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
次編輯
變更
牦牛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牦牛 | 圖像 = File:牦牛的图片.png|缩略图|居中|[http://img4.taojindi.com/tc/201607/1469690739929.png 原圖鏈…”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牦牛
| 圖像 =
[[File:牦牛的图片.png|缩略图|居中|[http://img4.taojindi.com/tc/201607/1469690739929.png 原圖鏈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aa37f0102vzni.html 来自新浪网]]]
| 出生日期 =
| 逝世时间 =
| 出生地点 =
| 國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 </br> </br> </br>
}}
'''[[牦牛]]'''<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9%A6%E7%89%9B/262319?fr=aladdin 牦牛 ],2019-12-19 </ref>(学名:Bos mutus或Bos grunniens,英文名称:wild yak),属于哺乳纲、真兽亚纲、偶蹄目、反刍亚目、牛科、牛亚科动物,是以中国青藏高原为中心,及其毗邻高山、亚高山高寒地区的特有珍稀牛种之一,草食性反刍家畜。牦牛能适应高寒气候,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除人类外)哺乳动物,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 [1] 3000米以上地区。牦牛的藏语叫雅客,世界通称为“yak”,即藏语译音。 牦牛叫声像猪鸣,所以又称猪声牛。西方国家因其主产于中国青藏高原藏族地区,也称西藏牛。牦牛尾如马尾,所以又名马尾牛。
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作高原运输工具,为当地牧民提供奶、肉、毛、役力、燃料等生产生活必需品,是青藏高原牧民的重要生活和经济来源,也是当地畜牧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畜种。牦牛作为一种“全能”家畜,在遗传上是一个极为宝贵的基因库,对人类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及经济意义。
全世界现有牦牛近1600万头,其中中国有1500余万头,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数量和品种类群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5%以上,占中国牛只总数的1/6。
原始牦牛在距今三百多万年前的更新世生存,广布于欧亚大陆东北部。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迁而南移至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并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下来,演化为现代牦牛。
== 基本信息 ==
== 分类地位 ==
牦牛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着争议,牦牛究竟是属于牛亚科牛属还是属于牛亚科牦牛属,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定论。通过对牦牛与牛亚科其他属在古生物学证据、形态学特征、血液蛋白多态性、微卫星多态性、mtDNA序列变异、rDNA的RFLP数据和功能基因序列信息等各方面研究资料的比较分析,发现牦牛无论在古生物学证据、形态学特征,还是在分子生物学特征上均表现出与牛属中的普通牛Bostaurus、瘤牛Bosindicus不同,而与美洲野牛Bisonbison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因此将牦牛划分为牛亚科中1个独立属(即牦牛属),似乎比将牦牛作为牛属中的1个亚属或1个种更合适。
牦牛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物种。牦牛Bos grunniens、Poephagus mutus或Bos mutus是唯一能在青藏高原的高寒牧区繁衍的牛亚科动物,是当地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有“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的美誉(Wieneret al.,2003)。 [2]
== 物种学史 ==
=== 起源演化 ===
牦牛能充分利用高寒草地牧草资源,对其生态环境条件具有极强适应性,耐粗、耐劳,在空气稀薄、寒冷、牧草生长期短等恶劣环境条件下能生活自如、繁衍后代。
