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朱宏平

增加 13,648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朱宏平 | 圖像 = File:Zhuhongping.jpg|缩略图|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朱宏平
| 圖像 =
[[File:Zhuhongping.jpg|缩略图|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1142424547&di=9ef46052ff37ed6a8822cb110030b99b&imgtype=0&src=http%3A%2F%2Fupfile.cuepa.cn%2Fnewspics%2F2018%2F03%2Fs_ade86d83fcca9c667851333dfbd2d50499320.jpg 原圖鏈結][http://wustuc.cuepa.cn/index.php?release_id=126444 来自武汉科技大图片]]]
| 出生日期 = 1965年
| 逝世日期 =
| 出生地点 =
| 國籍 = 中国
| 職業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知名原因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院长、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院长
| 知名作品 = 《[[交通科技]]》</br>《[[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br>《[[振动工程学报]]》</br>
}}
'''[[朱宏平]]'''<ref>[https://baike.so.com/doc/867332-917046.html 个人简历网 ] </ref>
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职称/职务: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8年于[[华中理工大学]]获建筑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92年于华中理工大学获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于华中理工大学获结构工程工学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香港科技大学作博士后,1997—1998年在日本京都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华中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1999—2001年在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任副教授,曾于2002年—2003年两次到香港理工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2000年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05年至今任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院长、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院长 。<ref>[http://mse.hust.edu.cn/info/1100/6667.htm 登峰计划”机器人与数控加工团队遴选论证会成功举行],华中科技大学, 2017-07-07</ref>
[[File:Zhuhongping1.jpg|缩略图|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1142581386&di=2446031b337881b3e0e113e44b4a6f9b&imgtype=0&src=http%3A%2F%2Fb.hiphotos.baidu.com%2Fbaike%2Fw%253D133%2Fsign%3Dd23cedbdd158ccbf1bbcb1392ad9bcd4%2Fd53f8794a4c27d1eb3f97fcb1bd5ad6edcc438e5.jpg 原圖鏈結]]]
== 简介 ==
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控制结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华中科大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主任、土木工程湖北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桥梁结构安全与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交集团桥隧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专委会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委会委员、高等学校土建学科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建设教育协会副会长暨湖北省高等建设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土木建筑工程学会结构计算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建设委员会科技咨询专家、美国混凝土材料学会(ACI)会员。《[[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常务副主编、及J. of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振动工程学报]]》、《[[振动与冲击]]》、《[[交通科技]]》编委。

长期以来从事土木工程结构振动分析与隔震控制、损伤检测与健康评估、以及雷电探测与定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及多项重要的关系到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横向科研项目,现正主持1项国家97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港澳台)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若干重要的工程项目等。出版专著1部、发表三大索引检索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超过50篇,获得授权专利5项。作为负责人完成的项目获201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项目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和2010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2011年和199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研究成果还曾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1998年)以及中国侨联第二届科技创新人才奖(2007年)等。
== 人物经历 ==

1984.09-1988.07: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本科,并被免试为研究生,连续三年担任建工843班班长,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特优生。

1989.09-1992.06:华中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硕士论文被评为校优秀硕士论文,并被免试为博士研究生。

1992.09-1995.05:华中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博士论文在全国首届100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在硕士到博士的6年时间里,连续5年担任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支部书记,并两次荣获光华奖学金。

1996.00-1997.00:[[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博士后。

1997.00-1998.00:日本京都大学土木系JSPS Fellow。

== 工作经历 ==
1988.07-1989.08: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工程专业助教<ref>[http://civil.hust.edu.cn/info/1113/7041.htm 2018国家科技奖],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09</ref>。

1995.06-1996.01: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工程专业讲师。

1998.05 -1998.12:华中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系主任助理。

1999.01 -1999.08:华中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1999.09 -2001.08:被我国教育部委派至亚洲理工学院任副教授。

2000.05:被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File:Zhuhongping2.jpg|缩略图|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1142667810&di=c00ad1e21541e5076888e8c589916776&imgtype=0&src=http%3A%2F%2Fmse.hust.edu.cn%2F__local%2F8%2F49%2FFF%2F946D4BF9185165505D3C33D1D51_74D20140_C192.jpg 原圖鏈結][http://mse.hust.edu.cn/info/1100/6667.htm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图片]]]
2001.05::被聘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1.9 -2005.8:担任了《[[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常务副主编。

