%86%E5%AD%A6/673687/6228998/4bed2e738bd4b31cd5aa1f9285d6277f9e2ff801?fr=lemma&ct=cover#aid=6228998&pic=4bed2e738bd4b31cd5aa1f9285d6277f9e2ff801 原图链接]人本主义心理学]]
{{Psychology}}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亚伯拉罕·马斯洛]]创立,以[[卡尔·罗哲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简介==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60年代开始形成,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
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起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有很多方面,但主要来自两个领域。一是[[欧洲]]影响广泛的[[存在主义]]哲学,一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亚拉伯罕·马斯洛]]的研究。
不少治疗师如[[卡尔·罗哲斯]]、[[亚伯拉罕·马斯洛|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同时也不赞成行为主义将研究动物行为的结果,用来解释人类複杂的行为,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存在主义哲学的问世已有几百年,尽管它艰深难懂,特别是没有共同认可的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定义,但它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人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和人的唯一性等,后来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马斯洛]]提出的[[需要阶梯]]和[[自我实现]]等理论。
*[[卡尔·罗哲斯]]提出的[[个人中心治疗]]和[[同理心]]等治疗理论,他亦在人本主义的治疗中特别重视治疗师必须要有三个成分:真诚一致、无条件正向关怀与同理心。
==理论体系==
===需要层次===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1.生理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2.安全需要 (safety need)
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3.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4.尊重需要 (esteem need)
包括尊重别人和自我尊重两个方面。
5. 认知的需要
6. 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包括实现自身潜能。
在心理学上,需要层次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
命运或禀性”,定义为“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了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
程”。
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马斯洛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历史上和当时仍然健在的著名人物,如[[斯宾诺莎]]、[[贝多芬]]、[[歌德]]、[[爱因斯坦]]、[[林肯]]、[[杰弗逊]]、[[罗斯福]]等人进行个案研究,概括出了自我实现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
1.对现实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意的关系
2.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3.行为的自然流露
4.以问题为中心
5.超然的独立性:离辟独居的需要
6.自主性:对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意志;积极的行动者
7.体验的时时常新
8.社会感情
9.自我实现者的人际关系
10.民主的性格结构
11.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
12.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3.创造力
14.对文化适应的对抗
===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只有在生活中经常产生高峰体验,才能顺利地达到自我实现。
马斯洛在阐述高峰体验时认为:“这种体验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许多人都声称自己在这种体验中仿佛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奥秘。人们好像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和紧张奋斗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地。
“这些美好的瞬间来自爱情,和异性的结合,来自审美感觉,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与大自然的交融……”
这种高峰体验可能发生于父母子女的天伦情感之中,也可能在事业获得成就或为正义而献身的时刻,也许在饱览自然、浪迹山水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刹那。
===教育思想===
马斯洛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前提。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
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为了使儿童健康成长,应当充分信任他们和信赖成长的自然过程,即不过多干扰,不揠苗助长或强迫其完成预期设计,不以专制的方式,而是以道家的方式让他们自然成长和帮助他们成长。
马斯洛把完善的人性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通常人在低级需要获得满足后即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自我实现追求的内容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包括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诚实、单纯、改善、秩序、文雅、成长、清洁、宁静、和平等。
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1.自我同一性原则
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启发性原则
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美育原则
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
4.超越性原则
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此外,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5.价值原则
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第三大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其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在方法论上,他们反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行为,主张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
无论是马斯洛的自然人性说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罗杰斯基于尊重、真诚、悦纳的“完人”教育观,都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
===启示===
1.相信儿童的潜能——自然人性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基于自然的人性论,认为有机体均有一定的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潜能;强调人的基本需要均由人的潜能决定,人性是善的或中性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带有“佛性”,恶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是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这一点从人本质的角度对基本儿童观具有实际的启示意义。
2.注重儿童的需要——实现“各自”的自我
马斯洛根据动机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经典的需要层次理论,即自下而上的生理、安全、归属感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一般模式。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但每个人的需要和动机不一,自我实现的标准和结果各异,不能将一个人自我实现的标准和模式强加到他人身上。