根据达尔文学说,一切动物或牛种,不管是现存的,或在古代存在而现已灭绝的,彼此都有着不同远近程度的亲缘关系。如果它们的形态和内部结构等相似之处越多,生殖隔离程度越小,它们的亲缘关系就越近,或他们从一个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时间就越近。否则,它们脱离开共同祖先后,经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进化时期,有的在万年甚至百万年。 [3]
家养牦牛,在国内外的一些文献上,都说是起源于中国西藏;野牦牛,是家养牦牛的祖先。但从中国华北、内蒙,以及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地发现的牦牛化石考证,不论现今分别在中国藏北高原昆仑山区的野牦牛,或是由野牦牛驯养而来的家牦牛,都是距今三百多万年前(更新世)生存并广为分布在欧亚大陆东北部的原始牦牛,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迁而南移至现世界屋脊--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并能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下来的牛种。因此,可以这样说,牦牛起源于欧亚大陆的东北部;现今的家养牦牛和野生牦牛,都是同一祖先的后代,他们之间不存在先代、后代的关系。野牦牛,也不是家牦牛的始祖、始源或祖先。
另外,在中国历史上,殷周时期即开始用牦牛与普通牛、瘤牛进行杂交,现今沿青藏高原边缘还有一个广阔的接触地带,他们之间通过能育的母犏牛进行基因交流。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现存的牦牛在其起源和形成的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普通牛及瘤牛的一些基因。 [3]
=== 古今命名 ===
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对牦牛的称呼都是藏语的Yag音译,英语、
牦牛
牦牛(4张)
法语叫Yak,俄语叫як,尼泊尔语叫Yakpho。这在世界浩繁的词汇语音中极为少见。汉语称之牦牛,这是读了别字,以讹传讹的结果。在有文字之前,中原华夏人民称牦牛为“雅牛”,就是藏语的音译,以后造字“氂”,读“雅”。可后来,这个“氂”字别读为毛,而牦牛也全身长有长毛,于是牦牛的称谓就流传至今;人类驯养牦牛的历史,在牛属(Bos)中最为悠久,但人类对它的选择作用很小,保持有许多原始性状和品质,是畜牧学研究极好的理想材料。
== 形态特征 ==
牦牛
牦牛(3张)
牦牛
牦牛(8张)
野牦牛是大型偶蹄类动物。身体强健,肩部显著隆起。耳较小;雌雄均有角,角黑色,雄性角大,角末端距离远。四肢短而强健。躯体上方被毛短而光滑,体侧、腹面、及尾部毛长而下垂,常常接近地面。体长约250厘米,肩高约170厘米。全身毛色以深黑褐色为主。
牦牛头大,角粗,皮松厚,髻甲高长宽,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逆生粗长毛,尾短并着生蓬松长毛,公牦牛头粗重,呈长方形,颈短厚且深,睾丸较大,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圆,额宽,有角,颈长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状,乳头短小,乳静脉不明显。
头较粗重,额宽平,面稍凹,眼圆存在神,嘴方大,唇薄,绝大多存在角,角形向外折向上、开张,角间距大,母牦牛角很细。公、母均无肉垂。前胸开阔,胸深,肋开张,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尻部较窄、倾斜。尾根低,尾短。四肢强健存在力,蹄小而圆,蹄叉紧,蹄质坚实。前胸、臂胸腹体侧着成长毛及地,尾毛丛生帚状。
牦牛和普通牛相像,但是有很多独特的特征,高大威猛,算得上是牛中的高富帅。牦牛的形状如水牛,牦牛体长2~3米,尾长37~46厘米,肩高1.3米以上,体重约1000千克;躯体强健,颈短,头大,额长而平,四肢短粗;雌雄均具角;全身褐黑色或棕黑色,天祝白牦牛是牦牛中最特别一种,全身呈白色;牦牛的皮毛粗硬,体侧、胸部、肩部、四肢上部和尾部密生长毛,长一尺左右,尤其体侧的毛被几可及地。牦牛的尾巴很长。
== 生活习性 ==
牦牛体形防寒保暖,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表面积小;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嘴巴宽大、嘴唇灵活,能啃食矮草;蹄质坚实且有软垫,性情温顺,反应灵敏,建立的条件反射比较巩固,容易调教;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合群性强、食性广、耐饥渴、耐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
牦牛能适应海拔3200~4800米,大气压68420.85~55435.28Pa,氧分压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态环境。其胸廓发达,心肺发育指数大,借以保护胸、腹内脏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关节,以防受冻。据测定,在海拔3800米的草甸草场上日放牧9.5h,牦牛日采食鲜草27.86±1.42kg。