2005.08至今: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

2002.12-2003.02: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访问学者。

2003.07-2003.09: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访问学者。

== 社会兼职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常务副主编。

《振动工程学报》编委、国际期刊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ASCE), Journal of Concrete Materials (ACI), Journal of Sound & Vibration,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 Mechanics,Journal of Computation Methods in Civil Engineering和国内多种重要的学术期刊如《[[公路交通科技]]》、《[[工程力学]]》等的评审专家。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控制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建筑工程标准化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湖北省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工程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建设教育专家委员会土木工程专家组组长。

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协会会员,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

武汉市建设委员会科技咨询专家。

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客座教授。

[[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和混凝土材料学会(ACI)会员。

== 主要贡献 ==
=== 研究工作 ===

长期以来从事土木工程结构数值计算方法与应用、振动分析与控制、损伤检测与健康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SCI检索11篇,三大索引近40篇;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File:Zhuhongping3.jpg|缩略图|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1143352836&di=54fea23b34e733fae92be793faf0dafc&imgtype=0&src=http%3A%2F%2Fcivil.hust.edu.cn%2F__local%2FE%2F12%2F52%2FD2468AFEFE46B38FE9444592F79_125C34D9_19F8B.jpg 原圖鏈結][http://civil.hust.edu.cn/info/1113/7041.htm 来自华中立即大学图片]]]
1990-1995年,参与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筑物基础隔震"与"高耸与大跨度结构的振动控制"。

1996-1997年,完成香港KSM斜拉桥健康监测与虎门桥空气动力模型试验研究。

1997-1998年,完成日本明石海峡大桥振动控制研究。

1998-2000年,主持完成教育部回国人员基金。

1999-2001年,主持完成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识别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1999-2001年,主持完成武汉市科技晨光计划"系统识别与土木工程结构损伤检测研究"。

1999-2001年,参加一项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基金项目"电网雷击控制系统"。

2000-2002年,主持完成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筑物寿命智能评价系统"。

2002-2004年,主持完成"河南省红旗渠拱桥安全性评定"、"[[河南省信阳彩虹大桥健康监测]]","湖北省仙桃大桥施工监控"等横向课题。

2004-2005年,主持完成武汉市建委科研项目"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的维修与安全性评价系统"。

2003-2005年,正主持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大型空间结构损伤检测"。

2004-2006年,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土木工程结构寿命评价系统"。

2004-2006年,主持河南省平顶山公路局科研项目"沥青路面裂缝防治技术"。

2004-2006年,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检测"。

2005-2006年,主持武汉市建设委员会科研项目"高耸及大跨度结构建筑质量无损检测技术"。

2005-2006年,主持河南省交通厅科研项目"宛坪高速公路桥梁关键技术研究"。

2005-2007年,主持武汉市建设委员会科研项目"[[天兴洲大桥引桥连续钢构力学行为分析]]"。

2005-2007年,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工程资助项目"灾害环境下土木工程结构监测与智能防护"。

== 学术论著 ==
Damage detection of mono-coupled multistory buildings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Estimation of structural modal parameters by Fourier Transform with an optimal window

Optimum parameters of Maxwell model-defined dampers used to link adjacent structures

Damage Identification in Beam Structures Based on Mechanical Impedance Characters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周期结构损伤检测

结构动力模型修正方法的比较研究及评估

建筑联合体整体平移的基础处理技术

斜拉桥动力特性的参数分析

利用连接装置控制两相邻结构的地震动响应

[[运用波传播和子结构技术检测结构]]损伤

土木工程结构损伤检测中的神经网络方法

Damage assessment in periodic structures from measured natural frequencies by a sensitivity and transfer matrix-based method

Structural damage identification using test static data based on the grey system theory

利用振动模态测量值和神经网络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Damage detection of mono-coupled periodic structures based on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modal parameters

基于自适应BP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检测

A study on interaction control for seismic response of parallel structures

A study of response control on the passive coupling element between two parallel structures

DAMAGE DETECTION IN BUILDINGS USING A TWO-STAGE SENSITIVITY-BASED METHOD FROM MODAL TEST DATA

DAMAGE DETECTION IN STRUCTURES USING MODIFIED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

== 获奖记录 ==
2002年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

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湖北省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术带头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筑与环境学科通讯评议专家。

国家留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

教育部博士后基金通讯评议专家。

1997年获日本科技振兴会奖学金(JSPS)。

1997年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年在全国首届100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

1998年入选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2002与2005年度国家科技部973项目评委。

2002年度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

2003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1,2层次)。

2003年获得湖[[北省科技期刊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

2003年获华中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2004年获湖北省暨华中科技大学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2004年获[[湖北省暨华中科技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2004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工程。

2005年度[[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中期评估专家。

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湖北武汉人]]
[[Category: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院长、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院长 。]]
5,3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