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施绩

增加 7,62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cleanup|time=2019-11-23}}
施绩(?-270),字公绪,三国时期丹杨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之子,孙亮登基后恢复本姓"施"。施绩有将领之才,转战四处,是吴国中后期的大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官至上大将军、左大司马(当时吴国最高的军阶)。
施绩年轻时,因为父亲的关系而当上郎,后来担任建忠都尉。叔父朱才死后,施绩统领朱才的兵马,跟随太常潘浚征讨五溪(荆州西南部山区)的蛮人,以胆量和勇力受人赞扬。后来施绩任职偏将军营下督,处理盗贼事件,执法公正严明。
 
==
<ref>http://m.gerenjianli.com/Mingren/31/m3o7obbblb.html</ref>
 
==生平==
施绩字公绪,丹杨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的父亲朱然(182-249,注一)原本是朱治姊姊的儿子,姓施。朱治早年没有儿子,因此领养了施然,改名朱然。224年朱治亡故,朱然为养父办完丧事,希望恢复原本的施姓,但孙权不允许。朱然亡故後以施绩为嗣;施绩在孙亮在位的五凤年间(254-256)上表,才改回本姓「施」。
 
  施绩年轻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关系而当上郎,後来担任建忠都尉。叔父朱才死後,施绩统领朱才的兵马,跟随太常潘濬征讨五溪(荆州西南部山区)的蛮人,以胆量和勇力受人赞扬。後来施绩任职偏将军营下督,处理盗贼事件,执法公正严明。
 
242年,吴帝孙权封三子孙和为太子,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此後吴国争愈演愈烈。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孙和;而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依附孙权宠爱的鲁王孙霸,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鲁王孙霸积极结交知名人士,曾经亲自到施绩的官署,挨近他坐著,想和他套交情,施绩却从座位上站起来,推辞表示不敢承当。後来孙霸夺嫡失败,250年被孙权赐死,而太子孙和也被废为庶人。
 
249年三月,施绩的父亲朱然去世,他承袭父亲的事业,担任平魏将军、乐乡(今湖北省江陵县西南)督。次年,魏征南将军王昶上表,认为孙权在争中罢黜贤臣,机不可失,以新城太守州泰攻打巫县(今重庆市巫山县)、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荆州刺史王基攻击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王昶自己进攻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共三路兵马伐吴。吴国以施绩坚守江陵城。
 
王昶无法攻下江陵,想要引出施绩到魏军擅长的平地决战,於是令五军从大道退还,使吴军高兴而松懈;又将所斩获的人马铠甲等环绕城池,激怒吴军,设下伏兵等待吴军的追击。施绩见状,在信中与奋威将军诸葛融约定:「王昶军队远来疲困,马没有粮食,因为战力不足而退走,这真是上天帮助我们。现在追击所需要的力量小,可以引兵接应;我破王昶於前,你乘势追杀於後,就不只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了。」诸葛融答应了施绩。於是施绩率领士兵追击王昶的军队,一直到距离城池三十里的纪南(今湖北省江陵县北),而诸葛融却没有进军,造成施绩後续失利,大败而归,折损了部将锺离茂、许旻。虽然最後施绩战败,但吴帝孙权仍然十分嘉奖他在此战的表现,斥责诸葛融的失职;而诸葛融因兄长诸葛恪的权贵,才勉强保住官位。施绩和诸葛恪、诸葛融兄弟的关系一直不好,在这次事件之後又更加恶劣。
 
252年,孙权卒,孙亮继位,施绩被任命为镇东将军。253年三月,诸葛恪举吴国大军进攻魏国的合肥新城(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要施绩和他合作,便将施绩和诸葛融一起留置在半州(柴桑附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北),却让诸葛融代理施绩的职任。诸葛恪行事嚣张,大肆兴兵而失利,以致民怨沸腾,而这次战败回国,十月便被武卫将军孙峻在筵席上暗杀。孙峻又派遣无难督施宽前往荆州,指示当时屯驻在江陵的施绩军队以及在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的孙壹军队,前往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击杀奋威将军诸葛融和他的三个儿子;诸葛融则服毒自杀身亡。施绩复还乐乡後,得到了「假节」(不经请示,便代朝廷行事)的权利。
 
257年,施绩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当时丞相孙綝把持朝政,大臣都不心服,施绩担心吴国内部不安,魏国会趁虚而入,便秘密与蜀汉通信,结交蜀汉一同防御。蜀汉於是派遣右将军阎宇率领五千将兵增强防守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待必要时支援施绩。258年十月孙休登基,同年腊月孙休与张布、丁奉等密谋,除掉专权的孙綝,施绩便被任命为上大将军、都护督,管辖范围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到西陵(今湖北省宜都市)。
 
263年十月,魏大军伐蜀汉,蜀汉告急於吴国。吴帝孙休命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将军留平到南郡(即江陵)与施绩商议进兵方向,将军丁封、孙异到沔中(汉水中游)以救蜀汉。但是施绩还没出兵,蜀汉就灭亡了。
 
264年七月,孙休亡故,孙皓即位,施绩被任命为左大司马,而右大司马则由丁奉担任。268年十月,孙皓命施绩兵至江夏(上昶城,今湖北省云梦县南),万彧进攻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魏国以司马望统领步骑二万迎击,声援二城,而荆州刺史胡烈这一路则打败了施绩。
 
陈寿评施绩有将领之才,可以说继承父业。270年四月施绩卒,之後吴国荆州的军事大任便交到了陆逊之子陆抗手上。
 
==特征==
  朱绩执法不偏不倚,对上司以礼相待,如鲁王孙霸坐下,朱绩必会站起来,以视尊重。
 
  
 
==家庭==
  祖父母
 
  朱治,本为朱然之叔,后成为养父。为东吴孙家三代元勋。
 
  施氏,朱然生父。
 
  朱氏,朱然生母,为朱治之姊。
 
  父
 
  朱然,朱绩之父,本为朱治之甥,后收为养子。为东吴的重要将领,继承吕蒙的位置。
 
  朱才,朱绩二叔。继承父爵,官至偏将军。
 
  朱纪,朱绩三叔。娶了孙策之女,官至校尉。
 
  朱纬,朱绩四叔。数岁早夭。
 
  朱万,朱绩五叔。数岁早夭。
 
之女
张姜子,西州人,张济妹也。李惠姑,齐人,夏侯玄妇也。施淑女,山阳人,施绩女也。郑天生,邓芝母也。此数女子昔世有仁行令闻,并得在洞中。洞中有易仙馆含真台,皆宫名也。含真台是女人已得道者,隶太玄东宫。此二宫盖女子之宫也。又有童初萧闲堂二宫,以处男子之学也。——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施姓起源==
历史来源 「施」源出 ;
一 、出自「子」姓,为「殷民七族」之一。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樊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
 
二 、以国为氏。夏代诸侯国有「施氏」之国,在今湖北省恩施县,其后有「施」氏。
 
三 、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字施父,其支孙以王父 ( 祖父 ) 之字为氏。目前被一般人所公认的施姓发源地,则是3000年前的鲁国。这是根据《姓纂》上面的记载。《姓纂》是这样说的:“鲁惠公子施父尾生施伯,伯孙倾叔生孝叔,惠公五代孙也,因氏焉,汉有博士雠。”由此可见,施姓是周代的诸侯鲁惠公的后裔,鲁惠公的儿子名叫施父,是鲁国的大夫,传到惠公的五世孙之时,干脆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其他家族的不同。
7,8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