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导。
== 分布范围 ==
分布于中国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甘肃等省(区)。除中国外,与中国毗邻的蒙古、原苏联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均有少量分布。
中国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全世界90%的牦牛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及毗邻的6个省区。其中青海490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8%,居全国第一;西藏390万头,占30%,居全国第二;四川310万头,占23%,居全国第三;甘肃88万头,占7%,居全国第四;新疆17万头,占1.3%,居全国第五;云南5万头,占0.4%,居全国第六。
== 栖息环境 ==
野牦牛栖息于海拔4000~5000米的高原草甸、灌丛、荒漠等地,适应性强,耐风雪严寒,嗅觉较灵敏,多成群活动,喜晨昏觅食。一般年末至次年年初发情交配,怀孕期约9个月,胎产1仔,幼仔2~3年性成熟。
野牦牛原是我国青藏高原一带的特产动物,是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栖息于海拔3000 —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种环境中,夏季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活动于雪线下缘。野牦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饥、耐渴的本领,对高山草原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很多野生有蹄类和家畜难以利用和到达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场,它却能登临受用。 [4]
野牦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样,冬季聚集到湖滨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线附近交配繁殖。野牦牛性情凶猛,人们一般不敢轻易触动它,触怒了它会以10倍的牛劲疯狂冲上来,有时还会把汽车撞翻。中国牦牛占世界总数的90%,其中多数生长在西藏高原。
== 繁殖方式 ==
野生牦牛交配季节在9月份,孕期大约260天,每胎产1仔,小牛1岁后断奶,3~4岁性成熟。野生牦牛寿命超过23岁。 [5]
成年体高:公129.2厘米 母110.9厘米;成年体重:公443.4千克 母256.7千克;性成熟年龄:12月龄;适配年龄:2岁;平均单产:274千克;乳脂率:6.37%~7.2%;适应性:适应高海拔,耐严寒,耐粗饲,耐艰苦。
== 主要变种 ==
中国牦牛可分为“横断高山型”和“青藏高原型”两大类型,共有九龙牦牛、麦洼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西藏高山牦牛、木里牦牛、香格里拉(中甸)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亚牦牛、新疆牦牛等11个地方品种和大通牦牛1个培育品种。其中,列入《中国牛品种志》的有九龙牦牛、麦洼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西藏高山牦牛等5个品种。
国外牦牛主要尼泊尔牦牛、印度牦牛、塔吉克牦牛、俄罗斯牦牛、吉尔吉斯牦牛等。除中国以外,饲养牦牛的国家还有蒙古、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印度、尼泊尔、哈萨克斯坦、不丹、(原)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
白牦牛
分布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西大滩、抓喜秀龙滩(汉语称永丰滩)和阿崐沿沟草原。 [6]
天祝白牦牛体质结实紧凑,体表少褶皱,耳垂皮小,体表散热面积小,寒冷气候条件下体表散热少;被毛由不同毛纤维类型组成,具有保温性良好的空气层,保暖性高;白牦牛鼻孔大,气管粗短;胸腔大而发达,心脏、肺脏发育好,血液中红细胞(红血球)数量多(天祝白牦牛为6.60百万/立方毫米,黄牛为4.50百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含量高,携氧量多,从而增加血液中的氧容量。
上述种种适应寒冷气候、缺氧条件和气压低等生态环境的特性,保证了白牦牛生理或生命的正常活动。
天祝白牦牛
天祝白牦牛(4张)
天祝白牦牛产品以肉分类的有白牦牛分割肉系列,以及白牦牛熟食品系列,如香酱牛肉、香酱熏牛肉、牛三珍、牛蹄、牛肚等真空包装的十多个品种;以白牦牛骨髓为原料开发的有高级白牦牛骨髓油、骨髓壮骨粉、骨髓营养粉、骨髓油茶粉等产品;因白牦牛的纯白色毛、尾能染色,可制成各式古典戏装及假发。
天祝白牦牛是中国青藏高原 [1] 型牦牛中的一个珍贵而特异的地方良种。其产区是中国白牦牛毛、绒及尾毛的主要产地,甚至牦牛尾是重要外贸物资,经济价值高,是中国的特产。 [6]
九龙牦牛