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无条件尊重与自尊。自我实现者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其自我概念与整个经验结构是和谐一致的,体验到一种无条件的自尊,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3.儿童共同成长——知情统一的教学观
罗杰斯(1963)认为,生活是一个使个体不断成长并达到完美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实现倾向的,指向于个体的成长、自主、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环境(包括教育的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个体总是在得到无条件的积极肯定和积极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意识的。
在此基础上,罗杰斯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观与教学观,旨在通过知情统一的方式,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即完人(whole person)。这种教育能“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其培养心理气氛的三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真诚或真实,尊重、关注和接纳,以及移情性理解。
===管理===
马斯洛很早即关注人的因素。当美国60年代的管理大师[[杜拉克]]、[[麦格莱高]]等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工业化的工作场地时,马斯洛最早认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性,他说:“工业领域也许能够当作心理动力学研究高级人类发展研究和人类思想生态学研究的新实验室。” 他认为,任何组织的管理问题,都可以用一种新方法来加以解决,建立起某种环境条件,使个人目标与该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即,无论何种管理都应以人为本。
首先,他尊重个人,强调自我实现,主张以最简单的方式,对人类劳动、生活和谋生的方式进行合适的管理,认为合适的管理是一种理想化的或革命性的技巧。
其次,他认为,推进健康管理和协同管理,要修改在大型组织里一直在起作用的那种顺从性的行为,让人们在一个公司里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工作不成为一种工作,而成为自己喜欢的娱乐。
第三,他盛赞协同,主张一个追求自身利益的人,同时也自动地帮助了别人;无私奉献帮助他人的人,同时也得到自我需要的好处。
最后,他极力主张不要将权力赋予给“为得到权力而追求权力的人”。
马斯洛的观点很具有颠覆性、穿透性和准确的预见性。几十年过去了,其有关要求自我实现的员工、培养客户忠诚、树立领导风范以及把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创造力源泉的主张等等,描绘了我们今天数字化时代的图景,显得非常深刻。
===主要贡献===
1、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人学,它在使心理学走上研究人或人性的科学道路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布根塔尔]]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的“一场重大的突破”,也是“人关于自身知识的一个新纪元”。它在人类状况方面会发生的变化,将同我们在过去那个世纪已看到的物理学方面的变化同样深刻。
传统心理学主要沿着冯特所开辟的关于意识元素分析心理学自然基本研究的下行路线发展,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迳直探讨意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打开了心理学研究向上或向社会方面发展的通道,再次从主体内部出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如人的价值、生活意义、自我实现、意识状态转换、超越自我、高峰体验、生死体认、宇宙觉知、人类协同等等。
《[[纽约时报]]》曾评论说:“‘第三思潮’是人类了解自身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
2、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
3、提出实验客观范式与经验主观范式统合的新构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中的方法论的僵化、二歧式思维和实验主义,提出将实验-客观范式(experimental-objective paradigm)和经验-主观范式(esperimental-subjective paradigm)统合起来的新构想,突出了开放研究、整体分析和多学科式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根据心理学对象决定心理学方法的原则,反对以方法为中心而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这既是对行为主义以方法为准则选择研究对象的一种反抗,又是对各种各样方法中心主义的一种批判。不仅如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抨击了自[[冯特]]开始主流心理学长期依据[[牛顿-笛卡尔范式]]([[牛顿]],[[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仿效自然科学来建构其理论模式,其结果导致心理学陷入机械论、还原论、元素主义和简单化的境地。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积极意义在于:(1)反对心理学中僵死的方法论和实验主义,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兼容和综合的态度。(2) 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的作用,实现实验(或客观)和经验(或主观)
两种范式的统一。(3)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元素主义,强调整体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
4、促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动机层次理论、受辅者中心疗法,对强化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5、推动哲学世界观的积极变革
17世纪发生在[[西欧]]的科学革命对近代世界观起了一种定型的作用。它留给人们的是一种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世界观。科学、工具理性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客二分”和还原论的思维定势是这种世界观的基本特征。它把主观与客观、理性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决定论与选择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
其总体特征是:重知觉轻直觉、重客观轻主观、重事实轻价值、重契约轻习俗与传统、重物质轻精神。这种世界观成了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获得了宗教的意义。这种机械论的世界观决定了各门学科的性质和发展。
不仅是[[物理学]],而且[[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都不可能不受到这种世界观的支配。
===理论评价===
人本主义思想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
1.理论体系不够严谨,缺乏对基本观点的明确目标和充分论证,一些概念也描述得很模糊。
2.过分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选择,认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忽视社会环境和后天教育对人成长的影响和制约。
3.人格问题研究方法有其积极意义,但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系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排除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单纯以自然
科学的实验和分析方法不足以说明人的精神生活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其不足之处,但它探讨了人的本性和价值,试图提供心理学的证明,不仅扩大了心理学的领域,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研究,并且加强了实证科学和规范科学的联系,也促进了心理学向高级发展。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我们开创了认识人生,改善人生的新天地,它研究的问题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提出[[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虽然不够[[尽善尽美]],但这是积极的,对社会的个体,民族乃至人类整体的生活提高都是有益的。
==参见==
*[[辅导]]
*[[自我满足性需求]]
*[[个人中心治疗]]