分布于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等地。
九龙牦牛是世界上体型最大、肉用性能好、毛绒产量高的国内外最优秀的牦牛品种,分为高大和多毛两个类型,毛多型产绒量比一般牦牛高5~10倍。额宽头较短,额毛丛生卷曲,公母有角,角间距大。四肢、胸前、腹侧裙毛着地,全身背毛为多(3/4)黑色,少数黑白相间。颈粗短,鬐甲稍高,有肩峰,胸极深,背腰平直,尻欠宽而略斜,尾根着生低,尾短。四肢相对较短。3.5岁公牛体高114厘米,母牛为110厘米,公牛体重为270千克,母牛为240千克。成年阉割牛屠宰率为55﹪,净肉率为46﹪,骨肉比为1:5.5,眼肌面积为88.6平方厘米;公牛分别为58﹪、48﹪、1:4.8和83.7平方厘米;母牛分别为56﹪、49﹪、1:6.0和58.3平方厘米。驮载60~70千克。泌乳期5个月,产奶量为350千克,乳脂率5~7.5﹪。公牛产毛量为13.9千克,母牛为1.8千克,阉牛为4.3千克,绒、毛各半。母牛初配年龄为2~3岁,公牛为4~5岁,一般3年2胎,繁殖率为68﹪,成活率为62﹪。
高山牦牛
主要产于西藏自治区东部高山深谷地区的高山草场。以嘉黎县产的牦牛最为优良。
西藏自治区东部、南部山原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湿润草场上均有分布。
头较粗重,额宽平,面稍凹,眼圆有神,嘴方大,唇薄,绝大多数有角,角形向外折向上、开张,角间距大,母牦牛角较细。公、母均无肉垂。前胸开阔,胸深,肋开张,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尻部较窄、倾斜。尾根低,尾短。四肢强健有力,蹄小而圆,蹄叉紧,蹄质坚实。前胸、臂胸腹体侧着生长毛及地,尾毛丛生帚状。高山牦牛产乳高峰期为每年的七八两月牧草茂盛期,以第二胎的产乳量最高。每年六七月份剪毛一次,毛和绒的比例为1:1~2。经调教的阉牦牛,性温驯,驮力强,耐劳,供长途驮载货物运输。一般参100~200千克,边走边放牧采食,日行15公里左右,可连续驮运数月,往返行程一二千公里。高山牦牛对其分布区高海拔、低含氧、温差大牧草生长期短的不良环境适应性很强,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所不可缺的重要畜种。
产肉性能:经草地放牧不同,11月上旬在嘉黎测定的成年阉牛之头,达中等瞟情,平均体重379.1千克,平均体重208.5千克。
役用性能:经调教的阉牦牛,性温驯,驮力强,耐劳,供长途驮载货物运输。产毛性能:西藏高山牦牛每年六七月份剪毛一次(带犊阳孕后期母牦牛,只抓绒不剪毛)。
高原牦牛
牦牛形态图
牦牛形态图(5张)
产于青海南部、北部两高寒地区,包括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两个州的十二个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公社,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县西的公社,大多在海拔3700米,甚至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
体型外貌上带有野牦牛的特征。体态结构紧凑,前躯发达,后躯较差。头大,额宽。角粗;皮松厚;耆甲高长宽,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犹如穿统裙,尾短并生蓬松长毛。公牦牛头粗重,呈长方形;,颈短厚且深,睾丸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圆,额宽、有角、颈长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状,乳头短小,乳静脉不明显。毛色多为黑褐色,占71.8%,嘴唇、眼眶周围和背线处的短毛为灰白色或污白色。
尼泊尔牦牛
分布于与中国接壤的尼泊尔北部高山地区。它和印度、不丹、锡金的牦牛均来源于中国西藏。当地牧民还经常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牧民友好往来,交换种公牦牛。
印度牦牛
主要分布于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及克什米尔地区和东北部阿萨姆邦北部地区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区。蔡立认为,是牦牛在青藏高原驯化后,翻过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些山口,进入南坡高山草地后形成的。与中国西藏的牦牛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塔吉克牦牛
主要分布于塔吉克斯坦的帕米尔地区。其来源与以上吉尔吉斯牦牛、俄罗斯牦牛类同。
俄罗斯牦牛
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南部与蒙古接壤地带的阿尔泰和布里亚特地区。蔡立认为中国青藏高原的牦牛翻过昆仑山脉进入阿尔泰地区后形成的。
吉尔吉斯牦牛
主要分布于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的吉尔吉斯东南部地区。蔡立认为是牦牛在中国青藏高原被驯化后,越过昆仑山脉,经由帕米尔进入吉尔吉斯的。
== 保护级别 ==
野牦牛(Bos mutus, Bos grunniens)是一濒危灭绝品种,在中国被列为一类保护野生动物。 [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5]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 姓名 = 牦牛
| 圖像 =
[[File:牦牛的图片.png|缩略图|居中|[http://img4.taojindi.com/tc/201607/1469690739929.png 原圖鏈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aa37f0102vzni.html 来自新浪网]]]
| 出生日期 =
| 逝世时间 =
| 出生地点 =
| 國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 </br> </br> </br>
}}
'''[[牦牛]]'''<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9%A6%E7%89%9B/262319?fr=aladdin 牦牛 ],2019-12-19 </ref>(学名:Bos mutus或Bos grunniens,英文名称:wild yak),属于哺乳纲、真兽亚纲、偶蹄目、反刍亚目、牛科、牛亚科动物,是以中国青藏高原为中心,及其毗邻高山、亚高山高寒地区的特有珍稀牛种之一,草食性反刍家畜。牦牛能适应高寒气候,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除人类外)哺乳动物,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 [1] 3000米以上地区。牦牛的藏语叫雅客,世界通称为“yak”,即藏语译音。 牦牛叫声像猪鸣,所以又称猪声牛。西方国家因其主产于中国青藏高原藏族地区,也称西藏牛。牦牛尾如马尾,所以又名马尾牛。
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作高原运输工具,为当地牧民提供奶、肉、毛、役力、燃料等生产生活必需品,是青藏高原牧民的重要生活和经济来源,也是当地畜牧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畜种。牦牛作为一种“全能”家畜,在遗传上是一个极为宝贵的基因库,对人类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及经济意义。
全世界现有牦牛近1600万头,其中中国有1500余万头,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数量和品种类群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5%以上,占中国牛只总数的1/6。
原始牦牛在距今三百多万年前的更新世生存,广布于欧亚大陆东北部。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迁而南移至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并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下来,演化为现代牦牛。
== 基本信息 ==
== 分类地位 ==
牦牛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着争议,牦牛究竟是属于牛亚科牛属还是属于牛亚科牦牛属,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定论。通过对牦牛与牛亚科其他属在古生物学证据、形态学特征、血液蛋白多态性、微卫星多态性、mtDNA序列变异、rDNA的RFLP数据和功能基因序列信息等各方面研究资料的比较分析,发现牦牛无论在古生物学证据、形态学特征,还是在分子生物学特征上均表现出与牛属中的普通牛Bostaurus、瘤牛Bosindicus不同,而与美洲野牛Bisonbison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因此将牦牛划分为牛亚科中1个独立属(即牦牛属),似乎比将牦牛作为牛属中的1个亚属或1个种更合适。
牦牛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物种。牦牛Bos grunniens、Poephagus mutus或Bos mutus是唯一能在青藏高原的高寒牧区繁衍的牛亚科动物,是当地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有“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的美誉(Wieneret al.,2003)。 [2]
== 物种学史 ==
=== 起源演化 ===
牦牛能充分利用高寒草地牧草资源,对其生态环境条件具有极强适应性,耐粗、耐劳,在空气稀薄、寒冷、牧草生长期短等恶劣环境条件下能生活自如、繁衍后代。
根据达尔文学说,一切动物或牛种,不管是现存的,或在古代存在而现已灭绝的,彼此都有着不同远近程度的亲缘关系。如果它们的形态和内部结构等相似之处越多,生殖隔离程度越小,它们的亲缘关系就越近,或他们从一个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时间就越近。否则,它们脱离开共同祖先后,经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进化时期,有的在万年甚至百万年。 [3]