{{Horizontal psychology}}{{LearningTheoriesInPsychology}}
[[Category:170 心理学总论]]
{{Psychology}}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亚伯拉罕·马斯洛]]创立,以[[卡尔·罗哲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简介==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60年代开始形成,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
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起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有很多方面,但主要来自两个领域。一是[[欧洲]]影响广泛的[[存在主义]]哲学,一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亚拉伯罕·马斯洛]]的研究。
不少治疗师如[[卡尔·罗哲斯]]、[[亚伯拉罕·马斯洛|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同时也不赞成行为主义将研究动物行为的结果,用来解释人类複杂的行为,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存在主义哲学的问世已有几百年,尽管它艰深难懂,特别是没有共同认可的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定义,但它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人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和人的唯一性等,后来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马斯洛]]提出的[[需要阶梯]]和[[自我实现]]等理论。
*[[卡尔·罗哲斯]]提出的[[个人中心治疗]]和[[同理心]]等治疗理论,他亦在人本主义的治疗中特别重视治疗师必须要有三个成分:真诚一致、无条件正向关怀与同理心。
==理论体系==
===需要层次===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1.生理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2.安全需要 (safety need)
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3.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4.尊重需要 (esteem need)
包括尊重别人和自我尊重两个方面。
5. 认知的需要
6. 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包括实现自身潜能。
在心理学上,需要层次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
命运或禀性”,定义为“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了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
程”。
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马斯洛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历史上和当时仍然健在的著名人物,如[[斯宾诺莎]]、[[贝多芬]]、[[歌德]]、[[爱因斯坦]]、[[林肯]]、[[杰弗逊]]、[[罗斯福]]等人进行个案研究,概括出了自我实现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
1.对现实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意的关系
2.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3.行为的自然流露
4.以问题为中心
5.超然的独立性:离辟独居的需要
6.自主性:对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意志;积极的行动者
7.体验的时时常新
8.社会感情
9.自我实现者的人际关系
10.民主的性格结构
11.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
12.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3.创造力
14.对文化适应的对抗
===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只有在生活中经常产生高峰体验,才能顺利地达到自我实现。
马斯洛在阐述高峰体验时认为:“这种体验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许多人都声称自己在这种体验中仿佛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奥秘。人们好像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和紧张奋斗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地。
“这些美好的瞬间来自爱情,和异性的结合,来自审美感觉,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与大自然的交融……”
这种高峰体验可能发生于父母子女的天伦情感之中,也可能在事业获得成就或为正义而献身的时刻,也许在饱览自然、浪迹山水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刹那。
===教育思想===
马斯洛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前提。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
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为了使儿童健康成长,应当充分信任他们和信赖成长的自然过程,即不过多干扰,不揠苗助长或强迫其完成预期设计,不以专制的方式,而是以道家的方式让他们自然成长和帮助他们成长。
马斯洛把完善的人性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通常人在低级需要获得满足后即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自我实现追求的内容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包括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诚实、单纯、改善、秩序、文雅、成长、清洁、宁静、和平等。
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1.自我同一性原则
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启发性原则
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美育原则
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
4.超越性原则
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此外,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5.价值原则
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第三大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其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在方法论上,他们反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行为,主张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
无论是马斯洛的自然人性说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罗杰斯基于尊重、真诚、悦纳的“完人”教育观,都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
===启示===
1.相信儿童的潜能——自然人性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基于自然的人性论,认为有机体均有一定的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潜能;强调人的基本需要均由人的潜能决定,人性是善的或中性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带有“佛性”,恶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是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这一点从人本质的角度对基本儿童观具有实际的启示意义。
2.注重儿童的需要——实现“各自”的自我
马斯洛根据动机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经典的需要层次理论,即自下而上的生理、安全、归属感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一般模式。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但每个人的需要和动机不一,自我实现的标准和结果各异,不能将一个人自我实现的标准和模式强加到他人身上。