家养牦牛,在国内外的一些文献上,都说是起源于中国西藏;野牦牛,是家养牦牛的祖先。但从中国华北、内蒙,以及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地发现的牦牛化石考证,不论现今分别在中国藏北高原昆仑山区的野牦牛,或是由野牦牛驯养而来的家牦牛,都是距今三百多万年前(更新世)生存并广为分布在欧亚大陆东北部的原始牦牛,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迁而南移至现世界屋脊--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并能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下来的牛种。因此,可以这样说,牦牛起源于欧亚大陆的东北部;现今的家养牦牛和野生牦牛,都是同一祖先的后代,他们之间不存在先代、后代的关系。野牦牛,也不是家牦牛的始祖、始源或祖先。
另外,在中国历史上,殷周时期即开始用牦牛与普通牛、瘤牛进行杂交,现今沿青藏高原边缘还有一个广阔的接触地带,他们之间通过能育的母犏牛进行基因交流。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现存的牦牛在其起源和形成的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普通牛及瘤牛的一些基因。 [3]
=== 古今命名 ===
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对牦牛的称呼都是藏语的Yag音译,英语、
牦牛
牦牛(4张)
法语叫Yak,俄语叫як,尼泊尔语叫Yakpho。这在世界浩繁的词汇语音中极为少见。汉语称之牦牛,这是读了别字,以讹传讹的结果。在有文字之前,中原华夏人民称牦牛为“雅牛”,就是藏语的音译,以后造字“氂”,读“雅”。可后来,这个“氂”字别读为毛,而牦牛也全身长有长毛,于是牦牛的称谓就流传至今;人类驯养牦牛的历史,在牛属(Bos)中最为悠久,但人类对它的选择作用很小,保持有许多原始性状和品质,是畜牧学研究极好的理想材料。
== 形态特征 ==
牦牛
牦牛(3张)
牦牛
牦牛(8张)
野牦牛是大型偶蹄类动物。身体强健,肩部显著隆起。耳较小;雌雄均有角,角黑色,雄性角大,角末端距离远。四肢短而强健。躯体上方被毛短而光滑,体侧、腹面、及尾部毛长而下垂,常常接近地面。体长约250厘米,肩高约170厘米。全身毛色以深黑褐色为主。
牦牛头大,角粗,皮松厚,髻甲高长宽,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逆生粗长毛,尾短并着生蓬松长毛,公牦牛头粗重,呈长方形,颈短厚且深,睾丸较大,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圆,额宽,有角,颈长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状,乳头短小,乳静脉不明显。
头较粗重,额宽平,面稍凹,眼圆存在神,嘴方大,唇薄,绝大多存在角,角形向外折向上、开张,角间距大,母牦牛角很细。公、母均无肉垂。前胸开阔,胸深,肋开张,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尻部较窄、倾斜。尾根低,尾短。四肢强健存在力,蹄小而圆,蹄叉紧,蹄质坚实。前胸、臂胸腹体侧着成长毛及地,尾毛丛生帚状。
牦牛和普通牛相像,但是有很多独特的特征,高大威猛,算得上是牛中的高富帅。牦牛的形状如水牛,牦牛体长2~3米,尾长37~46厘米,肩高1.3米以上,体重约1000千克;躯体强健,颈短,头大,额长而平,四肢短粗;雌雄均具角;全身褐黑色或棕黑色,天祝白牦牛是牦牛中最特别一种,全身呈白色;牦牛的皮毛粗硬,体侧、胸部、肩部、四肢上部和尾部密生长毛,长一尺左右,尤其体侧的毛被几可及地。牦牛的尾巴很长。
== 生活习性 ==
牦牛体形防寒保暖,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表面积小;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嘴巴宽大、嘴唇灵活,能啃食矮草;蹄质坚实且有软垫,性情温顺,反应灵敏,建立的条件反射比较巩固,容易调教;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合群性强、食性广、耐饥渴、耐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
牦牛能适应海拔3200~4800米,大气压68420.85~55435.28Pa,氧分压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态环境。其胸廓发达,心肺发育指数大,借以保护胸、腹内脏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关节,以防受冻。据测定,在海拔3800米的草甸草场上日放牧9.5h,牦牛日采食鲜草27.86±1.42kg。
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导。
== 分布范围 ==
分布于中国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甘肃等省(区)。除中国外,与中国毗邻的蒙古、原苏联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均有少量分布。
中国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全世界90%的牦牛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及毗邻的6个省区。其中青海490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8%,居全国第一;西藏390万头,占30%,居全国第二;四川310万头,占23%,居全国第三;甘肃88万头,占7%,居全国第四;新疆17万头,占1.3%,居全国第五;云南5万头,占0.4%,居全国第六。
== 栖息环境 ==
野牦牛栖息于海拔4000~5000米的高原草甸、灌丛、荒漠等地,适应性强,耐风雪严寒,嗅觉较灵敏,多成群活动,喜晨昏觅食。一般年末至次年年初发情交配,怀孕期约9个月,胎产1仔,幼仔2~3年性成熟。
野牦牛原是我国青藏高原一带的特产动物,是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栖息于海拔3000 —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种环境中,夏季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活动于雪线下缘。野牦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饥、耐渴的本领,对高山草原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很多野生有蹄类和家畜难以利用和到达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场,它却能登临受用。 [4]
野牦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样,冬季聚集到湖滨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线附近交配繁殖。野牦牛性情凶猛,人们一般不敢轻易触动它,触怒了它会以10倍的牛劲疯狂冲上来,有时还会把汽车撞翻。中国牦牛占世界总数的90%,其中多数生长在西藏高原。
== 繁殖方式 ==
野生牦牛交配季节在9月份,孕期大约260天,每胎产1仔,小牛1岁后断奶,3~4岁性成熟。野生牦牛寿命超过23岁。 [5]
成年体高:公129.2厘米 母110.9厘米;成年体重:公443.4千克 母256.7千克;性成熟年龄:12月龄;适配年龄:2岁;平均单产:274千克;乳脂率:6.37%~7.2%;适应性:适应高海拔,耐严寒,耐粗饲,耐艰苦。
== 主要变种 ==
中国牦牛可分为“横断高山型”和“青藏高原型”两大类型,共有九龙牦牛、麦洼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西藏高山牦牛、木里牦牛、香格里拉(中甸)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亚牦牛、新疆牦牛等11个地方品种和大通牦牛1个培育品种。其中,列入《中国牛品种志》的有九龙牦牛、麦洼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西藏高山牦牛等5个品种。
国外牦牛主要尼泊尔牦牛、印度牦牛、塔吉克牦牛、俄罗斯牦牛、吉尔吉斯牦牛等。除中国以外,饲养牦牛的国家还有蒙古、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印度、尼泊尔、哈萨克斯坦、不丹、(原)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
白牦牛
分布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西大滩、抓喜秀龙滩(汉语称永丰滩)和阿崐沿沟草原。 [6]
天祝白牦牛体质结实紧凑,体表少褶皱,耳垂皮小,体表散热面积小,寒冷气候条件下体表散热少;被毛由不同毛纤维类型组成,具有保温性良好的空气层,保暖性高;白牦牛鼻孔大,气管粗短;胸腔大而发达,心脏、肺脏发育好,血液中红细胞(红血球)数量多(天祝白牦牛为6.60百万/立方毫米,黄牛为4.50百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含量高,携氧量多,从而增加血液中的氧容量。
上述种种适应寒冷气候、缺氧条件和气压低等生态环境的特性,保证了白牦牛生理或生命的正常活动。
天祝白牦牛
天祝白牦牛(4张)
天祝白牦牛产品以肉分类的有白牦牛分割肉系列,以及白牦牛熟食品系列,如香酱牛肉、香酱熏牛肉、牛三珍、牛蹄、牛肚等真空包装的十多个品种;以白牦牛骨髓为原料开发的有高级白牦牛骨髓油、骨髓壮骨粉、骨髓营养粉、骨髓油茶粉等产品;因白牦牛的纯白色毛、尾能染色,可制成各式古典戏装及假发。
天祝白牦牛是中国青藏高原 [1] 型牦牛中的一个珍贵而特异的地方良种。其产区是中国白牦牛毛、绒及尾毛的主要产地,甚至牦牛尾是重要外贸物资,经济价值高,是中国的特产。 [6]
九龙牦牛
分布于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等地。