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无条件尊重与自尊。自我实现者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其自我概念与整个经验结构是和谐一致的,体验到一种无条件的自尊,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3.儿童共同成长——知情统一的教学观
罗杰斯(1963)认为,生活是一个使个体不断成长并达到完美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实现倾向的,指向于个体的成长、自主、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环境(包括教育的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个体总是在得到无条件的积极肯定和积极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意识的。
在此基础上,罗杰斯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观与教学观,旨在通过知情统一的方式,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即完人(whole person)。这种教育能“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其培养心理气氛的三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真诚或真实,尊重、关注和接纳,以及移情性理解。
===管理===
马斯洛很早即关注人的因素。当美国60年代的管理大师[[杜拉克]]、[[麦格莱高]]等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工业化的工作场地时,马斯洛最早认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性,他说:“工业领域也许能够当作心理动力学研究高级人类发展研究和人类思想生态学研究的新实验室。” 他认为,任何组织的管理问题,都可以用一种新方法来加以解决,建立起某种环境条件,使个人目标与该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即,无论何种管理都应以人为本。
首先,他尊重个人,强调自我实现,主张以最简单的方式,对人类劳动、生活和谋生的方式进行合适的管理,认为合适的管理是一种理想化的或革命性的技巧。
其次,他认为,推进健康管理和协同管理,要修改在大型组织里一直在起作用的那种顺从性的行为,让人们在一个公司里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工作不成为一种工作,而成为自己喜欢的娱乐。
第三,他盛赞协同,主张一个追求自身利益的人,同时也自动地帮助了别人;无私奉献帮助他人的人,同时也得到自我需要的好处。
最后,他极力主张不要将权力赋予给“为得到权力而追求权力的人”。
马斯洛的观点很具有颠覆性、穿透性和准确的预见性。几十年过去了,其有关要求自我实现的员工、培养客户忠诚、树立领导风范以及把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创造力源泉的主张等等,描绘了我们今天数字化时代的图景,显得非常深刻。
===主要贡献===
1、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人学,它在使心理学走上研究人或人性的科学道路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布根塔尔]]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的“一场重大的突破”,也是“人关于自身知识的一个新纪元”。它在人类状况方面会发生的变化,将同我们在过去那个世纪已看到的物理学方面的变化同样深刻。
传统心理学主要沿着冯特所开辟的关于意识元素分析心理学自然基本研究的下行路线发展,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迳直探讨意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打开了心理学研究向上或向社会方面发展的通道,再次从主体内部出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如人的价值、生活意义、自我实现、意识状态转换、超越自我、高峰体验、生死体认、宇宙觉知、人类协同等等。
《[[纽约时报]]》曾评论说:“‘第三思潮’是人类了解自身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
2、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
3、提出实验客观范式与经验主观范式统合的新构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中的方法论的僵化、二歧式思维和实验主义,提出将实验-客观范式(experimental-objective paradigm)和经验-主观范式(esperimental-subjective paradigm)统合起来的新构想,突出了开放研究、整体分析和多学科式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根据心理学对象决定心理学方法的原则,反对以方法为中心而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这既是对行为主义以方法为准则选择研究对象的一种反抗,又是对各种各样方法中心主义的一种批判。不仅如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抨击了自[[冯特]]开始主流心理学长期依据[[牛顿-笛卡尔范式]]([[牛顿]],[[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仿效自然科学来建构其理论模式,其结果导致心理学陷入机械论、还原论、元素主义和简单化的境地。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积极意义在于:(1)反对心理学中僵死的方法论和实验主义,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兼容和综合的态度。(2) 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的作用,实现实验(或客观)和经验(或主观)
两种范式的统一。(3)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元素主义,强调整体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
4、促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动机层次理论、受辅者中心疗法,对强化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5、推动哲学世界观的积极变革
17世纪发生在[[西欧]]的科学革命对近代世界观起了一种定型的作用。它留给人们的是一种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世界观。科学、工具理性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客二分”和还原论的思维定势是这种世界观的基本特征。它把主观与客观、理性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决定论与选择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
其总体特征是:重知觉轻直觉、重客观轻主观、重事实轻价值、重契约轻习俗与传统、重物质轻精神。这种世界观成了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获得了宗教的意义。这种机械论的世界观决定了各门学科的性质和发展。
不仅是[[物理学]],而且[[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都不可能不受到这种世界观的支配。
===理论评价===
人本主义思想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
1.理论体系不够严谨,缺乏对基本观点的明确目标和充分论证,一些概念也描述得很模糊。
2.过分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选择,认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忽视社会环境和后天教育对人成长的影响和制约。
3.人格问题研究方法有其积极意义,但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系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排除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单纯以自然
科学的实验和分析方法不足以说明人的精神生活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其不足之处,但它探讨了人的本性和价值,试图提供心理学的证明,不仅扩大了心理学的领域,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研究,并且加强了实证科学和规范科学的联系,也促进了心理学向高级发展。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我们开创了认识人生,改善人生的新天地,它研究的问题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提出[[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虽然不够[[尽善尽美]],但这是积极的,对社会的个体,民族乃至人类整体的生活提高都是有益的。
==参见==
*[[辅导]]
*[[自我满足性需求]]
*[[个人中心治疗]]
{{Horizontal psychology}}{{LearningTheoriesInPsychology}}
[[Category:170 心理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