九龙牦牛是世界上体型最大、肉用性能好、毛绒产量高的国内外最优秀的牦牛品种,分为高大和多毛两个类型,毛多型产绒量比一般牦牛高5~10倍。额宽头较短,额毛丛生卷曲,公母有角,角间距大。四肢、胸前、腹侧裙毛着地,全身背毛为多(3/4)黑色,少数黑白相间。颈粗短,鬐甲稍高,有肩峰,胸极深,背腰平直,尻欠宽而略斜,尾根着生低,尾短。四肢相对较短。3.5岁公牛体高114厘米,母牛为110厘米,公牛体重为270千克,母牛为240千克。成年阉割牛屠宰率为55﹪,净肉率为46﹪,骨肉比为1:5.5,眼肌面积为88.6平方厘米;公牛分别为58﹪、48﹪、1:4.8和83.7平方厘米;母牛分别为56﹪、49﹪、1:6.0和58.3平方厘米。驮载60~70千克。泌乳期5个月,产奶量为350千克,乳脂率5~7.5﹪。公牛产毛量为13.9千克,母牛为1.8千克,阉牛为4.3千克,绒、毛各半。母牛初配年龄为2~3岁,公牛为4~5岁,一般3年2胎,繁殖率为68﹪,成活率为62﹪。
高山牦牛
主要产于西藏自治区东部高山深谷地区的高山草场。以嘉黎县产的牦牛最为优良。
西藏自治区东部、南部山原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湿润草场上均有分布。
头较粗重,额宽平,面稍凹,眼圆有神,嘴方大,唇薄,绝大多数有角,角形向外折向上、开张,角间距大,母牦牛角较细。公、母均无肉垂。前胸开阔,胸深,肋开张,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尻部较窄、倾斜。尾根低,尾短。四肢强健有力,蹄小而圆,蹄叉紧,蹄质坚实。前胸、臂胸腹体侧着生长毛及地,尾毛丛生帚状。高山牦牛产乳高峰期为每年的七八两月牧草茂盛期,以第二胎的产乳量最高。每年六七月份剪毛一次,毛和绒的比例为1:1~2。经调教的阉牦牛,性温驯,驮力强,耐劳,供长途驮载货物运输。一般参100~200千克,边走边放牧采食,日行15公里左右,可连续驮运数月,往返行程一二千公里。高山牦牛对其分布区高海拔、低含氧、温差大牧草生长期短的不良环境适应性很强,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所不可缺的重要畜种。
产肉性能:经草地放牧不同,11月上旬在嘉黎测定的成年阉牛之头,达中等瞟情,平均体重379.1千克,平均体重208.5千克。
役用性能:经调教的阉牦牛,性温驯,驮力强,耐劳,供长途驮载货物运输。产毛性能:西藏高山牦牛每年六七月份剪毛一次(带犊阳孕后期母牦牛,只抓绒不剪毛)。
高原牦牛
牦牛形态图
牦牛形态图(5张)
产于青海南部、北部两高寒地区,包括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两个州的十二个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公社,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县西的公社,大多在海拔3700米,甚至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
体型外貌上带有野牦牛的特征。体态结构紧凑,前躯发达,后躯较差。头大,额宽。角粗;皮松厚;耆甲高长宽,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犹如穿统裙,尾短并生蓬松长毛。公牦牛头粗重,呈长方形;,颈短厚且深,睾丸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圆,额宽、有角、颈长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状,乳头短小,乳静脉不明显。毛色多为黑褐色,占71.8%,嘴唇、眼眶周围和背线处的短毛为灰白色或污白色。
尼泊尔牦牛
分布于与中国接壤的尼泊尔北部高山地区。它和印度、不丹、锡金的牦牛均来源于中国西藏。当地牧民还经常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牧民友好往来,交换种公牦牛。
印度牦牛
主要分布于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及克什米尔地区和东北部阿萨姆邦北部地区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区。蔡立认为,是牦牛在青藏高原驯化后,翻过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些山口,进入南坡高山草地后形成的。与中国西藏的牦牛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塔吉克牦牛
主要分布于塔吉克斯坦的帕米尔地区。其来源与以上吉尔吉斯牦牛、俄罗斯牦牛类同。
俄罗斯牦牛
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南部与蒙古接壤地带的阿尔泰和布里亚特地区。蔡立认为中国青藏高原的牦牛翻过昆仑山脉进入阿尔泰地区后形成的。
吉尔吉斯牦牛
主要分布于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的吉尔吉斯东南部地区。蔡立认为是牦牛在中国青藏高原被驯化后,越过昆仑山脉,经由帕米尔进入吉尔吉斯的。
== 保护级别 ==
野牦牛(Bos mutus, Bos grunniens)是一濒危灭绝品种,在中国被列为一类保护野生动物。 [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5]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